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C(C 项,逻辑关系不对。 原文是说“只要家庭、社会、国家这些伦理性实体继续存在,礼所表达的这些责任伦理就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两个分句是条件关系,而该项成了因果关系。) 2.B(B 项,论证观点的判断有失偏颇。 文章运用例证,证明“礼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不准确;根据文意,证明的观点是“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礼自身也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或“因时间、空间条件不一样,礼会产生许多差异”。) 3.A(B 项,曲解文意。 原文是“重要手段”而非“必要手段”;C 项,已然将然错误。 原文是“已大大超过”,而非“即将超过”;D 项,无中生有。 “必须借鉴契约国家的做法”文中无据。) 4.C(B 项,无中生有。 “总体水平在国内外领先”错。) 5.C(据原文,“政务服务事项网上申报、网上审批”是建成城市空间服务平台之后的服务,不能为建设平台奠定基础。) 6.①要整合城市服务资源,促进技术、业务、数据融合。 ②要建设标杆城市,为建设智慧城市积累经验。 ③要注重对现有技术的运用,来降低成本。 ④要善于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为我所用。 (共6分。 每点2分,答三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7.D(小说的语言朴实无华,并非“含蓄深沉”) 8.①等待屋子暖和,不让孙子挨冻,感到快乐;②没有得到及时回应,认为孙子贪睡而表示理解,感到宽慰;③发现孙子没在炕上,感到疑惑,进而惊慌、紧张;④听到孙子打柴回家,感到欣喜。 (共6分。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得满分。 意思对即可,表达要准确、流畅。) 9.①开头写爷爷的美梦,梦见孙子成为有出息的人,梦的实现,需要“晨读”。 ②中间写爷爷早起生火取暖,等屋子热后再叫孙子起来念书,为的是“晨读”。 ③爷爷温习孙子读过的《悯农》,觉得自己变成文化人,是“晨读”的作用。 ④结尾写爷孙一起背诵《咏鹅》,琅琅书声温暖屋子,温暖远方,使“晨读”富有生机、蕴含希望,升华了主旨。 (共6分。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得满分。 意思对即可,表达要准确、流畅。) 10.A(原文标点:会由是有自矜色,嘏戒之曰:“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嘏以功进封阳乡侯,増邑六百户,并前千二百户。) 11.D(《礼记》中的五等爵位中没有“王”。) 12.B(“傅嘏对吏部尚书何晏非常赏识,认为能成大事,后来果然一起诛杀了曹爽”错。) 13.(1)我担心他一定会先迷惑你们兄弟,有仁德的人将被疏远,那么朝政就会荒废。 (共5分。 “恐”“惑”“远”“废”各1分,大意1分。) (2)过去樊哙愿意率领十万军队,攻打匈奴,季布当面指责了他的短处。 (共5分。 “以”“面折”“短”各1分,省略句1分,大意1分。) 附译文: 傅嘏字兰石,北地泥阳人。 傅嘏二十岁时就有了名气,司空陈群征召他做属官。 正始初年,被任命为尚书郎,升任黄门侍郎。 当时曹爽执掌朝政,何晏担任吏部尚书,傅嘏对曹爽的弟弟曹羲说:“何平叔外表沉静而内心奸巧,贪图得利,不考虑致力根本。 我担心他一定会先迷惑你们兄弟,有仁德的人将被疏远,那么朝政就会荒废。”何晏等人于是同傅嘏不和,借小事为由罢免了傅嘏的官职。 后在家中被授任荥阳太守,他没有赴任。 太傅司马宣王请他担任从事中郎。 曹爽被杀后,他担任河南尹,升任尚书。 当时讨论国事的人商议打算征伐吴国,征东、征西、征北将军献的计策各不相同。 皇帝诏令向傅嘏咨询,傅嘏回答说:“……过去樊哙愿意率领十万军队,攻打匈奴,季布当面指责了他的短处。 现在想要渡过长江,进入吴国的领土,也是和以前的樊哙一样。 不如申明法令训练士兵,在可以取得全胜的地方实施我们的计策,挥动长鞭来制服敌人的残余力量,这是必然要做的策略。”后来吴国大将诸葛恪刚攻克了东关,乘胜扬言要进攻青州、徐州,朝廷将要作好防备。 傅嘏在商议中认为“淮海不是贼军轻易行动的路径,加上过去孙权派遣军队进入海上,船翻漂流沉溺,几乎不剩一人,诸葛恪怎敢倾尽所有的兵力,把身家性命寄托在滚滚洪流之中,来侥幸取胜呢? 