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 A (B项,“商代衣服材料已摈弃皮革”,理解错误,原文“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 。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C项,“夏商周时期,冠服制度建立。”,分析错误,“中国冠服制度,周代已完整完善。”D项,“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混淆概念,应该是“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服饰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2. C ( C项,“表明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腐败黑暗,穿衣由身份决定的观点。” 无中生有,文中并无此依据。) 3. C ( C项,因果倒置。应为“汉人注意了自然规律与人的目的的统一性”,所以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对自身的生产能力持有乐观信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4.(3分)D【解析】“以静衬动”不正确,应是以动衬静。 5.(6分)描写湖荡的秀美风光,为小说增添了诗情画意;照应标题,并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做铺垫;展现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有助于烘托棒子等新四军战士的美好形象。(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6.(6分)使小说情节发生逆转,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张叔叔的日军间谍身份被棒子识别,充分表现了棒子的细心、机智,突出了他的形象特点;日军间谍冒充新四军通讯员,可见对敌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深化了小说主题。(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7.C(“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必将有如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这一结论,原文无据) 8.A(B项,原文无“把人工智能纳入我国的新高考”的信息。C项,文章是“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并未否定其他物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D项,所举事例意在表明人类因意识到人工智能发展的风险而做防范准备,不能得出“风险完全可控”的结论) 9.(答案来源为材料一和材料三) (1)问题一:人工智能人才短缺。建议:改革教育。从基础教育开始进行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加快人才培养与储备的步伐。(2)问题二:人工智能中人机关系未理清。建议: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加强对人工智能的安全评估和风险防控。 (每点3分,问题1分,建议2分,先集中答问题,再集中答建议也可)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涉海远征”是前句的谓语,后面断开;“考”的宾语是“其殿最”不要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教授”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 12. D (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D 项,“进行面对面的斗争”错。申屠致远是屡次上奏章极力为陈天祥争论,并没有“面对面的斗争”。) 13. (1) 申屠致远审议此案,得知实情,姚溶服罪,杨玠节拿财物作为酬谢,申屠致远生气地拒绝了他。 (2) 属县中逮捕了十七个谋反的人,(申屠致远)审问他们,原来是因强盗兴起,他们拿兵器自卫,实际不是谋反的人,都获得了释放。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谳:审议;服辜:服罪;贿:财物;绝:拒绝;械:逮捕;盖:原来。) 参考译文: 申屠致远,字大用,他的祖先是汴梁人。金朝末年跟随他的父亲申屠义迁居东平的寿张。致远在府学进修学业,和李谦、孟祺等人齐名。世祖南征,(申屠致远)被推荐担任经略司知事,军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 军队返回,到达随州,所俘获的男女,申屠致远全部释放了他们。至元十年,御史台征召他担任掾吏,(申屠致远)没有赴任。南宋被平定后,焦友直、杨居宽任两浙宣慰使,推荐他做都事,(申屠致远)首先建议:“宋朝的图书文集应上缴朝廷;江南的学田,应仍旧用来供应学校。”行省听从了他的建议。临安改为杭州,(申屠致远)升任总管府推官。宋朝驸马杨镇的侄子杨玠节,家中很有钱,看守钱财的小吏姚溶偷了他的银子,怕事情被发觉,就诬陷杨玠节暗中和宋朝的广、益二王勾结,官吏拷打,杨玠节无辜服罪,案子已定。申屠致远审议此案,得知实情,姚溶服罪,杨玠节拿财物作为酬谢,申屠致远生气地拒绝了他。 杭州有个叫金渊的人,想假冒籍贯作儒生,儒学教授彭宏不同意,金渊诬陷彭宏作诗有反叛之心。申屠致远察知其中实情,拘捕金渊极力审问,判了他的罪。属县中逮捕了十七个谋反的人,(申屠致远)审问他们,原来是因强盗兴起,他们拿兵器自卫,实际不是谋反的人,都获得了释放。改任寿昌府判官。当时敌寇盗贼暗中兴起,加上建造攻打日本的战船,远近民众骚动,申屠致远布置得法,百姓赖以安定下来。 