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徐渭,字文长,越中山阴人。十余岁仿扬雄《解嘲》作《释毁》,长师同里季本。为诸生,有盛名。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宗宪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了无忌惮。 会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属文长代作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学士以渭表进,世宗大悦,益宠异宗宪,宗宪以是益重渭。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知兵,好奇计,谈兵多中,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 文长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当嘉靖时,王世贞、李攀龙倡七子社,谢榛以布衣被摈。渭愤其以轩冕压韦布,誓不入二人党。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 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属文长代作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 B.会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属文长代作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 C.会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属文长代作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 D.会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属文长代作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曰”“乎”“于”“而”“之” “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本题中,“得”的宾语是“白鹿”,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且“献”的对象是“朝”,故“献”与“朝”不能断开,应在“白鹿”和“将”之间断开,排除BC两项;“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指把文长所起草的奏章与其他门客所起草的奏章一道,寄给跟自己关系好的学士评判,如断成“并他客草”,句子结构不完整,“并他客草”是状语,句子中缺少谓语动词,这就排除D项,故选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统称诸生。 B.明清时代,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要取得这种资格,必须通过童子试。 C.世宗,文中的明世宗即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也称嘉靖皇帝。嘉靖是年号,世宗是帝号。 D.韦布,即韦带布衣。古指未仕者或平民的寒素服装,文中借指寒素之士,平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C项,“……世宗是帝号”错误,世宗应是庙号。故选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徐渭,年少时就才华卓异,十多岁时就能模仿扬雄写文章,做学生时就有盛大名气,被总督胡宗宪征召到幕府里。 B.徐渭为宗宪拟写的奏章让世宗非常高兴,世宗越发地宠信宗宪,宗宪因此也更看重徐渭,后来一切奏疏、公文等都请他代作。 C.王世贞、李攀龙倡导成立七子社,谢榛因平民身份而被他们摈弃。徐渭对王、李二人用达官贵人身份来欺压寒素之士的做法颇为愤恨。 D.徐渭本无为官之志,于是放浪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他游历了各地,他所见令人惊愕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都一一化入了诗中。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这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中,D项,“徐渭本无为官之志,于是放浪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错误,从文中来看,倒数第二段说的是“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由此可知,徐渭是因为既然不得志,不被当道看重,才放浪形骸,纵情山水。故选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了无忌惮。(5分) (2)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与之交,故其名不出于越。(5分) 【参考答案】 (1)身穿盔甲的军士,跪着说话,(匍匐着)象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而文长以部下一秀才(生员、学生)的身份,而对他高傲自得,随心行事,丝毫(完全)没有顾忌畏惧。 (2)对当时所谓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他都严厉呵斥(批评)把他们看作奴才,认为和他们交往是耻辱,所以他名气没有超出江浙一带(越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第一句中,“介胄之士”,身穿盔甲的军士;“膝语”,跪着说话;“蛇行”,象蛇一样爬行;“举头”,抬头;“以”,介词,凭……的身份;“傲”,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傲视,对……高傲;“信心”,古今异义,随着心意;“了”,完全;“忌惮”,顾忌畏惧。第二句,“骚士”,文人;“叱”,呵斥;“奴”,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把……当作奴才;“耻”,形容词意动,以……为耻辱;“交”,交往;“故”,所以;“其”,他的;“出”,超出。 【参考翻译】 徐渭,字文长,山阴人。他十多岁时就能模仿扬雄《解嘲》,写了《释毁》一文,长期师从同乡季本先生。做学生时,就有盛大名气。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多次未被录取。性格直爽,无拘无束。总督胡宗宪将他征召到幕府里,文长与胡宗宪讲定:“如果要我做幕客的话,要按照接待宾客的礼节,不规定时间,自由进出。”胡宗宪都答应了他。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坐,放言畅谈天下大事,好象旁边没有人一样。胡宗宪非常高兴。