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2019年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06-14 12:29
参考答案及试题解析
1. D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本题相对容易。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注意是关于“生物多样性危机”。在原文第一段最后几句,A项、B项、C项都是原文的概括。由第二段最后一句可知D项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而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原因之一。故选D。
2. B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有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危机”错,原文“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渡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环”可知不是“缓解”,恰恰是加剧了生物多样性危机。C项由原文“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可知张冠李戴。D项“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故选B。
3. B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B项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其它各项在第四段的最后三句话中都能找到,其中A项是原文的概括,C项、D项是原文的同义转述。故选B。
4. C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由材料一“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材料二“城市作为人类的产物……”可知说法正确。A项“认为应该减少城市化的步伐”错,于文无据,无中生有。B项原文“着实令人惊叹”、“感到不可思议”可知不是“忧虑”是“惊叹”。D项材料一“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多样性也是一大干扰因素”,材料二“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可知观点不同。故选C。
5. A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原文“为提高抗寒性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没有了积雪的覆盖,植物就难以抵御夜间冰冻”可知“为抵御积雪的覆盖”错,是为了抵御积雪融化后的夜间冰冻。
6. 观点:材料一认为城市化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是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材料二认为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材料三认为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可预见性低的课题。
启发:三则材料关于“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的观点各有不同,启发我们要多方面(辩证)看待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城市化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秉持人类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的理念,保护地球家园。
【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整合能力。一样遵循阅读题答案在原文中的原则。考生需审好题,带着问题筛选答案,本题答案应该在全部材料中找。明确每则材料的侧重点(其实结合前面的题目也能大致了解每则材料的侧重点),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注意观点性的句子,材料中有直接照搬,如果材料中没有明确观点性的句子,考生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即可。本题第二文要求谈启示,考查探究能力,考生的观点需要依托材料,言之成理即可。
7. A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本题考查课内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夯实基本功。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8个虚词,同样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还要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概”,概括。
8. B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的基础是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B项“诬”应为“欺骗”的意思而不是“诬陷”,故选B。
9. C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C项“说明自然界自动自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曲解原文。原文是说可以改变,而且后文也说“其孰能知之?”(它们的变化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
10. 认同伯阳父说法的人不是孤陋寡闻的就是糊涂的   我对于《国语》的上述说法无所采纳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中“认”,辩认;“塞”,闭塞;“惑”,惑乱。中“取”,赞同,同意;“尔”,此、这个。
11. 文章第三段首先批驳川震亡国说,指出自然界自动自休,与人世间的祸患没有关系;接着批驳源塞造成财用匮乏从而导致国亡说,指出财用匮乏自有其原因,不能归因于川震;最后批驳“天之所弃,不过其纪”说,指出此论之荒谬更甚于前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明确伯阳叔的观点,划分韩愈批驳的那段话的层次,明确是针对伯阳叔哪些观点的。同时注意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文中“且曰”、“又曰”这样的提示性词语也有助于考生划分层次,定位信息。
译文:
(一)
左丘明的《国语》,它里面的文章深刻宏阔接触特异。本来就是世人所沉溺爱好欲罢不能的。并且它的观点很多都是欺骗人、惑乱人的,不能很好的概括完美。。我害怕当世求学的人沉溺于它的文采却模糊了是非。这就不能够从中庸之道来进入尧、舜的学说、主张。依照这些理由,我写了《非国语》这本书。
