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广东省肇庆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统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11-01 22:23

广东省肇庆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统测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当下我们追求的目标。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该拥有诸多形态,但朴素是其中标志性的美。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 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以清廉为贵。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而是否定之否定的升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实质不同。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因而可以说,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素美的灵魂。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这种生活方式就与朴素无缘;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这种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植物生存权利的尊重,二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 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 。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选自2016年1月18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朴素观由老子首创,得到儒、墨等学派的认同和采用,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对中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老子的朴素观,以自然为本位,具体包括本色观、恬淡观、清新观三个方面。
C.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是对农业文明时代朴素观的继承和发展,生态是其灵魂。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保护自然环境,正视当前人类社会出现的垃圾问题,反对产生过多垃圾,倡导对垃圾进行回收利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工业社会人们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而导致环境严重破坏的事实为立论依据,论证了建构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必要性。
B.文章开头就提出了论点,接着论述了朴素观的源起,然后从三个不同时期展开分析论证,末段与开头呼应,结构严谨。
C.文章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以突出生态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的历史性与巨大的传承价值。
D.文章分析论证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生态文明时代审美观的特点,但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观是论述的重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所以朴素美是最值得推崇的审美形态。
B.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观与农业社会的朴素观有着实质的不同,可见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不是节约型和保护环境型的。
C.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指引下,人类要注意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与生态相互容让,避免矛盾,协调发展。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在当代备受推崇,是因为工业文明时代奢华的生活方式造
成了环境的严重破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只会思考的猴子
徐慧芬
     夜里,猴子横竖睡不着,它越想越生气:他怎么可以这么不讲理呢!
     这个他是它的主人。十多年前,它还是少年的时候,在族群里受了欺负,独自出走,碰到了孤身的背包客。它和他相互望着,而后背包客摸了摸它的脑袋说,你好像跟我一样孤独?跟我走好不好?
    它似乎听懂了他的话,顺从地来到了他家里,他成了它的主人。主人指着屋里一条狗对它说,它比你先到,但我会对你们一视同仁的。
主人开始训练猴子学习人类文明。一段时间后,在主人手把手的教授下,猴子也能像模像样地弹奏几支钢琴曲了。
一次主人喝酒后,竟和它像朋友般坐而论道。主人侃侃而谈:知道吗?你们猴子与人的差别在哪儿?差别就在于你们所做的事,只是在模仿,是盲从,而不是创造,创造是需要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你们的大脑没有这个元素,所以你们拎不清,只能是和人长得有点像的猴子了。
    那么,我们族里有个孙悟空不是很厉害么?它不是很有思想吗?它能做的事情不是你们人也不一定能做吗?它怯怯地问。
    哦,那仅是个例,个例不能代替普遍,你看现在哪还有孙悟空呢?主人解释。
但是今天我没有盲从,没有拎不清,你却这样对我!
它实在想不通。
    今天主人下班回来,坐在钢琴前无精打采地弹了支曲子,它照例在旁仔细聆听。一曲刚完,狗就跳了过去,舔舔主人的手,这是它为主人喝彩的语言。而它却按兵不动,主人问它,你今天为啥不鼓掌。它说,你今天弹得心不在焉,有个地方还弹错了,你不觉得吗?
    主人一听脸红了起来说,我今天心情不好,你就不能照样鼓鼓掌,让我开心一下吗?
    可是你弹错了,我怎么可以为你鼓掌喝彩呢?
    你真是个死脑筋,你就不会顺从我哄我一下吗?
    你不是说猴子要学会独立思考才能进化为人吗?
主人咆哮起来:你以为当人就那么简单吗?人的复杂程度你远远估计不到!你拎不清就永远当不了人!
主人从包里拿出一只烧鸡,撕下半只扔给狗,另一半就着一瓶酒胡乱塞进了自己的嘴里,而后气呼呼地命令猴子:今晚就让你空肚子反省自己错在哪里!
