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工业革命时代的科幻作品,人类抵达月球是个______的话题。当人类最终抵达月球的时候,科幻小说里的月球城市,仿佛变得触手可及。然而,面对广衰且难以企及的宇宙,前往其他行星的漫长征程又让处于航天时代早期的人们______。而今,凭借更为进步的探测技术和研究手段,我们有可能进一步了解月球。借由“嫦娥”探月工程,中国在人类重返月球的历史进程中,已成为______的角色。“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已经完成的任务,让我们收获了精确的有关“巡天、观地与测月”的大量科学信息。而今,即将启程的嫦娥四号又将实现人类月球探测史上第一次在月球背面的着陆器与月球车“软着陆”并开展联合探测。为此,一颗通信中继卫星会被首先发射,以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的通信。这项作为探月“前哨战”的步骤,与欧洲人在月球上搭建4G网络的计划可谓______。 我们并不知道,嫦娥四号和未来的其他一些探测器会在月球上取得什么新的发现。(),并且要在电磁波只需大约1.3秒即可抵达的地方,奠下人类成为“星际物种”的第一块基石。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已经完成的任务,让我们收获了大量有关“巡天、观地与测月”的精确的科学信息。 B.“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已经完成的任务,让我们收获了有关“巡天、观地与测月”的大量精确的科学信息。 C.“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已经完成的任务,让我们收获了大量精确的有关“巡天、观地与测月”的科学信息。 D.“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已经完成的任务,让我们收获了有关“巡天、观地与测月”的精确的大量科学信息。 17.B(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为:领属定语+时间(地点)定语+数量词定语+动词定语+形容词定语+名词定语+名词中心语。正确的排法为:有关“巡天、观地与测月”的(领属定语)大量(数量词定语)精确的(形容词定语)科学信息。)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正在重拾仰望星空的精神。 B.我们正在重拾仰望星空的精神,这是可以确定的。 C.但可以确定的是,仰望星空的精神正被我们重拾。 D.仰望星空的精神正被我们重拾,这是可以确定的。 18.A(B项,后半句与原文不连贯;C项,后半句叙述对象与原文不一致;D项,原文“放下”的主语应是“我们”,与选项中的“仰望星空的精神”不搭配。)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长盛不衰 望洋兴叹 举重若轻 相映成趣 B.经久不衰 望洋兴叹 举足轻重 相辅相成 C.长盛不衰 望而却步 举重若轻 相辅相成 D.经久不衰 望而却步 举足轻重 相映成趣 19.D(长盛不衰:长久兴盛而不衰败,比喻长时间保持旺盛的势头。一般用来形容文化、节日、传统等。经久不衰: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话题不可能“兴盛”,因而应选“经久不衰”。望而却步:看到了危险或力不能及的事而往后退。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能为力。举足轻重:比喻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全局。举重若轻:比喻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文中强调中国地位重要,应选“举足轻重”。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文中强调中国嫦娥四号探月和欧洲人在月球上搭建4G网络的计划各有特点,相互衬托,应选“相映成趣”。) 20.阅读下面一则新闻,然后概括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的三个特点,要求:每个特点用四字短语概括。(6分) 本报天津5月16日电(记者陈建强)迎接智能产业新趋势,聚力智能时代新发展,汇聚全球众多重量级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和企业领袖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16日在津开幕。本届大会以“智能时代:新进展、新趋势、新举措”为主题,将举办会议、展览、赛事和智能体验等一系列活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集智能会、展、赛和智能体验“四位一体”的国际化平台。 世界智能大会在3天的会议期间,将举办3场主论坛,邀请国内外著名企业家、专家学者发表主旨演讲。同时,还将以“智能科技领军人物”“智能科技产业”“国际交流合作”为主题举办18场专题论坛。 20.名家荟萃活动丰富主题突出(每个特点2分) (由”汇聚全球众多重量级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和企业领袖”可概括为“名家荟萃”,由“将举办会议、展览、赛事和智能体验等一系列活动”可概括为“活动丰富”;由“本届大会以……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还将以……主题举办18场专题论坛”可概括为“主题突出”。) 21.下面是一份有关背诵材料时,尝试回忆效果的实验结果数据资料。试根据这个数据完成后面两题(5分) 一份有关背诵材料时,尝试回忆效果的实验结果数据资料 ![]() (1)从表中数据的纵向对比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条带有普遍意义的识记规律(字数不超过20个字)。(2分) (2)按照“不能……,而应该……”的句式,写出这份实验材料给我们的启示(字数不超过40个字)。(3分) 21.(1)用于尝试回忆的时间越多,背诵效果就越好。(2分) (2)背诵材料不能死记硬背,而应该分配更多的时间用于尝试回忆,以提高背诵效果。(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高考后,一位家境贫寒、被北京大学录取的考生写了篇文章,称“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束缚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一时间,这篇文章引发纷纷议论。有人认为,贫穷并不值得感谢。如果一个社会鼓吹感谢贫穷,那无疑是一针扎向社会的麻醉剂。 贫穷是否值得感谢?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分析 相比较而言,如果赞成感谢贫穷,写贫穷对人们的激励作用,尽管没有偏离题意,但易流入俗套;而反对感谢贫穷,深入挖掘人们取得成功绝非因为贫穷,而是因为坚强的毅志、不懈的努力、正确的方法等等,进而找到消除社会贫穷、实现教育公平的方法,那立意无疑更深刻。当然,无论赞成感谢贫穷还是反对感谢贫穷,都要一分为二地辩证分析,对任何一方的观点切忌全盘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