诸葛恪不过是派遣向来熟习水战的部属副将,从海上逆行进入淮河,显出攻打青州、徐州的姿态,诸葛恪自己集中兵力进攻淮南罢了”。 后来诸葛恪果然包围新城,没有攻下就撤退了。 傅嘏经常谈论人的才能和性格的同异,钟会把这些话汇集起来进行评论。 嘉平末年,赐给傅嘏关内侯的爵位。 高贵乡公登皇帝位,进封傅嘏为武乡亭侯。 正元二年春,毋丘俭、文钦发动叛乱。 有人认为司马景王不应亲自出征,可派遣太尉司马孚前往,只有傅嘏和王肃劝司马景王亲自去。 司马景王于是就出发了。 任命傅嘏代理尚书仆射,一起东征。 丘俭、文钦被打败,傅嘏为此作了谋划。 等到司马景王去世,傅嘏和司马文王直接返回洛阳,司马文王于是辅佐朝政。 这件事记载在《钟会传》。 钟会因此有居功自傲的神色,傅嘏告诫他说:“您的志向很大,可是功业很难成就,能不谨慎吗!”傅嘏因功劳进封为阳乡侯,增加食邑六百户,加上以前的一共一千二百户。 这一年傅嘏去世,当时四十七岁,追赠太常,谥号称元侯。 儿子傅袛继承爵位。 咸熙年间,开始建立五等爵位,因傅嘏在前朝功勋卓著,改封傅袛为泾原子。 14.B(“表达了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思想”错。) 15.①抒发了闲居家中的苦闷之情。 “便好” “莫忆”二句和最后一句都写出了作者闲居家中的无奈之举,苦闷之情。 ②抒发了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感伤之情。 上片首二句和“可怜白发多”一句,表达了时光飞逝,转眼已近暮年的感伤之情。 ③抒写了报国无门、壮志不酬的悲愤之情。 “我定思君”二句写出了自己希望报效朝廷却不得朝廷重用,自己的爱国理想不得实现的悲愤心情。 ④抒发了无人理解的孤独无奈之情。 下片首二句,写出了作者借酒浇愁,无人理解的无奈之情。 (共6分。 每点2分,分析合理即可。 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满分。 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16.(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共6分。 每句1分,错、漏、添字皆不得分。) 17.C(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名噪一时:一时名声很大,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耳闻目睹: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望尘莫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 望其项背: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 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 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18.B(AC项缺少使令性动词,AD项应该首先满足基本需求,然后才是更高需求,先生活,再趣味。) 19.D(原句主要有以下语病:“好的表演”与“好的作品”语序不当;“年轻的听众就能被吸引”主被动混乱;混淆充分与必要条件关系。) 20.答案示例 雪花 角度一:哪怕不能抵抗阳光的热度,也要坚守轻盈和高洁。 角度二:尽管拥有晶莹的外表,却不能经受阳光的炙烤。 风筝 角度一:哪怕天空多么高远,也要追逐自己的梦想。 角度二:尽管飞得很高,却总是被别人掌握着命运。 天平 角度一:哪怕只有一根长臂,也能公平分辨两边孰轻孰重。 角度二:尽管能分清外物的轻重,却不能认知自己的分量。 火柴 角度一:哪怕被烧成灰烬,也要帮助点燃他人。 角度二:尽管纵情燃烧,却不过维持片刻时光。 (共5分。 内容、形式每句1分,体现辩证1分) 21.示例1: 关于举行“拒绝诱惑,精彩人生”演讲比赛的通知 各年级: 学校将于2019年5月31日晚7点在学术报告厅举办“世界无烟日”演讲比赛,届时请组织师生观看比赛。 育星中学团委 2019年5月25日 示例2: 关于举行演讲比赛的通知 各年级: 学校将于2019年5月31日晚7点在学术报告厅举办以“拒绝诱惑,精彩人生”为主题的“世界无烟日”演讲比赛,届时请组织师生观看比赛。 育星中学团委 2019年5月25日 (共6分。 时间、地点、内容、对象、格式各1分,语言连贯1分。) 22.参照2018年高考评分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