(《国语》记载)周幽王二年,西周的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了大地震。大夫伯阳父说:“周朝快要亡了!天地间的阴阳二气,不能错乱了位置。如果错乱了,那是被人搅乱的。阳气隐伏在下面不能冒出来,被阴气压迫得不能上升,于是就会发生地震。现今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地震,就是阳气失去了它原来的位置而被阴气镇住了。阳气不在自己的位置,跑到了阴气的位置上,水源就必然会被堵塞。水源堵塞了,国家一定要灭亡。如果国家灭亡,不会超过十年。因为十是数的终极。天既然要抛弃这个国家,是不会让它超过这个终极的。”正是这一年,泾水、渭水、洛水枯竭,岐山也崩塌了,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了。周平王不得不把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
柳宗元非议说:高山和大河,不过是天地间的自然物体;阴气和阳气,不过是天地间的元气。它们自己运行,自己休止,自己屹立,自己流动,这哪里是与人商量过的呢?它们自己冲击,自己枯竭,自己崩塌,自己缺损,这哪里是人安排的呢?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的,而像伯阳父那样认识它的人,不是无知就是糊涂。用锅煮饭,汤水翻滚蒸气升腾必然会煮烂各种食物;引水灌田,水势奔腾波浪激荡必然会破坏田里的土 石。这些老妇老农所做的事,尚且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何况天地之大无边无际,阴阳变化无穷无尽。阴阳二气,充满于茫茫无际的天地之间,有时聚集,有时分散,有时互相吸引,有时互相排斥,好像车轮滚动,好像纺机运转,它们的变化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伯阳父说:“水源堵塞了,国家必然灭亡。”“人们缺乏财物,国家还不灭亡吗?”这又是我们不能理解的了。这里所说的究竟是天造成的呢?还是人造成的呢?如果说是天造成的,那么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如果说是人造成的,那么由于缺乏财物而导致亡国的,难道没有其他原因吗?何以硬要说是那几条河的过失,还说“天既要抛弃一个国家,不会超过十年”,这就越发荒谬了!我不同意他的这些看法。
12.“其道”指仁或仁道。全段表达了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离开仁的思想。根据第一种解读,句意为:不是通过仁道脱离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根据第二种解读,句意为:因行仁道而陷入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观点的把握。对于词语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对于观点的把握要在理解选段的基础上,结合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了解来把握。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我们仔细推敲。
本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对于古文的理解,学者们见仁见智。题干提出了两种解读,考生首先要明确这两种理解各是从什么角度解释的,而且要明白解读的实质、核心应该是一样的。学生据此写出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注意每种理解要符合观点。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13. 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准确判断。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故C错误。故选C。
14. A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法错误,“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是说任凭画工把白梅画成黑色,墨梅图也能尽显梅花清雅高贵之美,逢春暖就开放桃花李花与墨梅相比,依然是一副媚俗之相,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并没有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项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现在这些美丽了寿阳公主如春风一般娇美的容颜的梅花,又铺开在陈与义面前,它们正是经由花光仁老之手,巧夺天地造化,用一支毛笔画成的水墨梅。这两句中赞许了水墨梅和画者的技艺。
D第二首最后两句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暗含原来画家追求的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但求神似意足,而本不拘泥于外表色相的刻板相肖。为此,又拉出传说中的九方皋相马以为佐证,通过赞美画师赞美水墨梅。并没有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故D错误。
15. 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详解】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16.  (1)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   (2)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3)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4)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这两种类型,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本题易错字词:蔓。
17. B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积累,弄清词语的意义、常用用法、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义的变化,辨析记忆。此处可用代入法,判断该词解说是否恰当。B.形胜:地理位置优越,地势险要。故B错误;ACD正确;故选B。
18. C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理解重要语句和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C.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是为了说明“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说明“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故C错误;故选C。
19. B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内容进行比对。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一定要认真比对。B.作者引用龚自珍的话介绍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是为了突出介绍北京西山的一带山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属于“深”的范围,故B错误;ACD正确;故选B。
20. 北京文化不但保存在故宫等皇城的物质遗存上,而且保存在胡同中的普通民居里。在作者看来,北京文化的“深”更多地体现在胡同人家。这种北京文化以安分、平和的市民阶层为代表,体现为“彼此宽容,彼此体谅”的家庭伦理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和谐的社会秩序。
