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北重点中学教育联盟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12-09 22:41

湖北省重点中学教育联盟2019届高三2018-2019学年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葫芦谐音“福禄”,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季羡林提到,“我国民族确属兄弟民族,具有共同的原始葫芦文化传统”。葫芦外形柔和圆润、线条流畅,上下球体浑然天成,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左瓢右瓢,可盛千百福禄;大肚小肚,能容天下万物”,葫芦蕴含着多层次的吉祥文化,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等。可以说,葫芦身上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实,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我国人民与非洲人民均有源远流长的葫芦种植历史。同时,历史文献表明,印度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与中国人民有共识,这一点可以由季羡林先生所翻译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所记载的“须摩底呢,虎般的人!生出来了一个长葫芦,人们把葫芦一打破,六万个儿子从里面跳出”,给予证实。蒙古族的民间故事《金鹰》同样表明,葫芦在蒙古民间具有繁衍生息的含义。葫芦作为日用品和吉祥工艺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广泛喜爱。中亚的阿富汗人惯用葫芦做喜庆场合用的化妆品容器和鼻烟壶。在以色列、土耳其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常见葫芦用作烟具和装饰工艺品。甚至在美国、日本、南美洲诸国,均可见到葫芦文化的踪迹。
    由此可见,葫芦文化可以成为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纽带之一。众所周知,尽管“一带一路”的倡议是开放包容的,但沿线涉及许多个国家,且其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各国在政治体制、宗教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异,亟需共同的文化载体作为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中国与其他各国在葫芦实体、葫芦工艺造型的爱好,以及葫芦文化内涵的审美习惯等各方面均存在共识,这种依附在葫芦载体上的文化“共通性”非常宝贵。以葫芦等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加强民间交流,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建立互信、开展合作奠定基础。
    中国有着悠久而成熟的传统葫芦文化。在中国,葫芦的种植历史和被作为图腾崇拜的历史十分悠久。距今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曾出土过葫芦种子,而《诗经·大雅·绵》中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的诗句记载。不仅国内学者有大量的葫芦文化研究文献,而且基于中国葫芦文化的影响力,国外的葫芦专家也非常重视研究中国的葫芦文化。如德国的吴森吉著有《葫芦在中国文化上的用途》一文,日本的小南一郎、田分直一分别写出关于中国葫芦神话的《壶中的宇宙》与《祭壶村——台湾民俗志》等文章。中国的传统葫芦文化已被公认为世界葫芦文化中的瑰宝。另外,目前中国葫芦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以及人才方面均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中国的葫芦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存量大,主要包括葫芦栽培、剪纸、雕刻等领域的能工巧匠,以及设计师、画家、民俗学家、收藏家等葫芦文化方面的专家。中国葫芦原料的质量与工艺造型技术享誉海外,其文化产品的营销基础较好。
    (摘编自扈庆学《一带一路与葫芦文化》,《光明日报》2018年7月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葫芦”成为中国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象征,这与它的谐音“福禄”的吉祥之意有关。
  B.葫芦从外到里体现出“和”“同”“容”的理念,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C.葫芦源自非洲,作为日用品和吉祥工艺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广泛喜爱。
  D.中国学者有大量的葫芦文化研究文献,德国、日本等国的专家也重视研究中国的葫芦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首句即提出了本段的论点,起到了承接首段的作用,通过采撷文学作品而用例证法进行论证。
  B.作者举出《罗摩衍那》和《金鹰》,或引用或概述,目的是印证中印两国人民对葫芦有着“多子多孙”的共识。
  C.第三段阐述民间交流引起了人们重视葫芦文化,导致葫芦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具有“共通性”。
  D.第四段援引文物和文献,证实中国有着悠久而成熟的传统葫芦文化,它已被公认为世界葫芦文化中的瑰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人们对葫芦的谐音和实际形态等认识来看,中华民族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中的事物怀有热爱之情。
