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华文大教育联盟2019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04-15 15:42
华文大教育联盟2019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已有大半个世纪,它在中国的传播则不到20年。时间虽短,中国人对它的理解、态度、运用却有很大的变化,这反映了20年来中国社会状况的巨大变迁,也折射出中国知识分子把握社会思潮并用之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方向、路线、政策的改变引发了社会结构、人际关系、文化心理各方面的巨大变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汹涌而来的商品潮,大大地激发了中国知识界的批判意识。终于有人领悟到了,时代的前进使人面临着一种问题转换:知识分子的使命不仅止于抨击守旧意识,为改革鼓与呼,而且要从价值层面对现代化的方向、后果或伴随现象加以监督,做社会公正的发言人,精神和文化的守护者。
中国文化传统中,批判的精神相对薄弱,要在工业化进程中从事批判,更是资源难寻。西方马克思主义不但是一个现存的武器库,而且以其深刻锐利令人倾倒。
使有些中国文化人感到惊喜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业社会的揭发与批判,竟与自己对当前现实的感触相差无几。比如,他们指出,在商品丰富、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新的匮乏产生了,即精神的空虚和痛苦:人们成了商品的俘虏,他们被动地接受传媒铺天盖地的广告,这些广告制造虚假的、强迫性的需求,人们的情趣在不知不觉中完全被大厂商调度和控制,毫无理性地一味追求高档、名牌商品;在虚假的满足中,人丧失了自己的天性,甚至丧失了痛苦的感觉,这并不是说明痛苦不存在,而是说明人已被异化得失去了自我。
大众文化、商品文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文化享受(实质上是文化消费)摆脱了贵族化限制,而成为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文化工业概念,深刻而尖锐地揭露了这种庸俗文化的本质:这种大批量制造的文化商品使艺术作品的创造性、批判性和想象力萎缩乃至消失,它们不是按照艺术品的内在逻辑创造出来,而是按投资者和制造商对投入一效益的估计批量生产,它们的价格越便宜,内容就越贫乏,品质就越低劣。但大众的口味就这样被调配,以至于人们在表述内心生活和倾诉感情时,都按照文化工业提供的单一模式进行。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还指出,由于异化性的高消费、高生产,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早已不复存在,双方处于极度尖锐的对立和冲突中;贪得无厌地追求物质享受驱使人不加节制地开发自然,这实际上成了盘剥和破坏自然。他们警告说,自然界对人类的侵略并不是无动于衷的,它会进行报复,在人与自然的战斗中,最终吃亏的还是人。他们主张重建新的经济模式,限制消费,降低生产,扭转浪费资源、破坏生态平衡的趋势。
凡此种种,在中国是别开生面。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有价值的内涵是它的批判精神,它提出和发展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理论,对于我们反省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负面现象,抵制物欲的膨胀和拜金主义盛行,具有可贵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摘编自徐友渔《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注】下面试题中,“西马”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简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反思并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负面问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动因。
B."西马"尖锐批判了工业社会物质丰富、精神贫乏的现象,中国知识分子对此深有同感。
C.商品文化带来的异化机制固化了人们的思维模式,让他们失去了想象力和个性化表达。
D."西马"认为高消费、高生产破坏了自然界资源,回归自然和谐的前工业文明势在必然。
1.D【解析】D项源于第六段,"前工业文明"是推论式理解,而作者只是主张"重建新的经济模式,限制消费,降低生产,扭转浪费资源、破坏生态平衡的趋势",这种主张并不是"前工业文明",推论不成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的负面现象与西方工业文明遇到的问题相似,这是本文论述的前提。
B.人在商品大潮中被异化并丧失了理性,是本文的核心观点,也是种种负面现象的总根源。
