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2019年天津市十二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04-02 10:43
2019年天津市十二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一)语文试题
一、(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
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在书页中你嗅得见悲剧的泪痕,摸得着喜剧的笑靥,可以看清智者额头的皱纹,不敢碰撞勇士鲜血淋淋的创口……当合上书的时候,你一下子苍老又顿时年轻。菲薄的纸页和人所共知的文字只是由于排列的不同,就使人的灵魂和它发生共震,为精神增添了新的钙质。它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       把读者柔软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与精湛的匠艺面前顶礼膜拜,我一次次在   的语言搭配之下惊诧莫名……我战胜自己的怯懦不断地阅读它们,勇敢地从匍匐中站起。我知道大师们在高远的天际微笑着     着后人。他们虽然灿烂却已经凝固,他们是秒表上固定了的记录,是一根不再升高的横杆。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笑靥(yè)  怯懦(qiè)鲜血(xi)     B.思辨(biàn)创口(chung)惊诧(zhà)
C.破绽(zhàn)角斗(jué)共震(zhèn)    D.横杆(gn) 模具(mú)  菲薄(fi)
2.依次填入文中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处心积虑  美轮美奂  凝视       B. 千方百计  美轮美奂  注视
C.千方百计  无与伦比  注视       D. 处心积虑  无与伦比  凝视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代表委员们认为,家长的焦虑心态、应试的要求客观上助推了课外辅导热,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教育文化需求的增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则是校外辅导行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B.延长退休年龄或实行弹性退休制等重大变革,对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愉快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C.在“机器换人”战略驱动下,推动了工业机器人蓬勃发展,正成为国内不少装备制造提高生产效率,解决人力成本上涨的利器。
D.《国家宝藏》这样的文物类节目的兴起,很好地满足了人们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来学习文物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需求,因而受到人们追捧。
4.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A.      B.      C.      D.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论及世间万事万物存在的理由时,总离不开对它的价值分析,非物质文化当然也不例外。由于人是非物质文化创造及发展中能动的主体,因而非物质文化的价值取向又总是由人的动机及目的所决定的。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维特点,不同的思维特点则形成不同的行为理念。因此在非物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就特别地体现了人的物质目的与精神需求相共生的行为理念和原则。这使非物质文化的价值体现,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实用与审美,正是非物质文化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价值体现的重要内容。
非物质文化的民族性和民间性就表明了它不属于现代文化,而属于传统文化。大众文化是现代文化的突出代表。大众文化是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在特定时间内在大众媒体和广大人群中普遍流行的文化。但大众文化缺乏深层性、持久性和稳定性,人们接受一种大众文化更是出于从众和外在的冲击力,而不是内在的、深层次的文化需求。非物质文化的民族性和民间性决定了它不会像大众文化一样在大范围内很快流行起来,它缺乏大众文化流传的普遍性、快速性、时尚性和强大性。但非物质文化深深根植于民间和人民的心灵深处,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传统,是特定民族在同自然、社会和人的长期交往中所凝结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特征及理想信念。
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不是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层面上说的,而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是否依赖于物质形态而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指文化存在的本质形态。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就是物质文化,如文物、古建筑等;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则是精神文化,如思想、知识等。而非物质文化不是物质形态文化的否定式,而是指无须以物质形式为表现和传承的文化。精神文化虽然不是物质形态文化,但也不等于非物质文化,大部分精神文化是通过物质媒体进行表现和传承的,只有部分精神文化才是非物质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总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表现出来,否则就不可能存在;任何一种文化总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进行传承,否则就会消失。物质文化是外化并凝结在物质材料上的,并通过物质材料来表现、传播和传承,因而,物质文化是静态文化、固化文化。而非物质文化无须外化和凝结在物质材料上,也无须通过物质材料来表现和传承,而是通过口头讲述及亲身行为等来直接表现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的表现和传承的动态性或活态性虽然不具有物质文化的表现和传播那样大的规模与范围,但却具有物质文化表现和传播所不具有的优点。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单靠音像资料的保存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使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活起来。实际上,正是文化和知识的传承使人类的文明如此绚丽,非物质文化就是其中的一朵盛开的奇葩。要真正有效地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在于使那些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保存和传承下来,而且更在于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交流,扩大其影响。非物质文化一旦被世界其他民族所接受和认同,非物质文化的民族性意义和作用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这就是非物质文化在其民族性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世界性的含义,对世界其他民族都发生着深刻的影响。这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也是最终的目的。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节)
5.下列对“非物质文化”这一概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在物质层面的价值体现为实用,在精神层面的价值体现为审美。