那时胡宗宪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兵将,威振东南一带,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在地象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而文长作为部下一秀才而对他高傲自得,随心所欲地行事,任意谈论和开玩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 宗宪猎得白鹿,将要把它献给朝廷,让徐渭起草奏章,与其他门客所起草的奏章一道,寄给跟自己关系好的学士评判,让他挑选其中特别好的一篇,送上朝廷。学士把徐渭所写的奏章进献皇上,世宗非常高兴,越发地宠信、倚重胡宗宪,胡宗宪因此也更看重徐渭。 徐渭懂军事,喜欢出奇妙计策,胡宗宪擒住徐海,诱捕王直,徐渭都参与了其中的谋划。文长曾经在一座酒楼上喝酒,有几名军士也在楼下喝酒,酒后不肯付钱。文长暗暗写短函迅速告达胡宗宪,胡宗宪立刻命令将军士绑进衙门,全部斩首,全军都害怕得大腿发抖。有一个和尚依仗有钱财而行为不轨,徐渭在喝酒时偶尔提起,后来胡宗宪借其它事把他击毙在梃杖下。文长受到胡宗宪的信任多和这相仿。 徐渭天才高超,不同凡俗,诗文水平超出一般的人们。善于写草书,绘画花草竹石也很精巧。他曾自己放言:“我的书法最好,诗歌次之,散文次之,绘画又次之。”嘉靖年间,王世贞、李攀龙倡导成立七子社,谢榛因为是平民身份,被他们摈弃。徐渭愤恨他们用达官贵人来欺压寒素之士,发誓不入这二人的帮派。 文长既然不得志,不被当道看重,于是放浪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他游历了山东(齐鲁)、河北(燕赵),又饱览了塞外大漠。他所见的山如奔马、海浪壁立、胡沙满天和雷霆千里的景象,风雨交鸣的声音和奇木异树的形状,乃至山谷的幽深冷清和都市的繁华热闹,以及奇人异士、怪鱼珍鸟,所有前所未见,令人惊愕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他都一一化入了诗中。他胸中一直郁结着强烈的不平奋争精神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所以他的诗有时怒骂,有时嬉笑,有时如山洪奔流于峡谷,发出轰雷般的涛声,有时如春芽破土,充满蓬勃的生机。有时他的诗像寡妇深夜的哭声那样凄厉,有时像逆旅行客冲寒启程那样无奈。 徐文长志趣高雅,不与时俗合调,对当时所谓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他都严厉呵斥(批评)把他们看作奴才,认为和他们交往是耻辱,所以他名气没有超出江浙一带(越地),这实在令人为之悲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4.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也暗含诗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答案】D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结合诗歌分析,把握正误。D项,“暗含诗人的软弱”错误,选项用语太重,从词中来看,“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只是寄寓作者的田园之思。故选D。 15.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参考答案】(1)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慨。起首两句中的“西风”与“斜日”暗含年华流逝之意。(2)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3)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4)飘泊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5)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要根据词的标题、注释、词中的景物和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答题模式如下:从……中流露出因……而……的情感。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愁思,悲壮而沉郁。开头两句“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除了实写景物,点明时间外,同时还有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的感慨;“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词人化用庾信“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句,以“万斛”言愁之可量,量而不尽,使抽象无形之愁,化为形象具体之物,紧接着“无处”一句,再次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离愁满江,竟连飞鸟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何况人;“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化用范蠡的典故,寄寓田园之思;“谁是中州豪杰”,答语很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无奈,请助我浪迹江湖的舟楫,我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真实反映了词人遭受了人生的种种挫折,抱负未得施展,理想不能实现,从而憔悴失意,无可奈何的苦衷;“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笔调顿挫,在那股去国离家,退隐田园的感情洪流奔腾汹涌之时,骤然放下闸门,从而强烈表现了词人立志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倾吐了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既欲摆脱一切,又彷徨无地的心态。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去近郊的人,可以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时“______”;而到千里外的人,则需要“_________”。 (2)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以声音表现内心的凄怨;而“________”,以形象喻指内心的悲哀。 (3)《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妻、妾对自己的态度影射齐王,说齐王目前的处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腹犹果然 三月聚粮(2)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腹”“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