C.文章始终从变革和批判的角度探讨社会问题,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鲜明的现实指向性。
D.文章从人的异化、文化庸俗化、自然环境恶化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逐步展开,层次清晰。
2.B【解析】本文的核心内容是介绍"西马"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业社会的揭发与批判,以及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启发和借鉴作用。第四段批判人的异化只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把它说成是"核心观点""总根源"于文无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必然影响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B.西方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的时间很短,这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对其借鉴的谨慎。
C.中国农业文明传统缺少批判精神,以致我们难以找到批判工业文明弊端的素材。
D.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是我们守护精神文化、监督现代文明的锐利武器。
3.C【解析】A项,因果倒置,社会巨变是方针、政策改变的结果。B项,"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对其借鉴的谨慎"有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时间短,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并不能因此得出"谨慎"之说。C项,推论正确,从第三段演绎而出。D项,从文章结尾"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有价值的内涵是它的批判精神……具有可贵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可以看出,D项夸大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作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鹤的舞蹈
张抗抗
我相信自己与鹤是有缘的。20世纪60年代末从杭州到北大荒下乡时,我报名的那个农场,就叫作鹤立河农场,隶属鹤岗市。想来在很久以前,三江平原湿地上,一定曾经自由地生活着许多许多白鹤灰鹤,那地方因鹤得名。
但我到达鹤立河农场的连队时,几乎已经见不到鹤的踪影了。水库边草甸深处,偶有一只白色的长脖老鹤,细脚独立,低头于浅水觅鱼,有人走近,它便伸开翅膀迅速仰天起飞,单腿忽而变成两根,垂直悬挂于身后,瘦腿伶仃,白羽飘飘,大有仙风道骨之态。那一刻我几乎惊呆,而后激动不已,从此固执地将此鸟认作白鹤,以给自己一点心理安慰。
但事实上,那时候三江湿地正被大规模地开发成农田,鹤立河早已徒有虚名了。
1977年,我带着关于白鹤之梦的破灭与一线尚存的人生理想,来到哈尔滨,读书后又留在那儿。有一天,在事先完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境下,白鹤突然出现了——它们以舞蹈的姿势,猝不及防地闯入我的视线。那是我生命中值得庆贺的幸运日,后来的岁月中,它们仍不断地令我陶醉与回味。时隔20余年,当时的情形仍清晰如初、历历在目。
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春天的清晨,我与一位邻居大姐约定去哈尔滨市动物园晨练。我们似乎是被一阵阵嘹亮的号角,或是高亢的呼唤所吸引,闻声走到了一座高大的丝网笼前。那一刻我的呼吸都几乎停止了,我看见了一群白色的和灰色的大鸟,不,是一群真正的仙鹤,正在笼中翩跹起舞——银衣白裙飘飘,身材修长流畅,长颈长腿灵巧敏捷,灰褐色的眼睛彼此深情地凝视对方--它们几乎具备了天才的舞蹈家应有的一切优势,还有内心热烈而疯狂的激情。它们在清晨的第一线阳光中从容地展开了巨大的羽翼,然后轻盈地弹跳,凌空扑转,就像踩着音乐的节拍,一步都不会乱了方寸。伴奏的音乐流淌在它们的血液里,我们人类是听不见的。一只白鹤高雅地踮起足尖,将长喙伸向太阳的方向,一次又一次,总是与其他的鹤擦肩而过,然后一个华丽转身,在笼中奔跑翻腾,掀起一阵忧郁的尘雾——这是白鹤的单人舞,高傲而又孤独。而双人舞的风格则完全不同,那是热情奔放而又光焰四射的:双鹤颈项相绕,四足灵巧地此起彼落,任何一个动作都是互相呼应的,就像人类的拉丁舞那样配合默契;它们不停地追逐嬉戏,扇动着翅膀换位拍打,像是在拥抱与抚慰对方;鹤似以腾跃示欢喜、以展翅示仰慕、以交颈示情爱、以啄羽示亲近。那般缠绵悱恻,难舍难分;那样扑朔迷离,如影随形。鹤在舞蹈时,在天地间释放了它求偶的全部渴望与爱意,忘我忘情如痴如醉,令观者惊羡而自愧不如。当笼中所有的鹤都一同起舞时,犹如风起云涌电闪雷鸣,一场气势磅礴而壮美的集体舞开始了,整个笼子似乎都在震撼。我听见了雄浑的交响乐,还有旷野春风的呼啸;然而,眼前白鹤的狂舞却旁若无人,依旧悄然无声地进行着。
那一刻我相信天下所有见过鹤舞的人,都会为它们的真诚率性而深深感动。