  B.中国和一些国家在葫芦文化审美习惯上存在共识,这给人的启示是,只有求同存异,才能促进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
  C.在中亚、阿拉伯等国有葫芦制作的一些工艺品,葫芦文化可以作为共同的文化载体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
  D.目前中国葫芦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以及人才方面均有基础,下一步就是要提高葫芦的产量和葫芦的质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节气之美
张金凤
    ①翻开农历,那古老厚重的历史经卷中,二十四节气如椽如柱,如时光的纬编,岁月的链扣,莹莹烁烁,璀璨无比。它们或如窈窕淑女,卓然而立,倩影芬芳,或如洒脱儒生,羽扇纶巾,经纶满腹,述说天道与地脉的关联,引导大地上的生长与收获,生存与养生。
    ②二十四节气是农历的花朵,是时光的碑刻。它是科学的也是诗性的。它是一本历书,从天演而来,从太阳俯瞰万物的目光中提炼出秘笈,为地气所用,为物候贴上标签,由此,天人合一,万物欣欣向荣,大地井然有序;它承载着稻香谷黄,引导着蛙鸣蝉唱,它演示着叶落花黄,沉淀出蜜甜酒香,它浸润着淳朴农人的丰收之梦,也润泽着知性文人的跳跃诗行。它是民间的也是庙堂的。民间的渔樵耕织依附着它,各类习俗节日依附着它;宫廷的礼俗小景依附着它,浩荡的祈天祭地仪式依附着它。它是刚正的也是婉约的。它是一柄无形的长剑,该扶持的扶持,该催生的催生,该挑破的挑破,该斩杀的斩杀;它又如慈母育婴,手掌绵柔,语重心长,百千呵护,仔细叮咛,惠暖稼禾,慈收百果。
    ③节气的风兀自在乡野吹拂了亿万年,农人拾起一粒粒零散的珍珠藏在各自的袖间,直到公元前104年,节气的光辉才被《太初历》播撒,从此,二十四节气正式成为历法,成为人们可以实实在在依附的烟火日子的坐标。
    ④沿着节气行走,我们寻根到太初,被一缕源头的风唤醒本真;沿着节气行走,我们陪着二十四位亲人,走过四季轮回,明晓大地的循环;沿着节气行走,从那镌刻在天地间的古书上读懂乾坤:太阳的源头垂爱,在植物上落脚,最后,收束在农人的锄头上;沿着节气行走,从节气里寻到大自然的规律和秘密,用这把金钥匙打开农耕岁月的宏大史书。
    ⑤节气是实用的,大地袒露着顺应节气而蓬勃或凋敝,谷仓张开着等待节气来填满粮食;节气是浪漫的,谚语音韵婉转,仄起平收,是一首首民间的诗歌,在传唱中将节气的美和功用传递;节气是智慧的,它天道的规律,被人类发现和合理使用。节气是柴米饱满琼浆溢芳,滋润着绵长而实在的日子;节气是芬芳的花朵,被人们过成节日,装扮着有梦的日子;节气是细密的针脚,将天、地、人这最伟大的三子结合在一起;节气是一把戒尺,严格约束着农事和人们的活动,成为自然万物的时间坐标;节气是流香的宴,节气是酣醇的酒;节气是平平仄仄的诗行在大地上蓬勃生长,随着季风四野吟诵;节气是严肃刚正的史记,在炎黄族谱的血脉中传承。
    ⑥承天而来的节气与地相合,是一部民间的《诗经》。从民谣、谚语到诗词文赋,文人们被节气的风吹出万千感慨,饱蘸时令的墨迹,采撷节气的珍珠,描摹丹青,赋诗成诵。“清明高梁谷雨花,立夏谷子小满薯”“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从民间采撷并传承来的这些经典,口口传诵,齿颊生香。大地上劳作的农人,感恩节气,节气就像一粒粒珍珠,被风串起,被时光串起,照亮在农人的心头,温暖在农人的心窝。他们像呼唤自家的小儿女一样呼唤着节气,他们喊小雪的时候,内心飘荡着旖旎的诗行;他们说小满的时候,嗅觉里都是麦子灌浆的清香;他们讲到白露,眼睛清澈,内心澄明;他们说到清明,拂堤杨柳已经先于脱口而出的音节而婀娜生烟。
    ⑦终而复始,循环不涸,节气的河流奔涌在华夏儿女的血管里,演化成遗传基因。现代文明不管如何汹涌,都无法淹没古历的光辉,仍旧有那么多人执著地沿用“初一静思,十五拜月”的习俗,乡村的集市仍旧沿袭着农历里“逢五排十”的集聚规则。农历是中国人的根,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乡愁与情怀。每个中国人所骄傲的是,他与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融合成一体,皮肤和眼睛的颜色仅仅是一个标签,农历里的文化才是内核。
    ⑧走在节气里,你会发现节气的旖旎之美,它是一把折扇,竹骨纱面,掩映着一折一折的流光,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走在节气里,你会发现节气的韵律之美,每一个节气都是一首民间小调,悠远轻快喜庆淡薄,四季交替炎凉对接,世间更迭,年轮往复,斗转星移里,蕴气象万千;走在节气里,你会发现节气的朴素之美,它是百姓的烟火日子,是北雁南飞春红秋黄的规律,是祖宗藏在光阴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遗产;走在节气里,你会发现节气的智慧之美,农谚是节气的注解,是哲学在民间的变身,在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上都带有节气的芬芳;走在节气里,你的血脉更蓬勃,你的骨头更坚硬,你的气节更昂扬,你的民族、你的基因、你的灿烂历史,被节气披上了一身灿烂的霞光。
    (选自《人民日报》2 018年3月28日)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较长篇幅写二十四节气和农历之间的关系,从《太初历》开始,二十四节气就正式成为历法。
  B.作者善用修辞,如“它是一柄无形的长剑……该斩杀的斩杀”这句,既运用了比喻,也运用了排比。
  C.本文语言充满诗意,作者先关联起“天道”和“地脉”,然后关联起“人间”,行文逻辑较为清晰。
  D.文章以“节气之美”为标题,只写节气美在实用,人们根据节气终而复始的运行进行生产生活。
