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安徽省蚌埠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04-25 09:39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戏曲艺术是弘扬和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前不久,在清华大学举办了“河南戏曲艺术周暨稀有剧种展演”,其主办者没有局限于艺术和非遗的呈现,而是用淳朴精美的艺术证明:中国戏曲历久弥新,依然焕发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其中,太康道情《张廷秀私访》的情节编织,有一种朴拙天然的家常感。那种源于渔鼓、说唱的道情风范,是地方戏剧种特有的艺术基因和品格,与当下越来越同质化的戏曲剧种走向________。各剧种若不扬长避短,反而趋大趋洋、________,恐怕丧失的不仅是艺术品格,更是艺术与人民、与乡土的天然血缘联系。艺术遗产固然是前人创造的高峰,必须严肃严谨地予以传承;但遗产的生命力不仅在于艺术价值的“德高望重”,关键在于历久弥新。稀有剧种展演的可贵,( )。
越调成为稀有剧种中影响辐射全国的艺术形式,得益于有着精湛艺术的前辈表演大师申凤梅是关键。她塑造的诸葛亮、李天保等形象都________。此次展演的《老子》一剧恰是“申派”弟子申小梅在内容与形式上的成功传承与大步发展的一部力作。传统的价值与生命力,必须通过新的优秀传承者的涌现和作为,才能薪火延续,魅力不减。一些剧种________,恐怕就在于光着眼“抢救”而缺乏继承者的优异创造和时代发展,必然是难以摆脱窘境的。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越调成为稀有剧种中影响辐射全国的艺术形式,原因是因为前辈表演大师申凤梅的精湛艺术。
B. 越调成为稀有剧种中影响辐射全国的艺术形式,关键得益于前辈表演大师申凤梅的精湛艺术。
C. 越调成为影响稀有剧种辐射全国的艺术形式,原因是得益于前辈表演大师申凤梅的精湛艺术。
D. 越调成为影响稀有剧种辐射全国的艺术形式,得益于前辈表演大师申凤梅的精湛艺术是关键。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于重视挖掘展示,但更在于发展创新
B. 在于发展创新,但更在于挖掘艺术价值
C. 在于挖掘艺术价值,但更在于严谨的传承
D. 在于严谨的传承,但更在于重视挖掘展示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相径庭 买椟还珠 有声有色 日渐式微
B. 判若鸿沟 买椟还珠 栩栩如生 日转千街
C. 大相径庭 削足适履 栩栩如生 日渐式微
D. 判若鸿沟 削足适履 有声有色 日转千街
【答案】17. B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画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越调成为稀有剧种中影响辐射全国的艺术形式,得益于有着精湛艺术的前辈表演大师申凤梅是关键”,“得益于有着精湛艺术的前辈表演大师申凤梅是关键”结构混乱,“得益于……”和“……是关键”两句杂糅,可以把“是关键”删除,也可以把“关键”放在“得益于”前面,作为状语;“越调成为……得益于……申凤梅”搭配不当,应是“得益于……申凤梅的艺术”。A项,“原因是因为……”结构混乱,选项把“原因是……”和“是因为……”两句杂糅,也可以理解为成分赘余,“原因”和“因为”重复;C项,“原因是得益于”结构混乱,“原因是”和“得益于”两句杂糅到一起;D项,“得益于……是关键”结构混乱,应把“是关键”删除。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前面说“艺术遗产固然是前人创造的高峰,必须严肃严谨地予以传承;但遗产的生命力不仅在于艺术价值的‘德高望重’,关键在于历久弥新”,由此可知,这是强调艺术遗产的价值在于“历久弥新”,那么括号中的内容应是说“稀有剧种展演”的可贵之处,那么这可贵之处到底是什么?这就需要考生结合下一段文字来思考,因为括号中的内容处于段落的结尾,应是引出下文,那么下面的文字应是对括号中文字的展开,结合下一段“在内容与形式上的成功传承与大步发展”“必须通过新的优秀传承者的涌现和作为”“光着眼‘抢救’而缺乏继承者的优异创造和时代发展”这些内容可知,这里强调的是“发展和创新”,而