也许再没有哪一种动物,能比鹤的舞蹈更奇妙更精美更富于感情色彩了。20多年前我曾见过笼中之鹤的舞蹈,从此终生不忘。但也因而有一丝悲哀挥之不去,我只能想象着那些栖居在蓝天野地的鹤群,大自然辽阔的舞台,会使它们的舞蹈更加舒畅与自由。
在扎龙见到一位春夏常出没于沼泽,业余拍摄野生鹤群的企业家王克举,并参观了他自费建立的扎龙梦鹤苑主题公园。前后十余年,他拍下野生鹤冬夏生活形态图片近万幅,在梦鹤苑几排红砖平房的白墙上,悬挂着几百帧扎龙丹顶鹤与大天鹅的艺术摄影图片。色彩光影、雪雾水波、鹤立鹤飞鹤鸣鹤舞,千姿百态,让人流连忘返。有人以这种方式,将仙鹤自创自演的舞蹈,在镜头中永久珍藏。
当然还有更为重要的另一种形式的挽留,留住湿地沼泽——适宜野生丹顶鹤居住的自然生态环境。齐齐哈尔市政府及扎龙保护区,在这20多年间已是竭尽所能、不遗余力。李局长告诉我,扎龙的当务之急,需要设法将苇荡中遗存的几十家农户,全部迁出保护区。北大荒是仙鹤的故乡。据悉,当年知青大量开垦的湿地,近年已陆续退耕还草。
我相信自己是与鹤有缘的:我的两个外侄女,(我事先并不知情)公爹为她们各自起名为鹤立与鹤飞——愿以此怀念那些美丽的白色大鸟,再不会被我们忘却或忽视。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鹤的舞蹈",鲜明地聚焦群鹤翩跹的景象,将鹤求偶行为人格化、艺术化,突出其美丽的姿态和特殊的习性,简洁、形象而饶有意味。
B.第二段通过外貌、动作描写,刻画偶见的一只"白羽飘飘,大有仙风道骨之态"的老鹤形象,表现其自由闲适的特征和自己欣喜不已的心情。
C.观看鹤舞后作者"有一丝悲哀挥之不去",既是因鹤被囚禁笼中的遭遇,又是因鹤栖居的蓝天野地被人侵占,体现出怜悯之心、忧患之情。
D.本文通过优美、流畅而凝重的语言,讲述作者亲历的关于鹤鸟的故事,展示出一种心灵境界,表达了一个有良知的当代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4.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鉴赏的能力。B项,"自由闲适"特征的理解有误。第二段描写偶见的一只老鹤的形象,主要是表现其孤单、瘦弱和惊惶的状态。"欣喜不已"的表述也不正确,应该是表达了看见老鹤后的激动、喜爱和期翼以及因自然生态环境恶化、鹤群逐渐消失而产生的悲哀、遗憾之情。
5.第五段对鹤舞的描写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突出了鹤的什么特征?试做简要分析。(6分)
5.(1)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如对鹤鸟的外形、神态、鸣声、动作等的刻画是正面捕写,直接、生动、鲜活地展示出鹤鸟的形象,"我"的心理、情感和联想等是侧面烘托,间接强化、突出了鹤鸟的形象和品性;正面描写中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绘声绘形绘色地描摹出鹤鸟的音容美姿。(每个要点加具体分析2分,共4分。如从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等角度鉴赏,言之有据、分析合理,亦可得分。意思答对即可。)(2)突出了鹤的美丽高雅、真诚率性的特征。(2分,每个特征1分。)
6.本文通过哪些事来说明"我相信自己与鹤是有缘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6.(1)20世纪60年代末作者下乡的农场是因鹤得名的鹤岗市鹤立河农场,并有幸在水库边草甸深处看到一只白色的长脖老鹤觅鱼、起飞;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春天的清晨在哈尔滨市动物园晨练时有幸观赏到笼中之群鹤的舞蹈;自己的两个外侄女被公爹起名为鹤立和鹤飞。(答题时应注意时空的层次划分和事实材料的概括,每个要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2)抒发了对鹤鸟这"天才的舞蹈家"的喜爱之情,表达了为保护野生鹤鸟及其生存环境做出更多努力的强烈心愿。(应从情感和动机两个方面分析,答对一个要点1分,全对3分。意思答对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南美大陆的巴西、阿根廷,非洲大地的摩洛哥、南非……汉语正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全球"汉语热"还在持续升温中。汉语究竟有多热?从一组数据和一个事例就能看得出来:截至2017年底,单是官方的孔子学院在全球就有525所,此外还有11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这些学院和课堂分布在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而民间的语言培训机构则更是多不胜数。由此可见,"汉语热"绝对是名副其实。
"汉语热"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映照出的是文化自信、大国担当和交流合作。全球"汉语热"其实皆因世界劲吹"中国风",当中国的发展成就不断聚焦世界的目光,世界也就更渴望了解中国发展背后的文明机制优势,期望能搭乘中国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快车",而语言恰恰就搭起了这样一座桥。
中国正在开启伟大的时代,面对日益蓬勃发展的中国,全球"汉语热"必定风头日劲、热度不减!