5.第⑥段引用关于节气的口口传诵的语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6.结尾说“你的民族、你的基因、你的灿烂历史,被节气披上了一身灿烂的霞光”,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具体含义。(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共享经济”的概念早在1978年就由美国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和琼·斯潘思提出,最近几年这一经济现象开始流行,主要包括一个由第三方创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这个第三方可以是商业机构、组织或者政府,个体借助这些平台,交换闲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或者筹集资金。
    (摘编自曾响铃《“共享经济”改变了什么》,《大众日报》2015年7月22日)
    材料二:
    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借助互联网手段,满足迥异的个性化需求,最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难看出,创新的不只是交易方式、交易对象,更是共享的价值理念。因而,同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共享经济带有天然的社交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同时也蕴藏由此而生的风险。有调查指出,约39.9%的受访者对拼车服务的安全有所顾虑;在私厨服务领域,69.1%的受访者表示不相信陌生人。信任和理解,已经成为共享经济成长过程难以回避的命题。单车的乱停乱放,让中国再一次成为“自行车王国”;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的利益纷争,在多个城市的街头上演;知识的分享,对原创内容的保护和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等。共享经济的发展,给治理带来了更多的难题。
    (摘编自盛玉雷《共享经济如何优雅走向明天》,《人民日报》2017年1月19日)
    材料三:
图1  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重点领域市场交易额增速

图2  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主要领域融资额

(摘编自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共享经济:从起步期向成长期加速转型——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光明日报》2018年3月29日)
    材料四:
    共享经济是近年来的经济亮点。以共享住宿领域为例,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共享经济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共享住宿发展报告2018》,目前我国主要共享住宿平台的房源数量已达300万套,去年接待房客7600万人次。平台上的房东、管家、摄影师等服务者人数约为200万人,基本上每增加1个房东,就能带动2个兼职就业。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乡村民宿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之一。
    (摘编自佘颖《共享经济需厘清行业底线》,《经济日报》2018年5月18日)
    材料五:
    虽然欧盟多次强调对于共享经济要予以支持,但是现实情况中各地对共享经济的接受程度各不相同。比如,伦敦对共享经济的包容程度就远高于其他地区。根据每日邮报的报道,英国拥有全球十分之一的共享经济业务,高于法国、西班牙和德国的总和。与英国不同,欧洲一些国家因为缺少适用于共享经济的监管条款,而抵制了共享经济的扩张。其中,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地的法院宣布,对Uber这类非专业司机驾驶服务的推广是违法的。此外,巴黎、阿姆斯特丹等地也已开始针对“共享住宿”收取税费。
(摘编自《共享经济治理:历史镜鉴与域外经验》,《国家治理周刊》总第137期2017年5月7日)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共享经济可以被理解为,个体借助机构、组织和政府等第三方平台,交换闲置物品、分享经验或筹集资金。
  B.在本质上,共享经济能满足迥异的个性化需求,最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但未必创新交易方式、交易对象。
  C.从交易额增速和融资额来看,知识技能、生活服务和房屋住宿位居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众多领域前三甲。
  D.共享住宿以300万套房满足7600万人住,不仅盘活了现有房源,而且吸纳了管家、摄影师等人员就业。
8.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共享经济”这一概念由外国学者提出,但跟欧洲一些国家相比,最近几年我国共享经济实践较为丰富。
  B.共享经济比传统经济更具有社交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其生产、销售等环节都带有体验并及时改进的优势。
  C.在2017年,医疗分享的融资额相对较小,但是其交易额的增速却较快,这显示出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D.共享经济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在欧洲地区,英国共享经济业务领先于法国和德国。
9.对于我国发展共享经济,你认为应如何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