BCD三项则是强调“挖掘艺术价值”“严谨的传承”“重视挖掘展示”,这与下一段内容不衔接,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判若鸿沟”,形容界线很清楚,区别很明显。前者强调“相差很远”,后者强调“区别明显”。第一处,是说“那种源于渔鼓、说唱的道情风范”与“当下越来越同质化的戏曲剧种走向”截然不同,应使用“大相径庭”。“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削足适履”,比喻过分迁就现成条件,或生搬硬套。第二处,是说各剧种生搬硬套,应使用“削足适履”。“有声有色”,形容说话、写作或表演等生动、精彩;“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第三处,是形容申凤梅塑造的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应使用“栩栩如生”。“日渐式微”,事物逐渐地由兴盛而衰落;“日转千街”指乞丐沿街行乞。第四处,是形容“一些剧种”逐渐衰落,如使用“日转千街”,则对象不当。故选C。

20.下面是一则通话记录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李某:大作是学界的扛鼎之作,足下拜读之后,真是获益匪浅啊!
王某:您谬赞了,鸿文不值一提。
李某:对文中尚有一二处不解,改日必莅临潭府请教,望您不吝就教。
王某:您客气,我定于府上恭候大驾。
【答案】①“足下”改为“在下”“鄙人”;②“鸿文”改为“拙作”;③“莅临”改为“到”;④“就教”改为“赐教”;⑤“府上”改为“寒舍”“敝庐”“舍下”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一则通话记录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然后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分析是否得体。本题中,李某应是读者,王某是作者;第一句是读者所说,“足下”错误,“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不能称自己,此处是说自己,应改为“在下”;第二句是作者所说,“鸿文”错误,“鸿文”是指巨著,大作,是对别人作品的敬辞,此处说自己作品,应改为“拙作”;第三句是读者所说,“莅临”错误,敬辞,来临,多用于贵宾,此处说自己,错误,应改为“到”,“就教”错误,“就教”指向对方求教,向人请教,用于自己向别人求教,此处说对方指教自己,不当,可以改为“赐教”;第四句是作者所说,“府上”错误,“府上”是敬辞,称对方的家,此处说自己家,可以改为“寒舍”。
21.下面是以栗褐色为主色调的“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徽标,请写出该徽标的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字。

【答案】①篆书“乡”字突出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的乡土理念。②上方的“马头墙”突出徽派民居的地域特色。③会标以栗褐色为主色调,体现研究会的乡土、传统的文化基调。④ “2014”表示研究会于2014年成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明确图的类型,如本题所给的图就是徽标,然后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写出该徽标的寓意”,接着就要分析徽标的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图形与徽标使用场合之间的关联。从徽标来看,徽标主要由马头墙、“乡”的篆书以及成立的时间2014等构成,结合徽标的使用场合来看,这是“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的徽标,“马头墙”展现了安徽的徽派民居的特点,2014是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时间,篆书“乡”字突出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的“乡”土理念,而题干中特意交代的栗褐色这一主色调展现了乡土、传统的文化特色。考生在拟写答案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字数的限制。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冯梦龙辑《智囊全集》中,有一则关于东晋名臣陶侃的故事。
陶侃在任荆州刺史之时,要求造船的匠人将锯木屑收集起来。大家并不知道刺史大人收集锯木屑有何用处。当年下大雪,陶侃就用木屑来铺路,便利通行。
运往京城的官用竹子往往不要竹头,陶侃就让监督伐竹的官员把竹头留下,因为竹头坚硬,制造兵船时正好可以削制成好竹钉。堆积如山的竹头,在后来桓温讨伐蜀国时都派上了用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①变废为宝;②未雨绸缪;③以知致用;④任何事物都有无穷的价值。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