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名校2018—2019学年高三第四次质量考评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许祚禄的长篇小说《青弋江儿女》讲述了长江下游青弋江两岸陶柳两家三代人从抗战迄今几十年的生活图景与风云变幻。小说采用家族叙事,在日常生活的描绘中表现八十年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它不同于一般知识分子写作的乡土题材小说,它没有单纯地描绘农民的艰辛与困苦,也没有把乡村描绘成一幅单纯的田园牧歌图,而是由乡村知识分子谱曲填词,由农民演唱,反映农民几十年生存奋斗历史的长篇赞歌,是一幅由乡村知识分子观察思考并绘制的农村历史画卷,带有江南水乡特有的荷花馨香与泥土气息。 在《青弋江儿女》中,作者以陶柳两家三代人为描写对象,描绘了青弋江两岸的农民及农民出身的英雄群像。他们出身低微,祖祖辈辈在江南水乡生存繁衍。作者给他们取的名字也带有浓厚的水乡气息,男人不是“水”,就是“生”;女人不是“梅”,就是“红”。命名虽相似,但面貌各异,性格鲜明。男人既沉稳有力又乘风破浪;女人外表清新可人,内在泼辣爽直。这些人在青弋江两岸肥沃的圩田里种植稻米、莲藕,摸鱼捉虾,在长江、青弋江中乘风破浪,运黄沙跑运输。他们养育的儿女不是参军,为国捐躯,就是上大学学科技,支援祖国建设。“他们就是靠着勤劳的双手,面朝黄土背朝天,靠着刮地皮养活了我们的国家,支撑起了我们国家的建设。” 在三代人物中,第二代人是描写的重点,金梅则倾注了作者最多的笔墨。金梅自幼失去母亲,十五岁时被父亲卖给地主婆陶寡妇作童养媳,但她没有怨天尤人。她深明大义,有爱国情怀。抗战时期主动借给游击队一船稻谷,在建国初期主动支持丈夫奔赴朝鲜战场,保家卫国。她爱憎分明,直爽泼辣。面对陶根子这样混进革命队伍的流氓小偷,她直指他们的小人之心,并坚决反抗。但当陶根子为救济灾民偷粮食时,她又宽容大度,原谅他曾经的错误。金梅是青弋江边成长起来的一位农村女性,又是长江流域一位大写的“母亲”,不论是为女、为妻还是为母,都具有传统女性的优秀品质。尽管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缺乏必要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有些地方性格的发展缺乏必要的过渡,但她仍是该作塑造得最成功的农村妇女形象,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底层劳动妇女形象。 许祚禄以乡村知识分子视角,描绘陶柳两家八十年的家族故事,表现农民朴素中的伟大,谱写了一曲农民赞歌。当然,在艺术上,《青弋江儿女》也如它的内容一样,质朴无华,没有新颖的叙事手法与结构艺术;描写人物的手法相对单一;一些情节的转折缺乏必要的交代。但人物语言是一个亮点,尤其是金梅与国红,个性化的语言将人物的性格展示得栩栩如生。而且,作品语言鲜明的地域特色,带有江南水乡特点的景物描写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审美性。 (摘编自朱菊香《乡村知识分子视域中的农民赞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弋江儿女》以陶柳两家三代人八十年的家族故事为描写对象,第二代是描写的重点。 B.《青弋江儿女》是乡村知识分子观察思考并绘制的农村历史画卷,优于一般的乡土小说。 C.许祚禄笔下的青弋江儿女出身低微勤劳朴实,踏实肯干奉献自我,体现了朴素中的伟大。 D.许祚禄塑造人物手法相对单一,缺乏必要的心理描写,部分情节转折也缺乏必要的交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介绍作品的主要内容特点,并比较了它与一般知识分子的乡土题材小说的区别。 B.文章第二段主要介绍作品所叙写的人物群像,第三段则集中介绍了作品中的最主要的人物。 C.文章例举金梅主动借游击队一船稻谷,支持丈夫奔赴朝鲜战场,意在论证她怀有爱国大义。 D.文章首尾呼应,都认可了许祚禄所创作的农民赞歌的作品价值,同时也都指出其不足之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弋江儿女》视野开阔、时间跨度长、人物性格鲜明、地域风情浓厚,具有史诗风格。 B.许祚禄以“水”“生”“梅”“红”等字命名作品中的人物,是为了营造浓厚的水乡气息。 C.金梅是作品的主人公,是塑造最为成功的一位,也是中国底层劳动妇女形象的真实写照。 D.《青弋江儿女》的语言质朴无华,带有鲜明的地域与民间特色,是作品最大的艺术亮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出国游学热虽是最近流行,但在我国游学早已有之。