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考试答案 1.B(这只是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不能把它作为正确的结论) 2.C(根据原文第4段末尾“概念认知方式是理性认识最基本的形式”,正确表达是“论证概念认知方式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3.D(A项错,根据第5段最后一句中的“人类更多地通过概念式的语言来解释自己的感官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可知,在人类认知的高级阶段,还是需要感性认识,还是需要通过感官获得各种信息。B项错,无中生有,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应依据。C项错,逻辑不当,原文中“概念、判断和推理”与“感觉、知觉和表象”分别是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不相关联。D项对,从文章末尾得知,很长时间以来,“人类……认为……简单的视觉刺激所获得的东西则是非本质性的表象”,而“当前人们更多地使用图像、视频等获得信息”,这些更丰富的视觉刺激,有可能改变人们的固有认识,进而影响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 4.C (“表现了主人公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品质,作者对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表述错误,小说表现的是人民爱好和平、厌恶战争的主题,作者没有批判主人公。) 5.①前后三次写夜幕降临时的情形,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后两次还体现了时间的推移。②第一次写夜幕降临时,施那夫斯和衣而睡,眼前的寒冷与他所向往的温馨家庭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③第二次夜幕降临时,施那夫斯当了逃兵,夜晚晦暗的环境、动物的响声,渲染了紧张气氛,衬托他内心的恐惧担心。④第三次夜幕降临时,饥饿难耐的施那夫斯终于鼓起勇气走向了城堡,这个场景推动情节的发展。(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给6分) 6.①施那夫斯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他当上俘虏就不必担心自己生命的安全,战后也能够回家,与家人团聚;②施那夫斯厌恶战争,主张和平;他当上俘虏就不必再去经历战争的苦难了;③施那夫斯逃跑后一直想做俘虏,却又犹豫不决,陷入绝望和恐惧;当他饱餐一顿后当了俘虏,再也不用担惊受怕,终于梦想成真。(每点2分) 7.D( 表述绝对。“成本与收益却能左右5G真实的推进速度”错误,原文是“其参与方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或将左右5G真实的推进速度”。) 8.C(强加因果。原文中“因为中国是最大的制造业市场……这是中国保持竞争力,实现产业数字化的重要保证。”) 9.机遇:①5G让创新充满想象力,使未来生活更丰富精彩。②5G将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更丰厚的经济产出。③5G能强力推动产业的数字化,将使中国的制造业保持竞争力。 挑战:①投入成本与收益成为技术之外需要解决的最大难题,运营商心存疑虑,参与积极性不高。②现阶段整个5G产业总体不太成熟,商业模式不清晰。③消费者使用5G成本高,不利于5G的初期应用。(每点1分) 10.B 11.C(古代的国学指“国立学校”的意思,文中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 12.B(皇帝没有将张鲸交给官府处理,最终将他逐出了京城。) 13.(1)宝应的汜光湖风波凶险可怕,每年都淹没不少地方,(他)请求开通越河抑制(或减轻)水势。(神宗)都答复允许。(“漂溺”“杀”“报”各1分,大意2分。) (2)李世达对宋熏说,要减轻对焦文粲的刑罚。(这)违背了圣旨,(神宗)责问他,(他)又依据法律回答。(“薄”“忤”“对”各1分,大意2分。) 14.A(应为“人不如雁”) 15.示例:这首诗以景衬情,情景融合,情致凄婉,却收得含吐不露。①比兴与对比。前四句,诗人借用“雁过梅岭”的传说,由雁及人,以雁南飞至此回与“我行殊未已”对比,突出人不如雁,表现了诗人思乡的忧伤痛苦。②借景抒情。江潮初落,水面平静;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营造了凄凉孤寂的意境,表达了故乡难归、前程未卜的痛苦与烦恼。③反衬。以“江静”反衬诗人哀怨痛苦、无一刻宁静的内心世界,使悲苦心情更加深切。④虚实结合。诗歌前三联写途中所见所感,是实写;尾联写诗人的想象,是虚写:明晨再望故乡,虽不见故乡但岭上梅花是可以见到的。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苦和被流放的悲苦心情。⑤用典。“陇头梅”,化用南朝诗人陆凯的诗句,表达诗人虽不可归家,但希望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亲人的愿望,蕴含浓浓的思乡之情。(每点2分,答对其中3点并分析即可得6分。) 16.(1)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3)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17.C (原句主要是语序不当和逻辑混乱。嫦娥四号要先着落,在进行全面科学探测的基础上,再完善月球资料。) 