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1.B【解析】A项,“研究时代问题就是研究文化”错,以偏概全,原文“文化问题的研究具有时代性”,并不等于研究时代的问题就是研究文化,时代的问题要比文化的问题范围大。C项,“是因为西方国家的文化白大和文化霸权”错,强加因果,“西方国家的文化白大和文化霸权”是西方文化的表现而非“西方不存在特别突出的文化自信问题”的原因。D项,偷换概念。“文化自信问题”不等于“大问题”,原文中“大问题”指“坚定文化自信”。 2.B【解析】“作比较”错,文章没有比较;“论证了当今中国产生文化自信问题的根源所在”错,文章论证的是当今中国提出文化自信问题的现实意义。 3.C【解析】强加因果。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改变并不是因为“对文化自信以及民族的自尊、自强的坚定”。 4.B【解析】“莲花不慕富贵、不畏权势,甘心为川北的人们盛开的奉献精神”错,“同样”“依旧”两个词体现了莲花旺盛的生命力。 5.原因:前人在描写莲或者荷塘上都达到很高的水平,经典的诗文难以超越,后人再谈及会显得逊色。(2分) 作用:①突出了川北的莲的魅力,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②由汉乐府、周敦颐、朱白清的诗文,引出下文对川北南部县莲的介绍。(2分) 【解析】本题通过对关键句子的理解,体会文章的内容和行文结构。第一问分析原因,要由表及里,分析写莲或者荷塘需要勇气,不仅因为汉乐府、周敦颐、朱自清都写过,还因为这些经典诗文是难以超越的。第二问分析作用,要从内容和作用两方面去分析,内容上是用写莲的勇气,突出川北的莲的魅力,这样在表达效果上,有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表达效果。作用上,由写莲的经典诗文,引出下文对川北南部县的莲的介绍。 6.①环境方面:用升钟水库成为川北一劳永逸的自流井与原来川北三百余万人饮用水困难对比,用现在的鱼米之乡与原来西部贫瘠的荒野沟壑对比,用升钟水库修建后引进了喜水的莲与原来川北基本没有莲对比,突出升钟水库给川北带来自然环境的变化。②生活方面:用现在夏秋赏莲成为村民生活的乐趣与原来无缘赏莲对比,用现在吃莲藕、莲子与原来吃红苕、苞谷对比突出升钟水库给川北村民带来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变化。③文化方面:用现在江南的文化在川北融合生长与原来蛮荒的山野对比,突出了升钟水库给川北带来文化的变化。(每点2分) 7.A【解析】“实现了共享”错,原文是“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使得教育资源在大数据时代实现资源共享成为可能”,混淆已然和未然。 8.C【解析】A项,“解决了教育不公平问题”错。原文材料四只是说“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新路径”。B项,“只要快速发现和整合教育数据,挖掘教育数据背后的价值,就能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错,过于绝对,原文中“教育数据的形式和来源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多样化,谁能快速发现和整合数据,并能解决如何利用数据挖掘其背后的价值这一问题,将会有效增加其在未来的竞争力”,只是说“增强其在未来的竞争力”。D项,“都远远超出了其他省市”错,曲解文意,原文“浙江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综合指数居全国之首”并不代表每个方面的成绩都超出其他省市。 9.①教育资源将实现共享,可以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②在线教育的用户规模将越来越大。③数据的“伴随式收集”将得以实现,真实性将得到有效保障。④助力破解教育教学难点。(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0.C【解析】画波浪线句前有“复征代袁隗为太傅”,这是朝廷下的命令,并不需要“王”亲自去,故“隔塞”与“王”连在一起错,“竟不得达”的主语应为“王命”。