(摘编自高永维《全球"汉语热"为何越来越"热"?》,南方网2018年03月29日)
材料二:
汉语难学,但挡不住学习的热情,海外"汉语热"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幅度提升,经济上的互利共赢是推动海外"汉语热"的根本动力。
首先,海外中资企业对熟悉汉语的当地员工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来说,懂汉语的当地员工在录用和薪酬方面往往都具有较大优势。择业方面的语言优势以引领和示范作用影响着海外青年的外语学习选择。
其次,中国游客海外旅游数量屡破新高,而且展现出强大的消费能力,"学说中国话"成为外国商铺每天必须面对的市场现实。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一些从业人员开始有意识地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甚至文化传统。
同时,一些有远见的海外家庭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着手培养下一代的汉语语言能力,认为掌握汉语能让孩子站在更好的起点。由于学习汉语的主要难点是汉字识别和四声发音,需要耳濡目染,因此懂汉语的家政服务人员格外受欢迎,成为高级私教,收入明显高于普通家政服务人员。为了保持不间断的汉语语言学习环境,这些家庭还在生活中大量使用智能语音服务或其他支持中外互译的手机软件。
(摘编自魏万磊《海外"汉语热"背后的"中国热"》,《光明日报》2018年05月30日)
材料三:
在人们看来,掌握汉语不仅是了解中国博大文化的重要方式,也将有效提升个人价值,为个人发展创造更多机遇。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如今,学习中文被"高智商商界人士"视为一项不错的投资。一项针对1000多名未成年人父母的调查显示,在除印欧语系之外的语言中,英国父母最希望孩子学习中文;超过半数的父母认为,学习中文有助于孩子未来事业的发展,也能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接触中国的文化。越来越多的英国人认识到,学习中文不仅仅是出于兴趣,而是增加一项重要技能,以此提升自身竞争力。美国《时代周刊》曾发表文章认为,如果想领先别人,就要先学习汉语。俄罗斯教育界人士也证实,既有专业知识背景又懂汉语的学生在就业时有更强的竞争力。很多俄罗斯人认为学好汉语等于有了"铁饭碗"。展望未来,可以想见,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世界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掌握汉语,就意味着跟上了时代,拥有了未来。基于此,如诗如画的方块字将走进更多国外课堂,用汉语讲述的中国故事将为越来越多人所聆听,中国的"朋友圈"将会越来越大!
(摘编自《全球兴起"汉语热"尽显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华龙网2018年07月27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全球范围内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中国的文化自信、大国担当精神以及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的日益密切。
B.在海外从事国际贸易的中资企业中,懂汉语的当地员工在录用和薪酬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这往往影响着众多海外青年的外语学习热情。
C.由于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一些有远见的海外家庭正在着手培养下一代的汉语语言能力,以便让孩子通过掌握汉语而站在更好的起点。
D.放眼世界,更多的人将会认识到,掌握汉语,就意味着跟上了时代,拥有了未来;这与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是密不可分的。
7.B【解析】影响的应该是众多海外青年择业时的外语学习选择。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逐渐遍布全球,国外民间的语言培训机构也越来越多,可知汉语正在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汉语热"持续升温。
B.中国发展迅速,成就非凡,举世瞩目,世界各国都渴望了解中国的文明机制和经济发展;而学习汉语恰恰能够搭起这样一座帮助交流合作的桥梁。
C.在国外,不仅是懂汉语的当地员工在海外中资企业中择业优势明显,即便是家政服务人员如果掌握了汉语,也会格外受欢迎,其收入也明显偏高。
D.由材料三可知,在英、美、俄罗斯等国家,人们普遍认为,掌握中文是一项重要技能,可以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有利于就业及事业的发展。
8.D【解析】英、美、俄罗斯等国人们的观点各有侧重,用"人们普遍认为"来统而言之,与文不符。
9.从三则材料看,海外人士学习汉语有什么益处?持续推动全球"汉语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9.(1)①有助于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②有利于同中国进行经济合作与交流。③在择业和薪酬上有较大优势。④有利于商家同中国游客沟通交流。⑤能够开拓视野,有利于个人成长。⑥有助于未来事业的发展。(每个要点1分,答对4点得4分。)
(2)经济上的互利共赢是持续推动全球"汉语热"的主要原因。(2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