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级高一12月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大数据”无法触及诗词的本质
陈慧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讲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智慧生命体试图用“大数据”征服中国古典诗词的故事。小说想要表达的是,技术是反诗意的,对于依赖个体心灵和内在情感的诗歌来说,技术永远无法触及诗歌的本质。日前,《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写了论文》的报道又引发众人关注。这促使我们思考两个问题: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是否合理?让小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进入诗词是否合适?
诗词与大数据能否相得益彰,要从二者各自的特质说起。无论从创作还是从赏析的角度,诗词都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正所谓各言其志,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而诗作的水准则由诗人的才性神思所决定。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需要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上的默契。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整的意境。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是对客观数据的碎片化处理:如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活泼泼的整体———这不啻为对诗词的解构。
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体察涵泳,正如捷径无法代替苦功。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义旨。
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事实上,我国古代一直有绵延不绝的“诗教”传统,古典诗词的关键功能在于涵养人的性情,使之归于温厚。正如钱穆所说,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家的全部人格,它对读者的劝诫安慰如朋友兄弟般亲切。伟大的诗人修辞立其诚,吐露真性情,读者阅读其诗,不仅会为其真情感动,也很容易为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感动,而心向往之。小学生使用大数据固然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这与诗词的教育旨趣相异。拿苏轼诗词来说,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从具体作品中感受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并进一步培养起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不是比作为大数据视野下的客观对象而得出粗浅认知,要更有意义吗?
《庄子•天地》篇中激烈地拒斥技术,认为技术的滥用会导致心灵的遮蔽。那么小学生使用大数据,有没有技术的“滥用”之嫌?这个问题姑置不论,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蓬勃诗心不要就此遮蔽。
(选自《文汇报》2017年10月22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诗词的主观性极强,写的都是作者自己的人生故事,能流露出作者的人格。
B.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只能采取整体感知的方法,而大数据无法对诗词进行整体化处理。
C. 大数据分析只是一项纯客观的技术方法,它无法触及诗词的内涵和意旨等本质特性。
D. 用大数据研究诗词只能获得理性认识,而不能与诗词内外的自然生命发生情感共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一篇小说和报道为例,提出了两个问题,表明了作者“反技术”的态度。
B. 文章通过对诗词和大数据各自特质的分析,论证了大数据研究诗词的不合理性。
C. 文章将体察涵泳与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述了感性启发对诗词教育的意义。
D. 文章论述两个论题之后,指出了大数据对孩子诗心的危害,回应了开头提出的疑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没有注意到诗词主观性、整体性的特质,是对美的肢解。