“游学”二字见《史记·春申君列传》,曰“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最早的游学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去传播他的治国思想。古人重视言传身教,而游学是最能实践言传身教思想的。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其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弟子,其弟子最终大多成才,孔子也成为了游学的典范。 新时代下,中国的游学有了些新的变化。“游学”贯穿了学习、观摩、交流和游览,介于游与学之间,同时又融合了学与游的内容。趁着暑假大好时光,老师带着十几个学生,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去岳麓书院品味书香,去故宫博物馆感悟历史,去井冈山领会红色文化,去科技馆发散思维,都是具有历史意义、时代特色的游学体验。 那么,是海外游学值得前往,还是国内游学更有价值呢?说到底,还应追问教育的本质。明代思想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曾言:“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他认为应结合孩子的天性进行教育,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多加鼓励,使他们内心喜悦,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给孩子报游学班之前,不妨问问孩子想怎样度过暑假。若孩子想游学家里又有经济实力,去也无妨。如孩子想趁暑假多多玩耍,那任其天性烂漫,又何尝不可? (选自“人民网”,2018年8月8日) 材料二: ![]() (选自《2018中国国际游学行业发展报告》) 材料三: 游学市场越来越火爆,其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教育的竞争愈发激烈。如今孩子们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竞争,还包括个人才艺、视野、文化积累等方面的竞争。你能考100分,我也考100分,这并不是竞争的终点,而是起点,很多学校在此基础上比较的是——孩子英语熟练吗?有什么才能?去过几个国家?一旦孩子与他人拉开了明显的“文化差距”,他很可能会在优质资源的竞争中落后。 不少游学项目聪明地利用了家长的焦虑心理,把旅游标上了“游学”的标签忽悠家长。相当一部分的游学产品价格不菲,却名不副实,带着孩子到海外,走马观花地参观下高校博物馆、介绍点名人事迹、跟当地的家庭交流几句英语就完事,并没有提供比旅游更高的附加值。很多家长花费更高的价钱,孩子也只是“游而不学”。还需警惕的是,我国个别游学机构,从业的资质审查和游学内容等避开监管,不少机构缺乏资质就贸然开展游学项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显然,海外游学初衷虽好,但也须按需而行、量力而行。家长应结合自身经济条件,选择孩子感兴趣和孩子需要的,千万不要因为焦虑和恐慌而盲目跟风。否则,花了冤枉钱还只是小事,时时刻刻陷入“囚徒困境”,将孩子的教育带入“军备竞赛”的焦虑中,反倒可能给孩子造成真正的伤害。 (选自《新京报评论》,2018年8月3日)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图一显示,月收入高于两万的家庭中,有意愿让孩子参与国际游学的家长人数比低于孩子参加过国际游学的家长人数比。 B.图一显示,月收入在八千到两万这个区间的家庭中,热衷让孩子参加国际游学的意愿和实际参与度都相对比较高。 C.通过图二,我们可以看到国际游学的利大于弊,不少孩子在视野开阔、思维和生活方式、能力提升等方面皆有收获。 D.通过图二,我们可以看到国际游学的益处是多方面的,多数孩子都认为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方面的收获很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最早的游学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成为游学典范。 B.文中引用王阳明的话来说明教育应考虑孩子的实际需要,报海外游学班不值得。 C.家长为避免孩子拉开与他人明显的“文化差距”而落后,这也使游学市场日益火爆。 D.游学如果不量力而行,只是因为焦虑和恐慌而盲目跟风,可能会陷入“囚徒困境”。 6.面对孩子海外游学的问题,家长应努力做好哪些方面?