排除A项。“旧幽部”为“应接荒外”的主语,并非“达”的宾语,排除B项。“得”是“能够”的意思,不是“得到”的意思,不能与“达”拆分开,排除D项。 11.D【解析】“在本文中即此意”错,东汉尚未实行三省六部制,东汉时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 12.D【解析】任意嫁接致误,“认为他是汉宗室又是忠厚长者,想立他为君主”的不是张歧,而是“冀州刺史韩馥、勃海太守袁绍及山东诸将”。 13.(1)公孙瓒只是一心收集人马来扩充自己的实力,而放纵部下,侵扰百姓非常严重,而刘虞为政仁爱。(关键点“但”“务”“部曲”各1分,句意2分。) (2)诸位各自统领一方州郡,应当共同努力,为王室尽心,却反而想出叛逆的主意,来玷污坑害我吗!(关键点“戮力”“相”“垢误”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刘虞字伯安,东海郯人。祖父刘嘉,为光禄勋。刘虞最初被举荐为孝廉,渐渐升任幽州刺史,夷人被他的仁德所感动,鲜卑、乌桓、夫余、秽貊等部族,都按时朝贡,没有敢骚扰边境的,百姓歌颂喜爱他。因公事被免官。中平初年,黄巾作乱,攻破冀州诸郡,朝廷任刘虞为甘陵相,安抚灾荒后的百姓,以俭朴为下属做榜样。后升任宗正。等到董卓执政,派遣使者授刘虞为大司马,进封襄贲侯。初平元年,又召他接替袁隗为太傅。因许多地方音讯不通,诏命竞没有送到。 过去因为幽州地处偏远,耗费钱粮很多,每年常要挪用青、冀二州的赋税两亿多,来给它供应补足。当时道路不通,运送不到,而刘虞致力于实行宽松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开放上谷胡市来取得财利,使渔阳富饶的盐铁得以流通,民众欢喜,粮食丰收,谷子一石才三十钱。青州、徐州士绅百姓躲避黄巾之难归附刘虞的有百余万人,他都收留慰问,为他们安排生计,流民都忘了自己是迁徙而来的。刘虞虽然位居上公,但天性节俭.破衣草鞋,饭食没有两个肉菜,那些过于奢侈的有钱有势者,无不改变自己的操守而诚心归附。当初,朝廷命公孙瓒讨伐乌桓,受刘虞指挥。公孙瓒只是一心收集人马来扩充自己的实力,而放纵部下,侵扰百姓非常严重,而刘虞为政仁爱。初平二年,冀州刺史韩馥、勃海太守袁绍与山东诸将商议,认为皇帝幼小,受董卓逼迫,远隔关塞,不知是否还活着,觉得刘虞是汉宗室,又是忠厚长者,想立他为君主。于是派原乐浪太守张岐等人带着他们商议的结果,给刘虞加皇帝的尊号。刘虞见了张岐等人,严厉地训斥他们说:“如今天下动乱,主上遭难。我受朝廷大恩,不能洗雪国耻。诸位各自统领一方州郡,应当共同努力,为王室尽心,却反而想出叛逆的主意,来玷污坑害我吗!”坚决拒绝了他们。韩馥等人又请刘虞兼任尚书,以皇帝名义封官拜爵,他又不答应。随即把来人杀了。于是选派下属右北平人田畴、从事鲜于银冒险秘密前往长安。献帝早想东归,见了田畴等人非常高兴。当时刘虞的儿子刘和任侍中,因此派刘和偷偷从武关出发,告知刘虞领兵接驾。 14.C【解析】“若能为客烹鸡黍,愿伴田苏日日游”两句,假设崔少尹能给客人准备饭菜,诗人愿意天天来上林坊新居陪伴崔少尹游玩,从侧面突出诗人对上林坊新居的喜爱,不是“诗人想要为客人准备好饭菜”。 15.①白描。简笔勾勒了上林坊新居东面高大的山峰、堂后池塘与洛水、山上的野径、洛水的渔舟。 ②多视角写景。篱笆、池塘是近景,嵩峰、洛水、野径、渔舟是远景;嵩峰、野径是仰观,池塘、洛水是俯视。③动静结合。高大的山峰、三层回旋的野径是静景,流淌的洛水、漂浮的渔舟是动景。(每点2分,答“想象”也可酌情给分。) 16.(1)砯崖转石万壑雷 剑阁峥嵘而崔嵬(2)间关莺语花底滑冰泉冷涩弦凝绝 (3)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 17. B 成分残缺,“以……为代价”是固定结构,据此排除A、D两项。另外,第一句话说的是这种竞争方式的特点,“高额补贴”和“低价竞争”是相对举的两个特点。“牺牲……服务质量”搭配不恰当,“牺牲”改为“降低”更合适,所以选。 18.A 联系上下文可知给乘客带来安全隐患的是这些标签“不能屏蔽和删除”,所以此分句应该紧接下文,排除C、D两项;A项强调“标签和评价”,B项强调“具有诱导性”,根据文意,应强调“标签和评价” 19.C解析 ①“蜂拥而至”意思是像一窝蜂似的拥来,也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侧重情形的乱;“趋之若鹜”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事物,常含贬义,也可以是中性,侧重追求的趋势。