B. 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所以读者无法感知、理解诗人的人文精神。
C. 大数据分析容易使学生丧失“感动”的能力,因而很难真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D. 在诗词教育中应通过情感教育来帮助人涵养性情,塑造人格,提升人生的境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平安夜的愿望
侯发山
12月24日,儿孙们约好了似的,如小鸟归巢一样从天南海北赶回来,家里一改往日的清静,热闹起来,充满了浓浓的亲情。这才像个家嘛。老焦乐得咧着嘴,嘴巴老半天都合不上。不知道谁说了一嘴,明天是圣诞节,今晚是平安夜。“剩蛋”还有节日?老焦憋住笑,没敢多问,怕他们笑话他没文化。在他们老家,“剩蛋”就是二球,二百五的意思。前年跟小女儿冬去杭州旅游,在岳王庙里,看到“岳母刺字”的铜像后,老焦忍不住说道:“这个丈母娘真狠心!”弄得冬他们几个很没面子,私下没少数落老父亲。
接到他们归来的消息,老焦早就备好了丰盛的饭菜。大家一落座,一道道菜便“粉墨登场”了。除了凉菜,都热气腾腾的,散发着浓浓的香味,直往人鼻孔里钻;花红柳绿的,耀人的眼睛。老焦发现,儿孙们几乎不动筷子,却都盯着手机。
老焦忍不住说道:“春,这是你爱吃的红烧鲤鱼。”春是老大。他头也没抬,说:“爸,等会儿,我给老板问候一声。”
老焦看了看老二,说:“夏,这是你爱吃的拔丝山药。”
夏只顾瞄着手机,说:“爸,等会儿,我跟朋友聊着呢。
老焦看了看大女儿秋,说:“秋,这是你爱吃的炝冬笋。”
秋也没抬头,说:“爸,等会儿,我把这批货发走。
老焦转脸看了看冬,说:“冬,这是你爱吃的糖焖莲子。”
冬没吭声,看着手机出了神。
“冬,这是你爱吃的糖焖莲子,趁热吃吧。”老焦以为冬没听见,加大了语气。
冬点了点头,说:“爸,等会儿,我给同事说点悄悄话。”
老焦把目光投向孙子小欢:“小欢,这是你爱吃的山鸡丁儿。”
小欢说:“爷爷,等会儿,我正在战斗,不能临阵脱逃。”
战斗?老焦吓了一跳,旋即明白是网络游戏。他对孙女小喜说:“小喜,这是你爱吃的瓜丝儿。”
小喜说:“爷爷,等会儿,我把鬼片看完。”
老焦吆喝了半天,没有一个人响应。看到有的菜凉了,他就挪动脚步去厨房热菜,一盘又一盘,一趟又一趟。
小欢的战斗终于结束了,说声“我饿了”然后拿起筷子叨菜。老焦趁机又催促吃饭,大家才不情愿地拿起筷子,一边叨菜一边看手机。
小欢一边往嘴里塞鸡丁,一边皱着眉头叫道:“爷爷,您爱吃啥菜啊?”
小喜说:“爷爷最爱吃剩菜!”
一句话,大人们都笑了。看得出,那笑不是十分的自然。春忙转移话题,说:“大家都许个愿吧,圣诞老人会帮大家实现的。”
听说圣诞老人要来,最开心的要数孩子。
小欢说:“我要当班长。’”
小喜说:“我要当班花。”
春说:“争取来年当上部门主管。”
夏说:“明年赚20万。”
秋说:“到美国旅游一次。”
冬说:“减肥十斤。”
轮到老焦了。他看看这个,瞧瞧那个,犹豫半天,还是没说话。
小欢说:“爷爷,圣诞老人真的会来,去年我睡觉前许愿要个新书包,醒来就发现枕头边有个新书包。”
“真的,”小喜点点头,“我许愿要个蝴蝶发卡,第二天就发现书包里有个蝴蝶发卡。”
“真的这么灵验?”老焦有点不相信。
春夏秋冬一律憋着笑,忙点了点头——他们想给老人买点礼物,却不知道老人缺少什么。之前他们给老人买了不少东西,除了吃的,好多都没拆封。
看看这个,瞧瞧那个,老焦说:“我希望你们的愿望都能实现。”
冬说:“爸,您怎么老想着我们呢?不算,说您自己的。”
“说您自己的。”其他几个人也随声附和。
老焦这才不好意思地咧嘴一笑,说:“我、我希望自己变成手机。”
手机?在座的都傻乎乎地瞅着老焦。
“我要是能变成手机,就能跟你们不离不弃了……”老焦解释道。
(摘自《微型小说月报》,2017年第12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头描写儿孙们回家时热闹的场景,与下文儿孙们不顾老焦的感受、各自玩手机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欲抑先扬,发人深思。
B. 老焦不知道圣诞节,不懂得“岳母刺字”的故事,这一情节的描写,凸显了老一辈人没有文化、与年轻人有隔阂的现状。
C. 小说细节描写很出色,“乐得咧着嘴”“嘴巴老半天都合不上”等从正面描写了老焦看到儿孙们归家后的高兴:而“咧嘴一笑”等则表现了老焦对儿孙们各自玩手机的无奈。
D. 这篇小说既有形象生动的比喻,又有乡土气息较浓的口语,还有幽默诙谐的语句,语言清新、朴实、自然。
5. 这篇小说以“平安夜的愿望”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试做简析。(6分)
6. 这篇小说以老焦劝儿孙们吃饭谋篇布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统计数据显示,从1995年至2016年,民用汽车保有量从1040万辆攀升至1.9亿辆,自行车的保有量却从6.7亿辆,急剧下降至3.3亿辆。汽车成为代步工具的同时,给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也带来了极大压力,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急剧上升。而随着2016年共享单车的出现,在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的同时,也在全国掀起了绿色出行,健身骑行的新风潮。
