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三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2019.1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 1. (3分)C 2. (2分)D 3. (3分)A 4. (3分)B 5. (2分)A 6. (3分)B 7. (6分)对环境质量及地貌变化、地震进行监测,来改善环境,应对灾害;使工业生产、生活用品、公共设施等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便利国民的生产生活;获取商机和利益,提升国家的竞争力;促使国家将网络用于军事领域作为保护国家安全的工具。 【评分标准】答够三个方面即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8.(3分)A 9.(3分)D(代词。A.表方式、方法;表原因。B.副词,才;副词,竟然。C.副词,极;连词,至于) 10.(3分)B(是因为不明白别人和自己的分别) 11.(3分)C 12.(6分)《春秋》指责居上位者的过错,怜惜下层百姓的疾苦。 用全面(的标准)要求自己,叫做明智;用全面(的标准)要求别人,叫做糊涂。 【评分标准】“刺”“过”“矜”“责”“备”各1分,句意1分。意思对即可。 13.(6分)孝文皇帝在位多年,没有扩建宫苑、增添起居用度,穿着简朴,这是严格要求自己,体现了义的原则即端正自己,不在端正别人;匈奴违约来犯,孝文皇帝因怕扰乱百姓而不发兵攻打,这是关爱百姓,体现了文中仁的原则即爱他人,不在爱自己。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方面内容得3分,其中对行为解释1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4.(3分)D(“诗人借梅表达远离名园的怨恨”有误) 15.(3分)B 16.(6分)本诗此句把梅花比作依于竹下的翠袖佳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于冰雪中绽放的美丽,以及与青竹为伴的高洁志趣,化用杜诗更增添了意蕴,凸显出梅于苦寒之中甘于寂寥、高洁自守的品格,寄寓了诗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格追求。 【评分参考】本诗解释2分,化用诗句的效果及分析3分,思想情感1分。意思对即可。 17.(8分)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评分标准】每空1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18.(2分)A 19.(3分)C(“把历史和戏剧混为一谈,这引发了作者的不满”有误) 20.(3分)【评分标准】平仄1分,对仗1分,内容1分。 21.(4分)【示例】文中将老戏台拟写为一位回忆着过往动人之处的老人,形象地表现出时代变迁中老戏台的衰败,以及老戏台所代表的乡村传统文化的没落,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遗憾惋惜之情。 【评分标准】结合语句分析表达效果2分,情感主旨2分。意思对即可。 22.(6分)相同点:都有童年看戏的好奇,凑热闹的乐趣。 不同点:《社戏》中的我看不懂戏的内容,会无聊倦怠;本文中我懂得戏的内容,不仅让我紧张害怕,还因此产生了敬畏心理,得到教益。 【评分参考】相同点1分,不同点5分。意思对即可。 23.(6分)【示例1】第一种设想更合理。老戏台是乡村才有的舞台,随乡村的没落失去了生存空间;现在人们的娱乐内容和方式更丰富,不需要到老戏台去看戏了;老戏台是时代的产物,也必然随时代的发展而被取代。(结合现实,略) 【示例2】第二种设想更合理。老戏台曾经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既有娱乐功能又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它代表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更不能丢失,不能被现代或西方文化艺术取代。所以,应该延续戏剧文化,给他寻找适合的环境。(结合现实,略) 【评分参考】每一点理由2分,结合现实2分。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春秋》研究的,是别人和自己(的关系)。用来研究别人和自己(之间关系)的,是仁和义。用仁安定别人,用义端正自己。仁对于别人(的作用),义对于自己的作用,是不可以不明察的。许多人不明察(这一点),竟然反过来用仁宽待自己,用义要求别人,违背了这个道理,(社会)少有不混乱的。没有人愿意混乱,(社会)却大多常常混乱,是因为不明白别人和自己的分别,不明白仁义(分别施用)在何处。所以《春秋》提出仁义的法则,仁的法则在于爱别人,不在于爱自己;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别人。自己不端正,即使能够端正别人,也不能称为义;别人没有蒙受他的爱,即使(他)非常爱自己,也不能称为仁。 仁,就是爱别人。从前,晋灵公杀厨子来改善饮食,并非不厚爱自己,这样却不能算是善良的人,是因为(他)不爱别人。不爱(人),哪里值得称为仁呢?敌人已经来攻打了,才去救他,那么《春秋》就不赞美(这种做法)。(敌人)没到(的时候),预先防备,(《春秋》)就赞美他,赞美他能事先预防祸害。在(祸害产生)之前就先预防,那么祸害就无从产生,天下就没有祸害了。观察事物的发展,事先发现它的苗头,把祸乱消灭在将要发生而没有成形的时候,(这)是《春秋》的思想。这(智慧)极高明啊。所以智慧高明能预先(知道事物的发展),仁爱就能更深远。所以称王的人仁爱惠及四方夷狄,称霸的人仁爱惠及诸侯,能安定(国家)的人仁爱惠及本国,使(国家)危急的人(只)爱身旁的人,使(国家)灭亡的人(只)爱自己。(只爱)自己的人,即使处在天子、诸侯的位置,(也只不过)是独夫罢了,没有臣民让他差遣。像这样的人,没有人灭亡他,他自己(也会)灭亡。所以说:仁是爱别人,不在于爱自己,这就是仁的法则。 义,不是端正别人,而是端正自己。即使是乱世中的邪曲不正的君主,没有人不想端正别人。哪里算是义呢?从前,楚灵王讨伐陈国、蔡国的叛贼,不是不能端正别人,但是《春秋》并不赞许,不能称他为义,是因为他自身不端正。潞子对于诸侯,不能端正什么,《春秋》(却)称他有义,是因为他自身端正。所以说:义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别人,这就是义的法则。 这就是义和仁的不同。爱用在别人(身上),叫做仁;义(用在)自己(身上),叫做义。君子寻求仁和义的区别,这之后辨明对自己与对别人的区别。所以要求自己就要依据道理来端正自身,依据礼的规矩(行事)来求得幸福;对待别人,扩大恩施、广布恩惠,用宽容的原则来容纳众人。《春秋》指责居上位者的过错,怜惜下层百姓的疾苦。用仁(的法则)对待别人,用义(的法则)对待自己,对自己(的过错)严厉(地责备)而轻微地责备别人(的过失),说的就是这个。所以对自己要求严格,叫做宽厚;对别人要求严格,叫做刻薄。用全面(的标准)要求自己,叫做明智;用全面(的标准)要求别人,叫做糊涂。所以用要求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这是居上位却不宽容;用要求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是执行礼制不恭敬。居上位不宽容,就损害了宽厚(的德行),百姓就不会亲近;执行礼制不恭敬,就损害了品行,百姓就不会尊重。(百姓)不亲近就不会相信(他),(百姓)不尊重就不会敬畏(他)。仁义的分别可以不思考吗?即使有天下最好的食物,不咀嚼,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圣人最高明的道理,不思考,就不知道它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