B.非物质文化遗产单靠音像资料的保存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使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活起来。
C.非物质文化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
D.非物质文化一般属于民族文化,存在于民间,是特定民族在同自然、社会和人的长期交往中所凝结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特征及理想信念。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是物质文化,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不是物质形态文化,也不是非物质文化。
C.物质文化通过物质材料来表现和传承,非物质文化无须通过物质材料来表现和传承。
D.只有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交流,扩大其影响,才是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
7.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从“超级女声”开始,各地电视台争先恐后推出选秀节目形成的选秀文化,具有大众文化的普遍性、快速性、时尚性和强大性的特点。
B.百事孝为先,孝道文化是通过《孝经》等物质媒体进行表现和传承的精神文化。
C.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是以茶的形态存在的,所以它属于物质文化。
D.口技、说书、京剧、庙会……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根植于民间和人民心灵深处,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传统。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崔骃字亭伯,涿郡安平人也。年十三能通《诗》、《易》、《春秋》,博学有伟才,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善属文。少游太学,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常以典籍为业,未遑仕进之事。时人或讥其太玄静,将以后名失实。骃拟杨雄《解嘲》,作《达旨》以答焉。
元和中,肃宗始修古礼,巡狩方岳。骃上《四巡颂》以称汉德,辞甚典美。帝雅好文章,自见骃颂后,常嗟叹之,谓侍中窦宪曰:“卿宁知崔骃乎?”对曰:“班固数为臣说之,然未见也。”帝曰:“公爱班固而忽崔骃,此叶公之好龙也。试请见之。”骃由此候宪。宪屣履迎门,笑谓骃曰:“亭伯,吾受诏交公,公何得薄哉?”。遂揖入为上客,居无几何,帝幸宪第,时骃适在宪所,帝闻而欲召见之。宪谏,以为不宜与白衣会。帝悟曰:“吾能令骃朝夕在傍,何必于此!”适欲官之,会帝崩。
窦太后临朝,宪以重戚出内诏命。骃献书诫之曰窦氏之兴肇自孝文二君以淳淑守道成名先日安丰以佐命著德显自中兴。内以忠诚自固,外以法度自守,卒享祚国,垂祉于今。夫谦德之光,《周易》所美;满溢之位,道家所戒。故君子福大而愈惧,爵隆而益恭。远察近览,俯仰有则,铭诸几杖,刻诸盘盂。矜矜业业,无殆无荒。如此,则百福是荷,庆流无穷矣。
及宪为车骑将军,辟骃为掾。宪府贵重,掾属三十人,皆故刺史、二千石,唯骃以处士年少,擢在其间。宪擅权骄恣,骃数谏之,及出击匈奴,道路愈多不法,骃为主簿,前后奏记数十,指切长短。宪不能容,稍疏之,因察骃高第,出为长岑长。骃自以远去,不得意,遂不之官而归。
(节选自《后汉书·崔骃传》)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时人或讥其太玄静               或:有时
B.公何得薄哉?                   薄:接近
C.夫谦德之光,《周易》所美。     美:美丽
D.矜矜业业,无殆无荒。           殆:危险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作《达旨》以答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公何得薄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满溢之位,道家所戒            某所,而母立于兹
D.故君子福大而愈惧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衣,古代无功名的人的代称,指平民,亦指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
B.《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种规定的不同反映的是宗法等级制。
C. 祚,本意是指福,赐福,也指帝位,还指保佑。
D.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同的还有“察”与“举”等词。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骃献书诫之曰/窦氏之兴/肇自孝文/二君以淳淑守道/成名先日/安丰以佐命著德/显自中兴
B.骃献书诫之曰窦氏之兴/肇自孝文二君/以淳淑守道/成名先日安丰/以佐命著德/显自中兴
C.骃献书诫之曰/窦氏之兴肇自孝文/二君以淳淑守道成名先/日安丰以佐命著德/显自中兴
D.骃献书诫之曰/窦氏之兴/肇自孝文二君/以淳淑守道/成名先日安丰/以佐命著德显/自中兴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崔骃呈上的《四巡颂》都符合汉德,辞藻十分典雅美妙。皇上文雅喜好文章,自从看了崔骃的《四巡颂》之后,常常感慨赞叹。
B.皇上对窦宪说:“你喜欢班固而忽略了崔骃,这是叶公好龙哩。请让我试着接见他。”  
C.皇帝见了崔骃的“颂”之后,对他格外的青睐,予以破格提拔。
D.窦宪任车骑将军后日益擅权骄横放纵,崔骃多次直言劝谏。窦宪不能容忍崔骃的劝谏,逐渐疏远了他。
第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少游太学,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常以典籍为业,未遑仕进之事。(4分)
(2)遂揖入为上客,居无几何,帝幸宪第,时骃适在宪所,帝闻而欲召见之。(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词,按要求作答。(8分)
池口风雨留三日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注】 池口:地名,今安徽贵池。黄庭坚在做官赴任途中因风雨而留滞池口时写下本诗。属玉:水鸟名。舂锄:水鸟名,即白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诗采用随感录式的写法,触物兴怀,涉笔成趣,在寻常事物的形象中参以名理,颇具理趣,写景淡雅而有风致。
B.“身闲心苦一舂锄”中这个“苦”字实际是诗人触景生情,而又将情感投射于外物的结果。
C.渔翁刚从屋舍来水边收网,这一极偶然的景象却触动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他由网而联想到鱼,表达了努力仕进、不甘淡泊的心境。
D.尾联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成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表达的情感却和本句不同。
(2)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
(3)本诗颈联反用典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手法及蕴含的情感。(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徜徉在古典诗文的海洋中,读《登高》,懂得了杜甫“          ,潦倒新停浊酒杯”的落魄;读《拟行路难》,懂得了     (作者)“吞声踯躅不敢言”的愤慨不平;读《兰亭集序》,懂得了王羲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的感慨;读《琵琶行》,懂得了白居易与琵琶女“           ,         ”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劝解;读《蜀道难》,懂得了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的长叹。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