走进胡同深处,接触鲜活的日常生活,更能感受到古城犹在的活力。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认真审读题干,在文中找到相关语段,结合语段具体内容详细分析,概括答案。答题时要抓住关键词,尽量运用文中语句,分条作答。
21. 示例:为了锻炼自己,高三寒假,我打算和同桌结伴到哈尔滨看冰雕。临行前,同桌的妈妈千叮咛、万嘱咐,甚至要请假陪我们同行,在同桌的再三坚持下才作罢;而我的父母轻描淡写,简单交代我出门要注意安全,便忙自己的工作去了。一路上,他妈妈电话不断,嘘寒问暖,他简直要崩溃了。平时,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比较民主,我也比较独立、善于与别人交流、遇事爱分析思考。而我的同桌这次出门连在自动售票机取车票都不会,因为他一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独立性,以致养成了顺从、依赖的性格。由此可见,家庭不仅提供生存所需,也提供了成长空间。对一个孩子而言,拥有一个宽容、赏识、信任的成长环境是多么幸运。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会跟着父亲学会勇敢和担当,跟着母亲学会谦和与善良……当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他的人生会有一个宽阔的天地。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表达见解能力。题目明确要求要借助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谈谈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由表及里指的是一种从表面现象看到本质的逻辑思维方法。这里,只要学生从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城镇、社区、学校、家庭中任选一个,列举出某一现象(事例),然后分析其现象出现的原因或最后可能导致的结果即可。
22. 【答案】示例一:“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是《孔乙己》一文的结束语,写了一个落魄读书人的悲惨一生。这句话看似存在矛盾,却语意含蓄。从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的命运来看,他在那个时代不可能获得别的结局:他无生活来源,腿已被打折,除了穷死,别无生路,“的确”一词是孔乙己悲剧的必然归结。因为没有人看见过孔乙己死了的现场,人们本来就没有关心过他,所以小伙计用了一个“大约”,表示一种推测。
示例二:桑地亚哥已年迈力衰、饱经沧桑,岁月和命运几乎夺去了一切,但他还有胜利的冲动与渴望。他对棒球比赛的热衷与关切、他对自己“冠军”过去的回忆,特别是作为百兽之王的狮子在其梦境中的屡屡出现,与他充满失败的现实命运恰成对照。在他的精神深处,充满着成为雄狮、成为王者,成为屡败屡战、百折不挠的胜者的冲动与梦想。因此他“不自量力”地远航出海了。
示例三: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小小的人儿如作者所写“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她的心亦如此。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她是一个美丽纯洁的女孩。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
23.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属于命题作文。题目中“文明”是中心词,母话题。“韧性”是中心词的特征,也就是要写出文明的绵延不息,世世代代的继承发扬。文明这个词比较宏观抽象,包含很多角度也就是子话题,所以主体部分可以通过小的类别来表现中华文明的韧性。意即写作的时候话题可以加以缩小、微观化,比如可以通过经典文化、圣哲精神、先贤智慧、诸子思想、英雄气节、烈士操守、名人品行、伟大人格等等来表现文明的坚韧不拔顽强不屈。
“韧性”材料中已经提示为“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性质”,具体而言可以换成坚韧顽强,坚忍不拔、愈挫愈勇、百折不挠、坚贞不屈、知其不可而为之、衔石填海、动心忍性、百炼成钢、锲而不舍等词语;还可以联想到一些坚韧性质的名言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把以上所思所想的内容和五千年文明结合起来, 多角度多侧面取材,可以按照材料中提示的文明的载体来写作,也就是围绕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立意。表明文明的韧性在华夏民族发展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巨大作用,若有针对性地写到当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会更有现实意义。
写作本文,题材可大可小。小可专写一人一事,一个较短的时间段中典型的事件人物、现象,或者选取一个角度,以小见大;大可结合五千年文明,纵向选取典型人物、事件、现象,或者综合几个角度写如把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结合在一起写。不管怎么选材,题目最好加一个副标题,以使内容更凝练,主题更鲜明。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请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是命题作文,文体和题目已经限制了,题目就是“2019的色彩”,文体限制为记叙文。这个题目审题关键是“色彩”,结合材料所说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题目要求考生选择一种色彩,用形象去表达对2019年的感受和认识。材料中提示了五四运动100周年和共和国70华诞这两个需要赋予意义的特殊年份,考生也可以写和自己关系密切的事件,比如自己要参加高考的选拔,进入大学开始新的学习经历。
2019年北京卷记叙文作文,出题者的意图是引导考生将自我的发展置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考量,在祖国乘风破浪高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树立一种家国情怀,秉持一颗赤子之心思考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作文的具体写作过程,既是对考生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效测试,又是让考生经历一次爱国情怀的精神洗礼。根据考生思考的结果,每个人都可以赋予2019年一种独特的色彩:可以是代表幸运与高尚的紫色,可以是代表永恒与沉稳的蓝色,可以是代表收获与温暖的金黄色,可以是代表吉祥与激情的鲜红色,可以是代表希望与青春的绿色,……考生可以讲述情节波澜起伏的故事,也可以写抒情色彩浓厚的散文,总之,出题者给形象思维能力强、文学表达水平高的考生预留了足够的展示空间。作文明确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所以在这篇命题作文中,考生所要展现的是他要赋予2019年自己认可的颜色的原因,所以文章叙述追寻和确认颜色的过程可以综合运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可以做到内容充实情节波澜起伏,颜色的探寻构成故事的基本线索,为什么是这个颜色,就需要议论抒情,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用心灵书写人生感悟。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