摩拜提供的数据显示,共享单车的出现,直接使黑摩的的出行次数减少了53%。根据摩拜用户的问卷调查,共享单车出现前,黑摩的每天接单量为40余单,司机日收入约200元人民币,共享单车出现后,黑摩的每天接单量下降到十几单,有70%的黑摩的司机转行。专家认为,“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正逐渐替代“家用汽车+步行+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快速发展中的共享单车正改善着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模式,也对我国交通新体系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董城、李笑萌《共享单车:让城市变得轻盈绿色》,《光明日报》)
材料二:
调查显示,被访者对共享单车投放后运营管理维护表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7.8%和9.3%;有35%的被访者希望运营公司加大投入,解决投放后的运营和维护问题。
在使用共享单车遇到的问题中,“车辆有破损”问题最突出,主要表现在:刹车失灵、车胎没气、掉链子、车把或车座损坏,有72.2%的被访者遇到过这种情形,其中有25.4%的被访者把它排在问题首位。
有58.4%的被访者在早晚高峰期间有过寻车困难的经历,在所有问题中位居第三位,其中有19.4%的被访者认为这个问题最严重。
针对使用者素质问题,有70.5%的被访者遇到过车辆遭恶意损坏,在所有问题中位居第二位,其中有40.9%的被访者认为这是首要问题。
许多被访者认为共享单车乱停乱放问题十分严重, 这无疑增加了使用者的寻车难度。还有部分被访者反映使用者随意将共享单车停放在人行道或盲道上,甚至直接将车停放在机动车道内,这些行为不但破坏了市容市貌,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出行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摘编自王海亮《四成人每天至少骑1次共享单车》,《北京晨报》)
材料三:
没有共享单车,“最后一公里”一直是出行难题;有了共享单车,交通秩序问题又惹人烦。“我国从‘自行车王国’转而进入汽车社会后,自行车的行车与停车空间被小汽车大量侵占,骑车出行的连续性、舒适性大打折扣。”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院长陈艳艳说。共享单车登陆、抢滩,短短一年,全国已有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30多家,累计投放车辆超过1000万辆,注册用户超1亿人次,累计服务超过10亿人次。考虑到仍有不少大城市的远郊区县和中小城市尚未普及,规模增势一时恐难削减。目前,不少单车平台都建立了信用积分体系。如果有些市民总是不文明骑车,那么在注册时使用的信息可能被锁定拉入“黑名单”,不允许使用共享单车。专家建议,可以将其与政府主导的“信用中国”社会信用体系互联互通,以实现数据共享和奖惩联动。
(摘编自刘志强《共享单车,如何骑得又稳又远?》,《人民日报》)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共享单车是在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急剧上涨,而自行车保有量急剧下降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产物。
B.共享单车的出现极大影响了黑摩的司机的利益收成,他们大多转行,从而增加了共享单车破损的数量。
C.不少使用者认为,在使用共享单车中遇到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刹车失灵、车胎没气、掉链子等。
D.乱停乱放共享单车不但增加了使用者的寻车难度,破坏了市容市貌,而且也对出行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8.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共享单车的快速发展已经改善了我国国民的出行模式,对我国交通新体系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B.针对车辆有破损、早晚高峰期间寻车难、使用者素质低等问题,被采访者希望政府部门加大投入,解决投放后的运营和维护问题。
C.城市留给自行车的空间有限,共享单车规模又在快速扩大,这促使着新的应对机制逐步建立。
D.让共享单车骑得又稳又远是我们共同的美好愿景,就目前而言,我们尚不能处罚不文明骑车者,即使有不被允许使用单车的情况,那也还只是个别平台的行为。
9.怎样才能使我国的共享单车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