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马克思主义晢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客观现实,是一个实然性的存在,这一客观现实正日益清晰地出现在人类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活动中。从空间上看,当人类实践活动进入到全球范围,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浪潮推动形成了具有客观现实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客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呼唤着主观的或精神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这样,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基础上,自然生成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这种认识的结果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的提出。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就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以及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理论阐释,是对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相互影响空前强烈的客观现实的观念反映。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展变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会随着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效果是检验或衡量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挥着重要的反作用,它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起着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当然也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对业已出现的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和维护。就是说,人类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把握与确认,人类共同利益是我们提出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支点,世界各国人民对人类共同利益的珍视、维护和争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动力。 那么,如何有效和顺利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呢?关键是要处理好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的关系。矛盾论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根据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甚至对立的同一。这意味着,没有众多的存在着种种差异的国家,就不会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产生;没有不同国家的特殊利益,就不会形成人类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这意味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业已形成、人类整体利益日益突出的时代背景下,不能眼里只有自我的特殊利益而无视人类的共同利益,不能以自身特殊利益来损害人类共同利益。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种情况是,一些强权国家私利膨胀,常常以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或理由指手画脚,任性妄为,肆意破坏或损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或别的囯家的核心利益。这实际上也是把狭隘的自我利益至上化、绝对化的强权主义的做法。 (摘编自邱耕田《哲学视阈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1.下列对文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实践活动进入到全球范围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下形成的一种意识或思想。 B.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曰益加深、相互影响空前强烈的客观现实的观念反映。 C.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挥着重要的反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比意识更重要。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世界各国人民对人类共同利益的珍视、维护和争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践和意识的统一体,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和意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 B.文章认为“没有不同国家的特殊利益,就不会形成人类的共同利益”,说明一个国家追求自身特殊利益也就是追求人类共同利益。 C.在论证方法上,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而有据,论而有理,论而有力。 D.文章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话题,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逐层分析,论证过程十分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客观和主观、实践和意识的统一体,先有客观现实后有主观认识,先有实践后有意识。 B.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对业已出现的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和维护。 C.检验或衡量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是否有效果。 D.一些强权国家肆意破坏或损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或别的国家的核心利益,实际上是把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阳光路十七号 王虹莲 (1)新婚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出去打工了。他们山村的男人几乎全出去谋活路,山上的东西实在是不能养活他们。 (2)她在家里,种地、养猪、赡养老人,等待着他从远方寄来的信和钱。 (3)每个月,他都会给家里寄来钱,或多或少。她似孩子一样,跑到储蓄所存起来,舍不得花掉一分钱。他们文化都不高,写封家书还是够用的。他的字丑陋,可是她喜欢,那字里行间,满是对她的牵挂和惦念。她也回信,羞涩地表达着惦记。正是新婚,她的每一瓣心花里,全是那个黑黑瘦瘦的男子。 (4)他的地址她早就背下来了——阳光路十七号。 (5)阳光路,多好听的名字。在那个繁华的大城市,这条路一定是铺满了金灿灿的阳光。何况,他在来信中说,阳光路是一条非常漂亮的路,绿阴蔽日,碎石铺就,这里条件相当好,住的是有露台的那种房子,虽然是打工,可觉得并不苦。 (6)于是她的想像就更加完美,问,那阳台上有杜鹃花吗?有水仙花吗?那围墙上青藤爬满了吗?这种幻想让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感。所以,等待着阳光路十七号的来信成了她最大的快乐。 (7)她喜欢听他描述外面的世界,那些红白相间的房子,那些穿着漂亮衣服的女孩子,那悠扬的钢琴声。他还说起过麦当劳,说,什么时候你来,我带你去吃。 (8)但那年的春节,他却没有回来。他说,公司组织去海南旅游,机会难得,还是明年再回去吧。她逢人便说,我们家男人去海南旅游了,公司组织的。好像公司是个很气派的词,好像海南是国外一样。 (9)存折上的钱越来越多了,她跟他说,明年你回来,我们一起盖个新房子吧。他们在信上的计划是那么美好,盖个新房子,买几只小猪仔,再种点玉米,生一个小孩子。想着想着, 她就会甜蜜地笑。 (10)他离开家快两年了,她想他想得快发疯了。于是她准备动身去找他,想给他一个惊喜。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她到达了那个城市。那真是一个美丽的大都市,她一下子就晕了,如果不是警察帮助,她简直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她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的纸条递给警察。警察说,很远的地方,在郊区呢,离城市还有两个小时的车程。她呆住,以为听错了,他明明说是在市中心啊。 (11)坐了两个小时的车,她又打听这个地方,有人指给她说,往前走,那边搭的简易棚 子就是! (12)她终于看到一块破牌子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 (13)那是一块简陋的木牌子,上面有水泥和白灰。