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B(A项,历史地名本身就交代了诗歌的写作场地,又说明了诗歌创作和地域的关系。C项,“舍弃一般,突出个别”错,应是“舍弃个别,突出一般”。D项,文巾未提到哪个是主要原因,选项只是原因之一。) 2.C(C项,文章以唐诗中的驿馆为例详细地阐述了历史地名被文学化的第一条路径。) 3.A(A项,历史地名进入文学作品,部分原样照搬,部分则经作者改造,被文学化。) 4.C(A项,不是外貌描写,是细节描写。B项,“这从侧面说明了白宝宝极有军人气概”错误。根据原文可知,是家人和乡亲们的注视让白宝宝有了一种自豪感,有了军人气概。D项,反映了团长的人情味。) 5.不是。(1分)作用:①衬托武装部长白建国对新兵的关爱以及教导有方。白宝宝从一个娇生惯养的逃兵转变为家人和乡亲眼中的男子汉并返回部队,正是白建国的功劳。②引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白宝宝逃跑引出了白建国后面对其的一系列“改造行动”。③暗示主旨。通过白宝宝的转变赞美了武装部长白建国善于教育青年人、为国家国防事业做贡献的特点,也显示出对新时代青年的期许。(作用每点2分,答满3点给5分,酌情给分) 6.①突出人物形象。结尾用闪烁的泪花,凸显了白宝宝的成长和其对军人身份的认同感,强化了白建国负责任、包容、教导有方的形象。②使小说首尾圆合。这一结尾对应开头,说明由白宝宝引起的麻烦已经得到解决,使整个故事完整圆满。③凸显了主题。结尾既写了文中人物的感动,也让读者感动,让读者感受到军队熔炉对人精神的显著的塑造作用。(每点2分,酌情给分) 7.B(B项,赋分制是一种根据考生的卷面成绩在全部成绩中的位置而给出一个相对分数的赋分制度。) 8.D(D项,“因此只要改变这种录取模式就一定能够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错,谁也不能保证换成另外一种模式就一定能解决这些现存的问题。) 9.①在目前选科制度不变的情况下,适当调整物理科目的等级和赋分比例。②改革选考科目设计,允许学生选择3门及3门以上学科参加考试,然后由学生自己决定用哪3门学科的成绩参加高考、填报志愿。③推进大学招生改革,调整大学专业招生的选科要求。(每点2分,酌情给分) 10.C(“公”是“白为之”的主语,所以“公”之前应该断开。) 11.A(A项,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叫“进士第”。) 12.D(D项,“发现郡县执法混乱,超标征敛赋税,便加以纠正”是在“察访陕西”时。) 13.(1)李承之向皇帝讲明了蔡确险恶邪僻的情况,皇帝的心里才明白,赶紧派使臣去调查追问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险诐之状”“意”“诘竞”各1分,句意2分) (2)因为任命官吏不当,降为待制,后担任汝州知州。(“坐”“补吏”“知”各1分,句意2分) 14.B(B项,颈联写“众芳”被精心采撷反衬甘菊生不逢时。) 15.①表达作者对“众芳”细琐被采回摆放厅堂的现象的不满;②对甘菊花的遭遇表达了惋惜与同情。③同时,以花喻人,表达了自己没有机会为国家平定叛乱尽一份绵薄之力的愤慨。(每点2分,酌情给分) 16.(1)盘盘焉 囷囷焉 (2)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3)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17.B(A项,“享福”和“成果”搭配不当。C项,这句话和前文的关系是:前文是结果,这句话是原因,所以“因此”运用不当。D项,“因此”运用不当,“享福”和“成果”搭配不当。) 18.D(“不逾矩”“懂规矩”的顺序排列不合逻辑,应该把“懂规矩”放在“不逾矩”前面。同时,上文所举事例是关于法律对养狗人的管束的,所以这里用“法律规则”做主语更好。所以选D项。) 19.C(吞云吐雾:形容人吸鸦片、香烟时喷吐出浓重烟雾的样子(含讥讽意)。喷吐云雾,多用来形容吸烟,因吸烟时喷吐出的烟像云雾一样。根据上下文,这里选择“吞云吐雾”更好;比屋可封:比喻社会安定,民俗淳朴。也形容教育感化的成就。