相应空缺处是讲网约车市场之乱,故选“蜂拥而至”。②“乱象丛生”指纷乱的现象不断出现;“良莠不齐”指好的坏的掺杂,难辨好坏。相应空缺处讲的是混乱的现象,故选“乱象丛生”。③“漠然置之”指对人或事毫不在意;“置之度外”指将(自己的)生死等放在一边,是褒义词。“漠然置之”符合语境。④“一清二楚”指对事情清清楚楚,侧重清楚明白;“一览无余”指没有什么看不到的,侧重指全面广泛。相应空缺处是讲车主能看到乘客全部个人信息,故选“一览无余”。 20.①“幸运”改为“荣幸”;②“斧正”改为“修改”;③“高见”改为“拙见”;④“下手”改为“落笔”;⑤“撂挑子”改为“推脱”。(每处1分,共5分。) “幸运”指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在这里应该表达给人做序感到光荣,以示恭敬。“斧正”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词。“高见”是敬称他人的见解,使用对象不对。“下手”“撂挑子”都是口语,与片段的语体风格不一致。 21.示例:网上预报名完成后,考生需在2017年9月9日至13日到现场刷二代身份证确认身份信息并打印考生信息校核单;信息正确通过验证,“否”(信息不正确)则修改错误信息再验证;核对是否符合报名要求,符合则确认完成结束,“否”(不符合)则进行人工学历认证或者医学资格认证,再确认结束。 22.【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明确,往往限定了写作范围和对象,此次作文材料是曾国藩的名言,要求针对曾国藩人生“三境界说”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作文,首先分析材料,曾国藩说人生拥有三种境界:“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可以用因果分析法来分析他为什么这样说,少年经不得顺境是因为年少气盛容易年少轻狂,万事太顺会毁了一个人,古龙说过:“一个人在少年得意,未必是福,而少年时的折磨,却往往使得日后能有更大的成就。一块美玉,不经琢磨,不能成器,人之一生,何尝不是如此?”中年经不得闲境,是因为中年时,到了三十而立,切忌太闲,闲境容易温水煮青蛙,丧失志向,卢梭说过:“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汪国真的《人到中年》里有这样一段关于中年人的描述:“到了中年,生命已经流过了青春湍急的峡谷,来到了相对开阔之地,变得从容清澈起来。花儿谢了不必唏嘘,还有果实呢。”中年是事业的黄金时期,不能好逸恶劳,所谓的闲情逸致对于中年人来说是奢侈的事。这时候的自己,一刻都不能懈怠。要充分利用这段黄金期,为自己的后半生积累财富和资源。人到中年,年富力强,但凡您不闲着,无论身处何等境遇都能干出一番成绩。晚年经不得逆境,是因为晚年经不起折腾,万事求稳,务必一步一脚印,人到晚年,应该学会遵从自己的本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姿态。接着,可以选择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选择少年经不得顺境来立意:年少要多锤炼、多历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可以从中年经不得闲境来立意:黄金时期岂能安逸,年富力强创造辉煌,中年的安逸是自掘坟墓,珍惜壮年。可以选择晚年经不得逆境来立意:夕阳无限好,懂得放下和从容;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也可以从三境界整体立意:学会选择,顺势而为;人生每个阶段都要好好把握;奋斗,何时都不晚,让生命精彩,不辜负每一个起舞的日子;不同年龄,应该有不同的见解和体会,而不是抱残守缺,一成不变终究被时代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