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广州市2019届高三年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03-09 21:50
参考答案
1. D   D项,“缺乏理论支撑,不利于建构当代文学史”不正确,原文为“那一套方法对当代文学史料的收集整理是有用的,但它的琐杂考证和重学问而轻人文的理论对于建构当代文学史应有的广度、厚度和深度,则是无效甚至是不利的”。
2. B  B项,“文章按时间顺序例举了诸多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不正确,从原文来看,应是分两类进行例举,并不是“按时间顺序”列举。
3. C  A项,偷换概念,由原文可知,“未能达到时代高度”的是“当代文学学科建构”,而不是“当代文学”。B项,“根本原因”推断不当,由原文来看,“偏重于‘外源性’理论资源”是当代文学学科仍处于“未完成”状态的一个原因,但不能说是“根本原因”。D项,“就能脱羽成熟”的推断结果过于绝对。由原文来看,“注重对‘内源性’资源的筛选和利用”是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成熟的必要条件,不是充要条件。故选C项。
4. B   B项,“也是父亲对与林掌柜深厚情谊的肯定”不正确。不是“父亲对与林掌柜深厚情谊的肯定”,而是对小铡刀作用的肯定。
5. ①小铡刀多次出现,使情节更加曲折,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②小铡刀体现了林掌柜对鞋子质量的严格要求,代表着他的坚守与追求,有助于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③小铡刀象征着保证质量、诚信经营的营商理念,有助于突显小说主题。   
6. 同:都是次要人物,都推动了情节发展,有利于展现小说主题。异:“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事件的参与者,诚信经商的理念在“我”身上延续,拓展了小说主题。杨跛子是反面角色,其讹鞋和骗酒的行为有助于塑造林掌柜和父亲形象,从而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
7. C  C项,“这表明2008年和2009年经济走势下滑”不正确。从材料二图表来看,“2007年的GDP同比增速约为17%,之后快速降低,到2009年跌至谷底”不能表明2008、2009两年经济走势下滑。
8. A  A项,“是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不正确,由原文可知,应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9. 第一问:①政策和制度、区位和规模等方面优势明显;②经济发展基础雄厚;③创新人才、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产业大量聚集。
第二问:①借助地理优势建立自贸区,发挥门户枢纽作用;②利用文化资源和黏合资源,发挥广州“软实力”的独特价值。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企业落户;④探讨发展新模式,增强创新能力和创新企业活力。
10. D   
11. C  C项,“管辖范围在今天的云南和贵州地区一带”不正确,“巴西”即巴郡之西,今指重庆、四川一带。
12. B  B项,“救援湘州时,他孤军深入,收复失地”不正确,由文中“敦云:‘湘州是我国家之地。既未得一决,所以不去。’瑱等留船于江,将兵去津路百里。敦勒众而还”可知,并未收复失地。
13. (1)像这孩子这样的年龄而有如此胆量谋略的,我还没有见过,他不仅能光耀我家的门庭,也应当会成为国家的名将。
(2)于是大军驻扎在湘州,不久大雨连下不止,秋水泛滥,陈军渡过长江,江路就被阻断了。
参考译文
贺若敦,是代地人。其父贺若统,任东魏的颍州长史。西魏大统三年,拘捕刺史田迅,率领州人归降。赐爵为当亭县公。贺若敦从小有气魄才干,善长骑马射箭。贺若统谋划拘捕田迅时,担心事情没有结果,思虑了很长时间。贺若敦当时十七岁,就进献计策说:“若想保全自身远离祸害,不能有什么顾虑了。”贺若统于是流泪听从了他的建议,终于定了计谋归顺太祖。当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人张世显暗中赶来袭击贺若统,贺若敦挺身而出与贼人交战,亲手斩杀七八个贼人,贼人才退走。贺若统大喜,对左右的官吏说:“我年少从军打仗,经过的战阵不止一次了,像这孩子这样的年龄而有如此胆量谋略的,我还没有见过,他不仅能光耀我家的门庭,也应当会成为国家的名将。”次年,跟随河内公独孤信,在洛阳被包围。贺若敦使用三石硬弓,箭无虚发。独孤信告诉了太祖。太祖认为他是奇才,授都督。当时,岷、蜀两地归附不久,民心尚有阻隔。