至元二十年,(申屠致远)拜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控告平章忙兀台不守法,皇上下诏不让追问,并把郄显等人交给忙兀台审讯,(郄显等人)被关在狱中,(忙兀台)一定要置他们于死地。申屠致远知道他们的冤情,要放了他们,忙兀台以权势逼迫他,申屠致远不为所动,亲自解开郄显等人的囚具,让他们充军赎罪。桑哥当权时,治书侍御吏陈天祥被派到湖广,弹劾平章,桑哥摘录他奏疏中的话,诬陷他大逆不道,奏请派使者前往审讯他,陈天祥被捕。当时行台要派御吏到湖广巡查属部,大家都怕桑哥,没有人敢去,申屠致远慷慨激昂地请求前往。等到了后,屡次上奏章极力争论。桑哥正催促定陈天祥的罪,恰逢申屠致远的奏章呈上,桑哥气焰受阻。转运使卢世荣征收茶税牟取暴利,申屠致远弹劾他。他又说不能跨海远征日本,白白消耗国力;选拔人才以南北为限,苦乐不均,应考核他们的优劣,考虑地区的远近,定为制度,这样选拔人才就能公平而官场弊端也能革除。申屠致远清心修持,坚守名节,以侍奉权贵为耻,藏书万卷,取名墨庄。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教育孩子如同师友一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14. C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C项,错在“景色凄凉”。花灯满街满市,月光映照衣裘,景色宜人,此处以乐景衬哀情。) 15. ①“白头”二句写自身年岁渐老之寥落,有慨叹年老而功名未立的惆怅之情。②“乘肩小女”句写词人观灯,唯有小女相随作伴,与贵家子弟出游的前呼后拥形成反差,抒写困穷自乐之意,借以解嘲,亦含激愤。③“花满市,月侵衣”句,词人由满市花灯、当空皓月回忆起少年时灯夕同游之乐事,有风光依旧而物是人非的悲慨。 (试题分析:题干是“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作者的思想情感。根据具体诗句分析。此词题作“正月十一日观灯”,乃写灯节前的预赏。但此词的主旨不在于描绘灯节的繁华热闹景象和叙写节日的愉悦心情,而在于抒写飘泊江湖的身世之感和情人难觅的相思之情。上片通过对比手法,反映南宋统治集团贪图享乐、昏聩腐朽和正直志士的清贫孤寂。“巷陌”两句写权贵们观灯的盛大场面。“笼纱未出马先嘶”,仅以七字概括了这些贵族公子外出观灯的气派,气象华贵。词人从侧面着笔,写出一个典型的细节,先声夺人,造成一种无形的美感。“白头”二句,笔势骤转,写自身寂寥落寞,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这是作者晚年贫寒落拓生活的写照,也是当时所有正直志士生平遭际的缩影。这两句正为“笼纱”句反衬:贵家子弟出游,前呼后拥;词人观灯,唯有小女乘肩(“乘肩小女”多义,在此无需多加解释)其冷暖自知,悲欢异趣,固有不同矣。下片写身世悲感。先承上片写元宵灯市的繁华,以“花满市”三字总括。接着以“月侵衣”三字补述花好月圆的良辰,并带出“老来悲”的哀叹。“少年”句则是哀情。以乐景写哀,则倍增其哀。结尾二句写夜深灯散,春寒袭人,游人逐渐归去,表现了词人在沙河塘上目送游人缓缓而归,顿生孤寒寂寥之感。回答时,抓住重要的意象分点回答词人的情感。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6. (1).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2).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蓬”“雁”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7.(3分)D 【解析】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融为一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古色古香:形容字画、器物等带有古代的色彩、情调。各有所长:各有各的长处、优点。一般多指人才而言。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价值,各有优点。生生不息:指变化和新生事物的产生,不断地生长、繁殖。经久不息:经过长时间停不下来。 18.(3分)D 【解析】“逐渐远去的历史”缺谓语,“抄录”应改为“书写”或“记录”。 19.(3分)B 【解析】答题思路:考虑前后陈述对象的一致。 20. ①“莅临”改为“参加”; ②“同仁”改为“同学”; ③“忝列”改为“荣列”; ④“不吝赐教”改为“竭诚服务”。 ⑤“惠赠”改为“敬赠”。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莅临”,含有敬辞的书面语,多用于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适用对象不当。“同仁”,指同事或同行,也指和自己相同处境的人。不符合“学生”的身份要求。忝列: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就是“有愧于排列在那中间”。该词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不吝赐教: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结合“我们”分析,不合语境。惠赠:敬词,用于称对方对自己的赠送,敬谦不当,应该改为“敬赠”。 21、 【答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必须通过课程来实现,而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当然主要由学校教育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注:若学生的答案是从左到右思考组织的,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可以酌情给分。) 四、作文 审题构思要注意的: 1.要有准确而深入的审题能力。