18.B 19.D(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不孚众望,孚:信服,相信。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迫不及待,形容心情十分急切。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人心向背,向:归向,指拥护;背:背离,指反对。指人民大众的拥护或反对。人心所向,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日新月异,意思是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突飞猛进,形容发展进步飞快,变化巨大。) 20.“宝号”改为“小店”或“摊位”,“墨宝”改为“书法”,“惠赠”改为“赠与”,“拙作”改为“笔记”,“拔冗”去掉。 21.示例:贺岁片指在元旦、春节期间上映,以寻求欢乐和放松为目的,满足观众在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期间普遍心理需求,以轻松幽默为风格,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娱乐性的电影。(说明:1、信息要点少一个扣1分;2、句子不通顺扣2分;3、顺序有变化可不扣分,4、没有整合成单句不给分。) 22.审题指导: 本题着力引导考生在学习生活中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并树立积极向上、努力奋进的价值观。 写好此文需关注社会,对流行语的意义有一定的了解。“命运共同体”指全人类同处在命运攸关的集体中,在谋求本国发展中需要促进各国共同发展。“锦鲤”是好运的象征,也讽刺了一些人想不劳而获而全靠运气。“店小二”赞扬新时代做实事提供周到服务的领导干部。“佛系”既体现了年轻人对构建和谐生活秩序的期待,也反映了部分年轻人消极的生活态度。“巨婴”泛指那些心理滞留在婴儿阶段,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规则意识、没有道德约束,一旦不合乎自己的心理预期就产生过激的、非理性行为的成年人。关于流行语的理解不一一赘述。挑选两三个关键词并建立有机联系。 参考立意:①“弃佛系,方能迎来人生锦鲤”②“打造共同体,时代呼唤店小二精神。”③“弃佛系、锦鲤,做奋进的年轻人”等等。 行文中还需注意立足自身,关注社会。 译文参考: 李世达,字子成,泾阳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的进士。授职为户部主事。改任吏部职务,历任考功、文选郎中,与陆光祖一起被尚书倚重(充当得力助手)。随即称病回乡,后被征聘督察漕运(古代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项经济措施)兼凤阳巡抚。黄河向南泛滥,淮安报告发生紧急情况,李世达请求修筑石堤保卫城邑,宝应的汜光湖风波凶险可怕,每年都淹没不少地方,(他)请求开通越河减少(抑制)水势。(神宗)都答复允许。他升任南京兵部右侍郎。被提拔为南京吏部尚书,就职后又改任兵部,参与谋划机要事务。 不久他又被征召为刑部尚书。宦官张德将人殴打致死,李世达奏请将其交给司法部门处理,刑科(明清时六科之一,负责处理刑事案件)唐尧钦也主张如此,张德才被交给执法的官吏处治。大兴知县王阶因用鞭子抽打乐舞生(明清举行郊社之祭及祀孔典礼中的乐生和舞生的合称)被交法司处治,神宗秘密地派遣两名校尉侦察此事,审判定罪的那一天被巡风主事孙承荣拒绝。校尉返京上奏,神宗愤怒地责问李世达。李世达称侦探窥伺不合大体。孙承荣最终被罚扣了俸禄。东厂太监张鲸犯罪,神宗曲意宽恕他。李世达执意上奏,神宗才将张鲸贬逐出京城。驸马都尉侯拱宸的奴仆打死了平民被依法惩治,李世达请求将侯拱宸一起治罪。于是革除了侯拱宸的官职,命令他去国子监学习礼仪。罪犯焦文粲依法不应判死刑,神宗恼怒地将他列入死囚之中。遇上朝廷会审(明朝的一种审判制度,在秋后处决犯人之前,召集朝廷大臣共同复审死罪囚犯,以表示对人生命的重视),命令户部尚书宋熏主持判案。李世达对宋熏说,要减轻对焦文粲的刑罚。(这)违背了圣旨,(神宗)责问他,(他)又依据法律回答。神宗最终没有依从。当时皇帝闲居,经常大怒,身边的侍从屡屡无罪被处死,李世达趁着灾异(异常的自然灾害,或某些异常的自然现象)上奏进行委婉地劝告。浙江发生饥荒,有人请求让罪犯捐出粟以免罪。李世达称:“法律不能废弃,宁可赦免也不能用财物抵罪。赦免就体现了皇恩,法律仍然存在。用物品抵罪求得免于刑罚,则力量来自下面,人们更加藐视(法律)。”有识之士认为他说得对。(后来)(他)改任左都御史。兵马指挥何价虐待三人致死,御史刘思瑜庇护他。李世达上奏检举他的罪行,皇帝降了刘思瑜的官级。他又弹劾并使御史韩介等人受到罢免。皇帝很厌恶言官(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台谏,通称言官。监官是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官吏。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下诏斥责,指责他们心怀私念报复他人。李世达劝谏:“竭尽忠心且持守公正的人,话语虽然偏激,心中实在没有别的意思。即使或许有居心叵测的,但是谏言不能废置,应该一并容纳。只是对闭口不言或曲从附顺的人,此后应加以贬斥,处罚。那么正直的话每天能听到,不正当的议论、主张就会渐渐消失。”皇帝答复知道了。万历二十一年(1593)他与吏部尚书孙垅共同主持京官的考核,将官府中的私人(因亲戚朋友关系而为官的人)几乎全部驱除。这年秋天,吏部侍郎赵用贤因为拒绝婚事遭人攻击,李世达辩白他无罪。郎中杨应宿、郑材上奏诋毁李世达,他便接连上奏自请辞去官职离开。回乡七年后去世。赠封为太子太保,谥号敏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