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上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参考答案 1.C(A“两种书法都毫无道理”理解错误,原文“不无道理”的意思是在当时都有自身的理由。B“人们确信唐赋的价值与地位高于其他朝代”于文无据。D“晚唐时期赋的题材才开始”错误,原文“全部的唐赋既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也显现着丰富的生命意识”) 2.B(“也指出了唐赋的不足”错误,于文无据) 3.D(赋体的演革到唐代已达极致与赋体演革的停滞之间无因果关系) 4.B文中的证据既有诸如鸟声、榆树、土墙、炉灶、月光等有形之物,也有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等无形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生活。 5.(1)作者以离开故乡时不懂珍惜过往生活证据的懊悔开篇;(2)接着表达没留下证据便无法印证过往生活和内心生存的茫然,然后表达能证明过往生活的外物证据的消失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的无奈;(3)最后表达出对家园证据废失,思乡之愁和精神无处皈依的担忧失落。(每点2分) 6.(1)因为故乡曾经拥有的和熟悉的人事景物来可以证明自己过去的成长和生活。(2)因为过往生活中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生活可以证明我们的精神家园的存在。(3)表达作者对不忘过往,坚守故乡和精神家园的警醒。(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7.C(3分); 8.AC(5分,选对一项给3分); 9.(4分,每点1分) ①绝对规模大,增长速度快; ②失能化、高龄化趋势不断加剧; ③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不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 ④超前经济发展,未富先老。 10.B(原文标点: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11.A(“起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错,科举制度产生前已有太学) 12.D(“这种行为会使百姓纷纷犯罪”错,乔执中认为这不是爱护生命使百姓融洽的做法) 13.(1)王安石任群牧判官,看到(乔执中)后器重他,让自己的子弟和乔执中交往。(得分点:为、器、游,各1分,句意2分) (2)通往峒的路非常危险,时间临近,乔执中只是派一个校官跑去晓谕他们的首领,就一个个来归顺。(得分点:迫、走、相率,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乔执中,字希圣,高邮人。进入太学,补为《五经》讲书,五年没有请过假。王安石任群牧判官,看到(乔执中)后器重他,让自己的子弟和乔执中交往。选取为进士,调任须城主簿。当时大举兴起黄河劳役,管劳役的人不能胜任,一天晚上,劳工混乱溃散,就造成大案。乔执中前去代替管劳役的人,终于安定下来。富人贿赂官吏,打算在居住区建桥来骗取利益,乔执中上奏疏陈述这事的害处,使者上奏官吏的意见同意建桥,乔执中说:“我的官职可以去掉,桥不能建。”最终没有建桥。 王安石掌管政事,引荐乔执中编辑修改《熙宁条例》。章惇讨伐五溪,发文命令乔执中攻取大田、离子二峒。通往峒的路非常危险,时间临近,乔执中只是派一个校官跑去晓谕他们的首领,就一个个来归顺。记录乔执中的功劳应当升官,把恩惠转给父母。 就地任转运判官,征召担任司农丞、提点开封县镇。各县的牧地,百姓长期耕作,有人提议要收回,要铲平坟墓,砍掉桑木、拓木,众多人家聚在一起哭泣。乔执中向朝廷请求,神宗下诏(把牧地)重新给百姓。改任提点京西北路刑狱。当时黄河在广武决口,用埽筑成的堤坝非常危险,大家聚在一起不敢上去。乔执中不顾这些,站在堤坝上,大家跟随他像蚂蚁一样附在上面,不到一天用埽筑成的堤坝建成。 元祐初年,担任吏部郎中,请求候选官员由县令、录事参军退休的,升为朝官,得以加封他们的父母。兼任徐王府侍讲、翊善,升为起居舍人、起居郎,代理给事中。有官员把审判案件,判重了的和判轻了的,判同等罪,乔执中驳斥他们说:“先王从重处罚把人重判的,从轻处罚把人轻判的,这是慎重使用刑法的极至。现在一旦同等判罪,恐怕从此法官不再愿意让罪人活下去,这不是爱护生命使百姓融洽的本意。”升为中书舍人。邢恕碰上赦免,经审查后复职,乔执中说:“邢恕和蔡确实交接很深,摇旗呐喊,现在恢复他的官职,担心会使朝廷内外疑心。”升为刑部侍郎。 绍圣初年,乔执中凭宝文阁特制的身份出任郓州知州。乔执中宽厚有仁慈之心,多次掌管刑法案件,洗清罪名使人活下来的数以百计。第二年,谈笑着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评论说:宋朝的人才,从祖宗培养,到了中期,很兴旺。乔执中始终不改变他的操守,真是难得啊。章衡想恢复山后八州,给国家打开了灾祸。但是瑕不掩瑜,其他的好的地方也有可以称赞的。 14.A、C(答出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A“闻道”表明诗人不愿明说的态度,而不是强调事情并无依据。C“衣冠”应是借代) 15.①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长安似弈棋”,吐蕃、回纥不断入侵,诗人忧思国运今非昔比。②飘零夔州,暮年潦倒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③虽有报国之志,无奈宦官当道,无力报国,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每点2分) 16.(1)三餐而反 宿春粮 三月聚粮 (2)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17.D(①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使用正确。②“判若云泥”形容差别大。使用正确。③ 解析:①“文过饰非”掩饰过失、错误。使用正确。④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望文生义。⑤“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使用错误。⑥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使用错,应用“曲突徙薪”) 18.C(A成分残缺。在“被以粗放的方式”前加“这些塑料垃圾”。B搭配不当。“优化”与“责任”不搭配。D语序不当。把“由于”移到句首) 19.A(A忝列: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B赏光: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邀请。C惠顾:敬辞,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D斧正:敬辞,用于请人改自己的文章) 20.①需要不停地调节焦距 ②晶状体密度小,弹性良好 ③因此就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21②发现了语言的美,不一定会产生极大的学习积极性。 ③用“国骂”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不一定是语言贫乏惹的祸。 22.作文(略) 着重训练学生的思辨性,既要看到各自的长处,又要认识各自的不足。讲解时一定要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