谯淹占据巴西,与梁西江州刺史王开业共相呼应,煽动各蛮族叛乱。太祖命令贺若敦率军讨伐。山路艰险,人迹罕至。贺若敦身先士卒,攀住树木爬上悬崖,兼程而行,出乎谯淹的意料。又派仪同扶猛在白帝击败敌军别帅向镇侯。谯淹与王开业及其党羽帛玉成等人率兵七千人,百姓三万人,从垫江顺流而下,投奔梁王琳。贺若敦拦截打击,大败贼众。谯淹又依山岭建立营栅,向南勾结蛮帅向白彪作为救援部队。贺若敦设下反间计,离间谯淹的党徒,趁着敌人懈怠,再次击败他们。因功进为公爵。武成元年,入朝担任军司马。自从江陵被平定后,巴湘之地都归顺朝廷。陈国将领侯瑱等率军围逼湘州,阻断粮草后援。朝廷命令贺若敦率领步兵、骑兵共六千人,渡过长江,前去救援。贺若敦每每设下奇兵伏击陈军,接连战败侯瑱,乘胜径直前进。于是大军驻扎在湘州,不久大雨连下不止,秋水泛滥,陈军渡过长江,江路就被阻断了。粮援既已断绝,将士便心怀恐惧。贺若敦于是另外修建营垒、盖房子,显示准备持久作战。两年相峙一年多,侯瑱等人无法取胜,请求借船送贺若敦渡江。贺若敦说:“湘州是我国领地,还未一决胜负,所以不能离去。”侯瑱等把船留在江上,率军离开渡口百里。贺若敦这才率军而回。保定五年,贺若敦去世。建德初年,朝廷追赠他为大将军,谥号为“烈”。
14. B  B项,“任嚣力主分裂”不正确,从所给注释来看,任嚣并未力主分裂;“诗人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褒贬之意溢于言表”不正确,诗人只是客观回溯历史,无褒贬之意。
15. 答案示例一:同意。①本诗以“登楼”为题,却不写所见之景,而是由楼及人,写尉佗接受委任、自立为王以避战乱以及后来接受诏封、促进汉朝统一等历史事件;②诗人抒怀却不依于所见,而是围绕历史事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尉佗的历史功绩,寄寓诗人的时局慨叹。
答案示例二:不同意。①从标题看,许浑登的是尉佗楼,故不写登高所见之景,而是写与尉佗有关的历史事件,也属寻常。②从题材看,本诗表面写登楼,实际写怀古,故依循叙古事、怀古人、咏古迹,以抒己怀的常规思路展开,未见匠心。
16. (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7. B  “两颗由它分裂而成的彗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语序不当,应将“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放在句子开头;“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却从此失踪”搭配不当,“距离”与“失踪”不搭配,整个句子应改为“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由它分裂而成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的两颗彗星却从此失踪了”。所给选项中,B项修改正确。A项和D项,“距离”与“失踪”搭配不当;C项,定语语序不当,“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应前置。故选B项。
18. D   
19. B  “一分为二”,既可以指辩证看待事物,也可以指把一个完整事物分为两份。“分道扬镳”,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句中指一颗大彗星形成了两颗小彗星,应选“一分为二”。“精益求精”,比喻追求更完美。“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句中用来形容天文学家的计算,用“精益求精”更恰当。“煞费苦心”,形容费尽心思、费尽心机。“苦心经营”是指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句中用于天文爱好者寻找比拉彗星的语境,选“煞费苦心”恰当。“川流不息”,指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句中用来形容彗星碎解为颗粒尘埃不断落下,应选“川流不息”。故选B项。
20.①“聆听”改为“收听”②“今日”改为“今天”③“逾”改为“超过”④“素享”改为“素有”⑤“美誉”改为“的称号”⑥“切勿”改为“不要”“请勿”
21.思维导图一般借助PC端、移动端等工具,运用手绘或使用软件等方法完成,具有清晰、直观、有色彩、可发散等特点,其用处为:记忆、学习、整理、思考等。
22. 例文
与君共赏,魅力中国
莎翁曾言:“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我要说:“一千个旅者眼中有一千个中国。”或许你已曾听过种种言说,心中对中国有些许模糊印象,但现在,请听我这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一言:中国,绝对是一个魅力十足的中国!