她也看到了那些简陋的房子,真是红白相间,红的砖,上面画着白线。而刚才路过那些漂亮的小区时,她也的确看到了带露台的房子,听到了钢琴声,可那都是别人的快乐。 (14)旁边的人说,这片大楼快盖完了,这片简陋的房子也快拆除了,这帮农民工也应该回家了。他们在这儿干了快两年了,为挣钱都舍不得回家,可春节时老板跑了,连路费都没给他们留。 (15)站在那简陋的房子前,她哭了。她没有去找他,而是又坐三天三夜的火车回了家。 (16)回家后她写信给他:我想你了,回家吧。 (17)一个月后,他带着大包小包回了家,当然,还带着一份不再新鲜了的麦当劳。她让他吃,他说,你吃,我在外面总吃。她含着眼泪吃完那个叫汉堡的东西,然后说,不好吃,不如红薯粥好喝呢,怪不得你说吃腻了。 (18)整整一夜,他给她讲外面的世界,一直说阳光路十七号,她听着,在黑暗中流下眼泪。最后,她握住他的手:因为有你,那条路才叫阳光路。 (19)她一直没有说,她去过阳光路十七号。 (20)那是她一个幸福而心酸的秘密。 (选自《中国青年》杂志,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五段写到“阳光路,多好听的名字”表现了妻子对生活充满憧憬的美好情怀,与下文现实中的阳光路十七号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他们之间深挚的爱。 B.小说第十七段运用∫神态、语言描写。“含着眼汨”表现了妻子的心酸;“还不如红薯粥好喝呢”表现了她长年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一种质朴心理。 C.小说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将女主人公对丈大的思念作最大化的美好想象和描写,直到她来到阳光路十七号后,现实与想象的距离得到完全呈现,形成了强烈反差。 D.小说选材贴近生活,以小见大,透过一对小夫妻的经历,让人感受到现实的残酷和爱情的温暖,彰显了他们卑微生活之中的人性美。 5.结合文本,说说你对结尾句“那是她一个幸福而心酸的秘密”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小说标题的的含义及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当前的新能源技术并不能说十全十美,但是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首先,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了至少一倍,也就是说同样电量的电池,重量和体积都基本上减少了一半,而成本也降低了70%左右。同时,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几近翻倍,售价却基本持平,甚至个别车型还略有降低。另外,许多正在研发的技术,如在电芯内设置加热片,保证电池在低温状态下可以有很好的预加热效果;用柴油作为电池包内的液冷介质,尝试用低成本解决电池在极寒地区能量衰减的物理缺陷等,都特别令人期待。 之前在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几乎全部都是国产品牌的产品。由于政策原因,进口新能源车很难拿到政府的购车补贴,导致其售价比中国品牌的车型贵,况且这种车还未必能进入准售目录。这就使得外资品牌只能在外围虎视眈眈地看着中国市场这块肥肉,伺机而动。 如今距离2020年彻底取消购车补贴还有2年,所以在2018年北京车展上,各路外资与合资品牌的车型纷纷涌现了出来。针对外资品牌兵临城下的现状,国内的新能源车其实也不必紧张。从目前的车型技术和满足本土消费者需求方面来看,国产品牌并不差,甚至比外资品牌更为优秀,比如续航的距离、充电桩的兼容性,尤其是终端售价和销售渠道,国内品牌经过几年的磨练已经有了先发优势。但外资品牌的后发实力不容小觑,居安思危才是王道。 (《中国新能源汽车从质疑到趋势不过几年》) 材料二: ![]() (材料来源于2013-2018年我国纯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分析) 材料三 2009年,中囯政府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2014年,政府实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政策性利好”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业蓬勃发展。2017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340多万辆,而在中国销售的电动汽牟占比就超过了50%。但在购置补贴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发生了车企利用政策漏洞骗补的个案。另外,中国新能源汽车日前还存在“大而不强”的现象。微型纯电动汽车凭借价格低廉、可直接上牌照、能获得政府补贴等优势,占据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销量的65%(2017年数据),但这些车型排量的技术含量低。在动力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和整车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与国际一流品牌仍存在不小差距。 (摘编自林芝罘《解析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得失,补贴政策有待完善》) 材料四: 有业内人士担忧,在由“政策推动”向“市场拉动”的新旧増长动能转换期,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大。那么,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何摆脱政策依赖,突破增长瓶颈? 苗圩表示,为了使新能源汽车的整车性能达到甚至超过燃油汽车,一方面要加快动力电池、智能网联等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集中行业的优势资源协同攻关,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攴持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平台、整车集成等方面的创新,重点攻克下一代锂电池和固态电池等新体系电池的关键核心技术。另一方面,企业要提升正向设计开发的能力,不断提高整车的轻量化和智能化水平。 “除了自动驾驶的智能化,还要推广新一代充电技术,实现新能源智能化。”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表示。 有预测称,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突破1500万辆,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基本普及。陈清泰认为,这将是一次涉及能源结构的调整、智能电网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升级、新一代移动通信的支持、产业链的调整改造、就业岗位的转移,以及法律法规调整的系统工程。这些仅凭企业是无法做到的。因此,政府需要未雨绸缪,做好顶层设计,给市场和社会一个应有的预期。 有专家认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数量上去了,质量也在提高,但大家还需要提升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新能源”是一个具有无限想象空间的概念,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担负着探索、开发人类新动力的历史使命。只有全方位布局好各个环芇,新能源汽车的中国之路,才能在全球树起标杆,扛起大旗。 (摘编自搜狐网《摆脱依赖症的新能源汽车驶向何处》)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政府对纯电动汽车的补贴金额都是随着汽车续航里程数的增长而增长的。 B.近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府对纯电动汽车各种车型的补贴优惠政策在逐渐减少。 C.和2013年相比,2018年纯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对续航里程数的分类更细,其目的是减少对所有纯电动汽车车型的补贴。 D.参照2016年,可看岀2018年纯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对续航表现不佳与续航表现优秀的车型,采取完全不同的补贴政策。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政府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业蓬勃发展,但中国新能源汽车目前存在“大而不强”的现象。 B.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动力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和整车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方面,与国际流品牌仍存在很大差距。 C.外资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不能进入我国市场,是因为得不到政府的购车补贴,售价比中国品牌的车型贵,还不能进入准售目录。 D.陈太清认为,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突破1500万辆,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基本普及。 9.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何摆脱政策依赖,突破增长瓶颈?请根据材料加以概括。(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