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三入学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03-07 09:46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三
语文试题答案
1. A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形象地展示了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错,“交响乐”的指向是文化思想层面;C项,“思想从早期的儒家已经转变为道家”错,原文只是认为“《神雕侠侣》可以看做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D项,以偏概全,原文是说“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 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旨在证明金庸对佛家文化研究之深”错误。灰衣老僧的事件意在证明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故选C。
3. B【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虚无与消极”推断不合理;C项,“否定”不正确,而是分析与批判的一面;D项,因果关系不成立,且条件不充分。故选B。
4.B 【解析】2001年下降。
5.A 【解析】B项“特朗普发动贸易战完全是出于政治的需要”错。C项“美国应该承担主要责任”错。D项“贸易逆差问题一定能妥善解决”错,还有全球经济发展的因素。
6.①中国不断加大从美国进口的力度②中美之间沟通消除数据误差③美国调整对中国出口的结构性问题④中美联手解决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的新问题。
7.D【解析】“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有误,从文中来看,“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如果说“大海”象征人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的话,草原上的“海子”就是现实世界,现实生活,从对爷爷和爸爸的描写中,主要突出草原上人们对草原这一生活家园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满意。选项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有误。
8.寓意:“海子”是藏区和草原上人们的生活家园,象征现实;“大海”象征着他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作用:二者交替出现,暗示了现实与梦想的冲突。(寓意4分,作用2分)
9.(1)呼应标题,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 (2)突出形象,使军人的崇高形象定格在读者心中;(3)营造意境,画面充满诗意,令人回味;(4)深化主题,讴歌了当代军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每点2分,三点6分)
10.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句子的意思,同时要注意句子中的标志性的字词,本题中标志性的字词有 “史弘肇”“威”“无敢”“其”。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的识记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识记文化常识。D. 在文言文中,“领”是兼任(较低职务)的意思。
12. C  试题分析:C. 薛居正治理有方。皇上将要亲征太原,需征调百姓运送粮草,当时河南府闹饥荒,百姓大量逃亡,薛居正主动请缨,十日内便让百姓全部返回务农。“薛居正主动请缨”错误,由原文“命居正招集”可知,薛居正是受皇上命令前去处理饥民问题的。
13. (1)你们应当共同思考对万物有益的事情,如果政事有闪失,应当予以整治,来实现我的志向。(关键词“或”“阙”“振举”)
(2)太平兴国六年,薛居正因为服用丹砂中毒,正在上奏事情,感觉疾病发作,立即出来。(关键词“方”“作”“遽”)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关键词“或”“阙”“振举”。(2)关键词“方”“作”“遽”。
参考译文: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他的父亲薛仁谦任后周太子宾客。居正年轻时好学,有远大志向。清泰初年,参加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写了一篇《遣愁文》来自我解嘲,文章寓意不同寻常,了解的人认为他有公辅大臣的器量。一年后,登进士第。后汉乾祐初年,史弘肇统率侍卫亲军,威权震动皇上,为人残忍放纵自傲,没有人敢忤逆他的意愿。他的部下官吏控告老百姓违犯盐禁,论法当死。案件将要判决,薛居正怀疑其罪不实,召来百姓讯问,原来官吏与百姓有私怨,于是诬告百姓,逮捕那个官吏来讯问,他供认不讳,受到了处罚。史弘肇虽然很恼怒,也没有办法救助。后周广顺初年,迁升为比部员外郎,统领三司推官,不久任知制诰。周太祖征伐兖州,命令薛正居跟从前往,因为功劳加任都官郎中。显德三年,迁升为左谏议大夫,被提拔为判馆事。六年,出使沧州核定民租。不久,他因为有才干扬名朝廷,被提升为刑部侍郎。宋朝初年,薛居正升任户部侍郎。建隆三年,到朝廷任枢密直学士,临时代理贡举。湖湘刚平定,朝廷任命薛居正出任朗州知州。正遇逃兵数千人聚结山泽为盗,监军使怀疑城中僧侣一千多人都是盗贼的同伙,商议准备全部捕杀。薛居正用计延缓这件事,于是率军队消灭群寇,擒俘盗贼主帅汪端,讯问他,得知僧侣们都没有参与,千余名僧侣得以保全性命。乾德初年,薛居正加任兵部侍郎。皇帝将要亲自征伐太原,大量发动百姓运送粮草。当时河南府闹饥荒,逃亡的有四万家,皇上为此感到忧虑,命令薛居正乘驿马招集百姓,十天内百姓都恢复生业。开宝八年二月,皇上对居正等人说:“年岁丰登,万物丰盛,如果不是上天保佑,哪里能这样。你们应当一起想着利众济人的事情,如果政事有闪失,应当予以整治,来实现我的志向。”薛居正等人愈发勤修政事,来达成皇上的意愿。太平兴国六年,薛居正因为服用丹砂中毒,正在上奏事情,发觉疾病发作,立即出来。走到宫殿门外,喝了一升多的水,宫堂中的官吏搀扶着他回到中书省时,他已经不能说话,仅指着里屋盛水的容器。左右的侍从把水拿来,他已经不能喝了,被用车送回自己的府第就去世了,享年七十岁。薛居正喝酒到几斗都不会胡乱行事。他性情孝顺,行为纯正,持家讲究节俭。担任宰相为政宽仁俭朴,不喜欢苛求细察,士大夫因此都称赞他。他从参与政务到担任宰相,共八十年,皇上给他的恩遇始终没有改变。