当然,空气污染阴霾未褪,食品安全心尚存疑,但正如高峰常伴雨雪,大海也有风浪。中国不是一点一片的中国,中国是横有960万平方公里,纵有上下五千年的中国,中国的魅力绝不因短暂的呜咽而稍减,绝不因一时的阵痛而凝绝。
中国的魅力,在异彩纷呈的美食。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加之民族的众多,风俗的各异,从而形成极具地域特点的各色美食。先有川菜、鲁菜、粤菜、苏菜,后继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源远流长;技分炒、烧、煎、炸,兼具煮、蒸、烤、淋,技艺出神入化;味具南甜北咸,杂以酸麻辣鲜,其香淳美四溢,其味不可言宣。更令人惊叹的是美食的背后或蕴含着美丽的故事或承载动人的传说:尝棕子,便忆及屈原愤而投江的爱国情怀;品月饼,便思及嫦娥奔月的满腹幽怨;吃元宵,便虑及万里飘泊的乡思深情。中国的美食不仅凝结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更蕴藏着黎民百姓的万千情丝,而这一切在长远的流传中又悄然深化成中华民族的魂魄。品美食而知中国丰富,品美食更应感中华民族之魅力。
美食之外,中国的魅力,在创新之精神。共享单车遍布城市角落,移动支付触手可及。数年前想都不敢想的方式,在一夜之间成为城市靓丽的风景,成为百姓生活的日常。“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创新的号角吹响的时刻,城市的发展正阔步向前。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这两种基于互联网的方式异军突起,深刻改变了国人的支付方式和出行方式。创新引领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提供了创新的平台,中国正昂扬地走向未来,以其创新的魅力吸引着整个世界。
仓促之间,中国的魅力难以言尽。以其遥闻言说而幻想其形,莫如亲临中国而身感其味。只有走近中国,才能遇见中国的宽广;只有走进中国,才能懂得中国的深厚。中国的一点一滴都是中国,中国的魅力无处不在。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来到中国,我当与君携手,领略中国的魅力,共赏魅力的中国!
【解析】
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写作任务明确。写作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把握材料中心,确定立意。本题所给材料按时间顺序记述了不同时期广大青年出国留学、立志回国、报效祖国等一系列人生轨迹。材料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历史感,一方面反映出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现实,另一方面揭示出个人成长与国家强盛、民族富强之间的深刻关联。要求中说“青年是时代发展的晴雨表,也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要求考生针对所给材料谈出自己的“感触和思考”,提示考生应从青年成长与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来思考。从青年在不同时代回国的情况来看,19世纪70年代他们是“被召回国”,20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他们是历尽千辛万苦回国建设祖国,现在是形成“归国潮”,这一过程既表现了青年的立志报国的觉悟、决心和毅力,同时也能表明祖国日益强大离不开广大青年学生的付出,又表现出祖国的日益强大带来的无尽的感召力。据此可以写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与青年的关系。从青年自身来看,他们面对着不同的境遇,做出了努力与进取,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的不同作用,表现出一种向上的热情和报效祖国的决心与毅力。据此可以写青年人应努力奋斗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等。行文时可从材料分析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可以结合古今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对青年的寄语等,让文章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立意角度参考:
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离不开青年人的付出;青年强则中国强;青年人要勇于担当,为民族复兴而奋斗;青年人要志存高远,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等等。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