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意外的帮助 (美)海伦·卡伦 18岁那年,我只身离开纽约,来到位于英国约克郡的利兹大学研读历史。我一边努力去适应陌生的环境,一边默默忍受着内心巨大痛苦的煎熬——我的父亲最近去世了,我不知道这种痛什么时候是尽头。 一天下午,我来到集市,打算买一束花回去装饰我那简陋的学生公寓。在花店前,我看到了一位老人,他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一袋苹果,摇摇晃晃的,好像就要摔倒。我赶紧上前扶住他。 “谢谢你,宝贝儿!”他用那种我从来都听不厌的轻快调子对我说,“我现在感觉好多了,不用担心。”说完,他微笑地看着我,双眼闪动着老年人少有的明亮的光芒。 “我可以和你一起走吗?”我说,“免得让这些苹果过早地变成苹果酱。” 他哈哈一笑,说道:“小姑娘,你一定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对吧?” “是的,我从纽约来。” 我和本斯先生的友谊就这样开始了。路上,本斯先生一直依靠他的手杖走路。回到他的家,我扶他坐下椅子后,我坚持要帮助他准备晚饭。 做好饭后,我问我是否可以再来看他,我想随时来看看他需要什么帮助。他眨了眨眼,微笑着答道:“我从来没拒绝过一个好心的姑娘呢!” 第二天,我再次来看他。虽然他从未请求过帮助,但是那根大手杖默默提醒着他的虚弱。那天晚上,本斯先生问了我的学习,我的未来计划,不过他问得最多的还是我的家庭。我告诉他,我的父亲最近去世了,心中非常悲痛。听了我的话,他默默地举起手指指着旁边桌子上的两个相框,那是两个不同的女人,但她们长得非常像。 “那是玛丽。”他指着照片说,“她已经去世6年了。那是我们的爱丽丝。她是一个很好的护士。7年前她因意外事故去世了。失去她对我的玛丽打击太大了。” 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悲伤,禁不住泪流满面。 我一周去看望本斯先生两次,总是在星期二和星期五,每次见到他,他都是坐在椅子上,而他的手杖则靠在墙上。本斯先生有一台小黑白电视机,但他显然比较喜欢看他的书和那几本厚厚的相集。看到我来,他总是显得格外高兴。 当我沏好茶,我们的畅谈就开始了。我告诉本斯先生,父亲去世两周前,因为和他闹别扭,我一直都没有跟他说话,为此,我觉得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我永远也没有机会请求父亲的原谅了。 大部分时间本斯先生都是让我说,他则做一个耐心的听众。我说的每一句话,他都能凭他的人生经验和想象力做出准确的理解。 大约一个月后,我决定在星期天去看望他,没有事先打电话。靠近他的房子,我看见他正在花园里干活,轻松的弯腰,然后又灵活地站直。我顿时目瞪口呆。 他突然转身,看到了正在发愣的我。他招手示意我过去,我没有做声,但我接受他的邀请进了屋。 “哦,亲爱的。这次让我来替你沏茶吧。你看起来累坏了。” “怎么回事?”我开口问道,“我一直以为……”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亲爱的。你第一次在集市看到我时……哦,那天早上我在花园里干活时被一颗石头绊倒了。” “但是……你什么时候可以再次正常走路的?” “啊哈,我想是在我们第一次相遇之后的第二天。” “可是你为什么一直瞒着我呢?”我问,他肯定不是假装孤苦无助来让我为他沏茶、做饭。 “亲爱的,你第二次来看我的时候,我看到你非常不开心。于是我就想,这个小姑娘需要一个老人的肩膀来依靠。如果你知道我恢复了健康,你认为你还会来吗?当时正处于痛苦中的你需要一个倾诉对象与给你安慰的人,并且这个人懂得如何倾听你的诉说。” “可是,那根手杖又是怎么回事?” “呵呵。那是一根好手杖。我到荒野的时候就要用到它了。下个礼拜天,我们就一起去荒野,怎么样?” 下个礼拜天,我们真的去了荒野游玩。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和本斯先生的第一次交往中,我扶他回家,给他做饭,是因为本斯先生确实需要别人的帮助,而随后的交往中,其实是我从本斯先生那里获得帮助。 B.本斯先生介绍相框后,我“泪流满面”,是为玛丽和爱丽丝过早离世而哀伤,为本斯先生孤老一人生活而同情,为自己没有机会请求父亲原谅而痛哭。 C.本斯先生给我“沏茶”是关心我,也是因他装病对我表示歉意。他装病的目的是甘心做一个听取我倾诉的观众,让我有理由到他家里,获得他的慰藉。 D.小说采用双线结构,明写我帮助本斯先生,暗写本斯先生帮助我,以我和本斯先生精神上的相互帮助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真情,充满了正能量。 8.小说中的本斯先生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9.小说多次写到“手杖”,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