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南湖北八市十二校201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04-03 22:00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4个小题。
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元末,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
通海为人沉毅。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通海曰:“不可,彼众我寡,退则情见,不如击之。”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由是一目遂眇。
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通海乘风纵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边,通海飞舸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低舰,兜鍪尽裂,仅免。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药,焚敌舟数百。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敌连大舰力拒。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摇若游龙。军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友谅兵大败。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是役也,通海功最多。师还,赐良田金帛。
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祖挥涕而出。翌日卒,年三十八。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一》)
10.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
B.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
C.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
D.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
11.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  祖,作  为  帝  王  庙  号  使  用,多  为  创  基  立  业  者,常  见  于  开  国  皇  帝;另  外   祖  父  的父  亲  也  称  太  祖。
B.金陵,即现在的南京,史上曾是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被称为“六朝古都”。
C.“幸其第”中的“幸”特指皇帝亲临某地,“幸其第”的意思就是皇帝到他的宅第去。
D.卒,在《礼记》中指大夫的死;另外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士死称“不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俞通海擅长水战,深受太祖信任。他归顺太祖之后,太祖喜出望 外,高兴地说“天赞我也!”
B.俞通海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胥口作战中,自己先带头迅速战斗,结果被敌军射中右眼。
C.俞通海忠心耿耿,临危不惧。太祖在康郎山遇险,俞通海奋不顾身,全力营救太祖脱险。
D.俞通海治军严明,关爱百姓。在攻克湖州和攻取太仓以后,秋毫无犯,当地百姓十分欢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
(2)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个小题。
虞美 人
秦 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①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以“天上”一词先声夺人,写碧桃如同天上和露而种一般,不同凡响。上句正面见意,下句反面强调,正反相济,褒扬至极。
B.过片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无奈春光不由人遣,无法把留,叹息之中尽显伤春之情。
C.尾末两句承上句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以排遣愁绪的想法,想沉醉又不能沉醉的矛盾以“何妨”二字委婉道出。
D.全词情感发展万转千回,深沉蕴藉。每一份情感后都紧紧地跟随着对它的否定,最后,在“断人肠”的怨叹声中词情戛然而止。
15. “乱山深处水萦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 , ”两句,以水与舟为喻来写大鹏南飞要有所凭借。
(2)刘禹锡《陋室铭》中以“ , ”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代圣人“ ”,尚且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 ”,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 ,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既要________,也要冲锋陷阵,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贫富差距大会影响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所以解决贫困问题________。
脱贫目标艰巨繁重,到2020年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需要每年减贫1000多万人,(),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________推进难以完成的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________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敢不敢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B.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C.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D.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B.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C.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D.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运筹帷幄 迫在眉睫 按部就班 众志成城
B.建言献策 千钧一发 循规蹈矩 同仇敌忾
C.运筹帷幄 千钧一发 按部就班 同仇敌忾
D.建言献策 迫在眉睫 循规蹈矩 众志成城
20.王先生想邀请自己熟识的某知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来自己家参加父亲的八十寿宴。下面是王先生写的邀请函的正文内容,其中有多处措辞不当,请找出五处并加以修改。(5分)
  兹定于2019年12月25日(星期二)11时在府上为家慈举办八十岁华诞。家慈是个京剧迷,他有一些京剧问题向您垂询,热切期望能与您合作表演京剧《九锡宫》,还请您不吝赐教。请届时务必光临!
①将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②将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③将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④将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⑤将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21.用下面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两副有关中秋节和重阳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词语。(6分)
黄菊倚风 月静池塘 紫门临水 风摇帘幕
村酒熟 桐叶影 稻花香 桂花香
中秋:上联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
重阳:上联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承载着国家的昨天和明天,只有让文化的传承和共享相得益彰,才能真正地释放出中国文化的活力。
材料二:
“兰州拉面”有200多年的历史,传承自河南有着厨艺高手的中医世家。熬一锅牛肉汤需要20多种草药。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养生之道,也融合在一碗面汤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这碗拉面帮助甘肃、青海的许多百姓走出大山,摆脱贫困,融入城市。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兰州拉面”“青海拉面”之类的招牌。拉面成了老百姓改变命运的“聚宝盆”。
改革开放40年,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加丰富的需求。下馆子更加讲究,哪怕一碗面也要吃得“有情怀、有情调”。可多数拉面馆仍为家庭作坊。一个炉子,几张桌子,简易的招牌,卫生条件急需改善。这种状况,显然难以适应人们对餐饮品质提升的需求。这碗“脱贫面”还能吃多久?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改革开放40年,你周围的生活一定也发生了很多改变,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你的生活,就中华文化传承问题,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