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根据上下文,这里应该填“比比皆是”;霄壤之别:天和地,一极在上,一极在下,比喻差别极大。迥隔霄壤:如天上和地下之间的距离。这个成语强调距离远。根据语境,此处应选“霄壤之别”;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靡然成风:指群起效尤而成风气。根据语境,此处应选“蔚然成风”。) 20.①“贵公司”改为“本公司”;②请教”改为“垂询”;③“不吝赐教”改为“竭诚为您服务”;④“鼎力相助”改为“全(大)力相助”;⑤“惠赠”改为“敬赠”。(每点1分) 21.示例:矛盾双方递交调解申请。不符合调解条件的驳回申请,符合调解条件的,调解员进行调解。能达成协议的,双方签署调解协议书;不能达成协议的,进行第二次调解。若第二次调解仍无果就移交相关行政部门处理。(6分。酌情给分) 22.【参考立意】①在竞技赛场上追求个人最好成绩,甚至超常发挥,才是体育精神的体现。②真正的爱国,是赛场上的拼搏,而不是简单的拿不拿国旗。③志愿者递国旗究竟是真爱国,还是借爱国之名为自己刷存在感?④真正的爱国从来不是添乱!(若有其他立意,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的最小的弟弟,幽州人,后来迁居到濮州。生下来就成了孤儿,李肃之抚育他,并对他进行教育引导,一直到他长大成人。他性情严肃威重,有忠贞的气节。 堂兄李柬之将要给他官做,他推辞不接受,而是通过科举中了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郡守放任自己的性情执法断案,别人没有敢违逆他的,唯独承之毅然力争。郡守生气地说:“下属敢这样吗?”承之曰:“事情一发生,您自己处理了就算了。既然已经安排给执法部门,那就应当遵循三尺之法了。”郡守很忌惮他的话。李承之曾经提出免除老百姓徭役的建议,王安石见了很称赞他的建议。 熙宁初年,因为给条例司检查校对法律条文,得以被皇帝召见。神宗对掌握实权的官员说:“承之谈论制置司的事情很详尽,不是别人能比得上的。”改任他为京官。另一天,皇帝对他说:“我即位以来,不轻易改变别人的官职,现在任命你,是不同寻常的恩德啊。”李承之担任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河、浙江地区常平仓事务、农田水利、差役等事情,回京后上奏朝廷《役书》二十篇。 李承之升任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当时郡县对于执行法律不严格,搞蒙混,乱收费超过制度规定。李承之说:“这难道是朝廷的旨意吗?”都裁断改正了那些不正确的数额。他升任集贤殿修撰,又提升为宝文阁待制,担任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任枢密院都承旨,出京担任延州知州,回京代理三司使。蔡确负责处理相州案件,牵连很多朝廷中的官员,很多人听到一点风声就屈服了。李承之向皇帝讲明了蔡确险恶邪僻的情况,皇帝的心里才明白,赶紧派使臣去调查追问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 升李承之任龙图阁直学士,他恳切地推辞,请求授给兄长李肃之,说:“我从小就受兄长的抚育,而且兄长担任待制之职已经十年了”皇帝说:“你们兄弟二人孝敬友爱,足可以劝勉世人改善社会风气。李肃之也应该升职了。”就一起任命了他们(兄弟二人)。有商人违犯禁令,卖北方产的珍珠,竟是为公主卖的,三司很久也不敢判决。李承之说:“朝廷的法令,怕皇帝的女儿就不实行了吗?立即下令逮捕犯人。皇帝听闻后说:“执法部门就应当这样啊。” 升任枢密院直学士。因为任命官吏不当,降为待制,后担任汝州知州。不久,担任陕西都转运使,后来召他进京担任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又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担任青州知州。历任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长官后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