这道作文题写作的重点和切入点是“规划”二字,首先要弄清楚“规划”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再把握“规划”的对象、谁来“规划”和为什么要“规划”,重点是为什么要“规划”,而不是怎么去“规划”。“规划”是思考与设计、权衡与选择,需要具备科学性和前瞻性的眼光,因而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因素,比如个人的兴趣、特长、性格、愿望和抱负等,家庭、社会和国家的需要等。所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全方位理性的思考,但题目主要引导考生把握时代本质,思考时代因素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个人如何因应时代做出理性和长远的选择,特别是个人的因应。也就是时代提出了挑战和要求,作为个体应该有怎样的回应。写作的重点在于对自我(包括个人和青年人群体)的审视和批判,在时代要求面前,个体有着怎样的思维惰性和性格弱点,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和素养。所以“规划”二字更多的是在时代鞭策之下“规划”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和检讨自我有哪些不适应于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思维惰性与性格弱点。比如,第一则材料提到了时代的发展使一些曾经稳定而令人羡慕的职业消失,那么对于年轻人而言,在规划自我的职业生涯时是不是也有稳定和安逸的思想,是不是也缺乏长远的眼光和危机意识;再比如,第二则材料提到了在大数据时代一些新兴行业和职业的兴起,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追问,面对时代所创造的机遇和舞台,我们有没有准备好,有没有能力和素养去应对,能不能够不断地新变自我去顺应时代的潮流…… 2.要有对材料整合与思辨的能力。三则材料从三个方面列举了在大时代巨变的背景之下,不同行业和职业的兴衰情况,是真实的案例,需要考生从中提炼和归纳相关论题,并能够发现材料中所隐含的矛盾加以思辨。写作时可以从单则材料出发,也可以两两组合,或者将三则材料进行综合。比如从第一则材料提炼出青年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应如何应对时代的危机,如何看待职业的稳定与安逸;从第二则材料提炼出青年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应有新变的思想,应有把握时代机遇的敏锐;将一、二两则材料综合,可以提炼出危机与机遇、个人发展与天下时势等论题,谈青年人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应如何融入时代、借力时代的道理;将三则材料综合,可以谈青年人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既要顺应时代有新变的思想,又要思考应该有些怎样的坚守,才不致于被时代潮流所裹挟……每一个论题联系青年人自身的生活和思想实际都有广阔的思辨空间,而不只是静态地呈现对材料内容的解读和注水。 3.要注意材料鲜活性与内容翔实性。这道作文题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力图引导考生关注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大时代,思考自身的价值定位。因而在材料的引用上应突出时代内容,突出生活气息,把青年人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中的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的具体表现和存在问题表现出来,而不是迷信名人名事。更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材料来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在大时代背景之中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而非简单罗列。特别是宏大叙事和空洞说理的问题相当严重,考生还缺乏应有的代入感和在场感,缺乏在材料指引之下的必要的移情和联想,缺乏联系身边熟悉的事例进行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使得作文的内容不接地气,缺乏朴素的力量。后面的作文教学对这方面的内容应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 4.要有写作时的鲜明主体意识和读者意识。写作主体的身份是高三毕业生,是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自己所属的青年人群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自己和这个群体在职业生涯规划时有些什么问题或困惑应有充分认知。是在班会中面对年轻人群体作主题发言,写作时应带着虚拟读者的问题切入,体现对话感和辩驳性。比如,我们可以开笔先界定所谓“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规划”二字,然后提出具体要讨论的问题:很多人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认为就是要谋取一个长期的稳定的“铁饭碗”,那么这种想法对不对呢?或者,时代的变化淘汰了许多“铁饭碗”,很多人对此感到特别惶恐,认为规划未来有什么用呢,说不定很快就会被淘汰,那么这种想法对不对?再或者,时代是在瞬息万变,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把所有属于自我或这个时代的东西都抛弃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设计,这是写作的起点和归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