14.D  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D项,“被任用后的喜悦”的错误,诗人之所以“淋漓痛饮”,是因为心中报国无门的怨愤和苦闷无法解脱,所以于长亭薄暮之中,更显孤独,故借酒浇愁,而不是因为任用后的喜悦。故选D。 
15. (1)此句运用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的手法, (2)诗人眼前的郢城霜露已浸湿了满地的荆榛,显得一片惨淡荒凉,从而在对郢都的感叹之中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对南宋失去国土的痛惜之情和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愤懑。
16. (1)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2)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此虽免乎行   犹有所待者也
17. D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是一道填写衔接句的题目,此类试题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句子前后的逻辑关系,应该是先“顶层设计”再“社会共识”,先“政策层面”再“常识领域”。故选D。
18. B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成分残缺,在“引领”后加“作用”;C项,搭配不当,“发动”与“作用”不搭配;D项,“如何……”语序不当,“发动”与“作用”搭配不当。故选B。
19. A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如火如荼”形容气势盛大或气氛、情感热烈。“沸沸扬扬”形容议论纷纷,吵吵闹闹。根据语境“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应用“如火如荼”。“故步自封”比喻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创新进取。“作茧自缚”比喻做了某事,结果反而使自己受困。根据语境“面对开放创新”应用“故步白封”。“曲高和寡”比喻思想、言行、作品等高深,少有人能理解接受。“阳春白雪”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一般不作定语。根据语境“专业术语”应用“曲高和寡”。“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中受到影响。根据语境“媒体热词”应用“耳熟能详”。故选A。
20.①“拨冗出席”改为“专程前往”②“贵体有恙”改为“身体不适”③“惠临”改为“前来”④“通知”改为“奉告”⑤“府上”改为“寒舍”
【详解】此题考核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此题重点考核语体得体,“拨冗”敬辞,不用于自己,应改为“专程前往”;“贵体”敬辞,不用于自己,改为“身体不适”;“惠临”敬辞,不用于自己,改为“前来”;“通知”用于公文,不合语境;“府上”敬辞,不用于自己,应用谦辞“寒舍”。
21.【答案】(示例)紫砂壶的成型过程,首先是通过打泥条、做壶身,并在壶身加上壶柄、壶嘴和壶盖,完成壶身的捏制;而后是对制好的壶身进行贴花、绘画和刻字的装饰加工。
【解析】注意概括图片中的所有的内容,然后理清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重点是分清包含和并列的关系。
22.【审题】限制性
1.写作内容的限制性。材料中的三个非洲青年分别借助中国力量、中国奇迹和中国科技,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实现了自己的非洲梦。写作时要抓住中国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谈中国崛起带给非洲友人的机遇,但也必须强调非洲友人自身的努力。如果只谈中国因素,或只谈非洲青年的自身努力,则为偏离题意。
2.情感倾向的限制性。材料中的非洲青年借助中国因素实现了自己的非洲梦,很显然,他们的成功得益于中国的帮助,命题者的感情倾向很明确。说“中国在非洲大陆掠夺资源”是对中国和平崛起、互利共赢事实的歪曲,带有明显的反华情绪,写作时忌立场错误。
3.“结合生活实际”,引导语要求谈中国人民对非洲发展的贡献,不可泛泛而谈,要能通过生活实际用事实说话。
开放性
1.观点的开放性。在表达真知灼见时,可谈中国力量助推非洲梦,可谈中国崛起给非洲带来的发展机遇,也可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只要在肯定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支援非洲的前提下,围绕中国帮助与非洲梦来谈即可。
2.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结合生活实际”来谈是开放的。
3.文体的开放性。“谈谈你对此的看法”“表达真知灼见”,文体指向议论文,可谈中国崛起与非洲梦的关系,也可驳斥新殖民主义“掠夺”论;“抒发真情实感”,文体指向记叙文,可通过自己所见所闻的具体事件来谈中国人民对非洲发展的贡献,展现中国的国际担当。
【参考立意】
1.“人类命运共同体”助力非洲梦。
2.大国担当,让非洲不再荒凉。
3.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梦想。
4.风雨同舟,相济前行。
5.当非洲搭上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快车。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