    猴子实在不知道,主人白天也被他老板批了一顿,骂他拎不清,老板批评主人的口气和主人批评它的口气差不多。
    黑暗中反复回想刚才的情景,猴子开始泪汪汪,开始想念山里的父母和伙伴们,自己这一走亲人们还不知怎样呢……
或许回去还能找到孙悟空帮忙,猴子决定回归故土。
主意打定,脚下生风,不一会儿猴子就到了花 果山。
昔日的花草果木都不见了,正用机器鼓捣挖山的一群男人,见到这只奔来的猴子,放下手上活,开始议论起来:咦,这兔子都不见的地儿哪来的猴子呀!唉,说是地下有矿,忙到现在也没挖出啥宝来,快过年了,也不见老板发工钱,干脆逮住这只猴子煮了,咱哥们补一补……
风把这些话送到猴子耳朵里,猴子叫了一声妈呀,拔腿溜到旁边的石洞里躲起来。
忽又听到一人说,不是快猴年了吗?咱哥们遇上了真猴子,说不定是好兆头呢!
听了这番话,猴子想起当年它与主人相逢时,主人也对它说过,猴年遇上了你,也算咱俩有缘啦!
    怕极了饿极了的猴子开始怀念起主人那儿安全而又温饱的好日子,还有主人教它弹琴念诗的好时光。
相比要吃我肉的家伙来,主人偶尔的不讲道理骂我几句又算什么呢?再说眼前的故乡已成荒山野岭,我待在这里,只有饿死的份,还是回去吧!
可是回去怎么向主人交代呢?让我动动脑筋思考思考,对了,就说猴年到了,我回山里想摘几个鲜桃献给你。可寒冬腊月,哪棵树上有鲜果呢!这样的鬼话主人能信吗?管他呢,说点能哄他开心的谎话总不错。说不定主人听我这么一说,还会表扬我脑子拎得清,又向人靠近了一步。
想到这里,猴子再次脚下生风,奔向主人家,敲响了门。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技法,将人、猴、狗三者进行横向、纵向的多重对比,不仅塑造了特征鲜明、丰富饱满的形象群体,也突出了发人深思的主题。
   B.猴子之所以负气离家出走,是因为主人不讲理——背弃了将它与狗一视同仁的承诺,让它受了冷待,没有获得应得的那一份晚餐。
   C.小说的标题为“一只会思考的猴子”,既是指独立思考、独一无二的孙悟空,也是指被矛盾困惑,最终被世俗同化的猴子,可谓一语双关,发人深思。
   D.小说讲述了人跟猴的进与退的故事,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起来,在亦真亦幻中彰显出作者的艺术匠心。
5. 请简要分析小说中“拎不清”的作 用。(6分)
6. 这篇小说充分体现了虚构的特点,但又让人觉得它是真实的。结合本文,请你谈谈小说中“虚构”与“真实”的关系。(6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文化是软实力,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着不可忽视和不容低估的巨大作用。69年来,在一穷二白、满目疮痍的烂摊子上,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尤其是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生活彻底告别了“票证时代”,走过了“温饱阶段”,迎来了“全面小康”。在欢度国庆之时,在民族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光明前景之际,13亿多人民群众更应坚定文化自信,续写筑梦新篇。
  庆国庆,让家国文化尽情流淌。无国无以为家,无家不能成国。国庆节是集人民性、政治性和幸福感于一体的节日,承载着反映国家、民族凝聚力的功能。在这个秋高阳暖的美好季节,各族各界群众就纷纷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了庆祝活动中,歌颂赞美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抒发对新时代幸福生活的真挚感受,表达对祖国的美好祝福。69年沧桑巨变,69年春华秋实,家国文化在神州大地尽情流淌。
   庆国庆,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传统文化呈异彩,国庆佳节味道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国庆期间,有景区开展歙砚雕刻、诵读《朱子家训》、体验国学经典文化“蒙童开笔礼”等文化体验活动,深受游客欢迎,每天参加这种文化体验活动的游客达到千余人次。诸如民俗风情展览、音乐“快闪”等等,都让人民群众重新感受到了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传统文化。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69年开拓进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了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今行走在筑梦中国伟大征程中,13亿多中华儿女更应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在续写中华民族辉煌成就的同时,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更好的中国方案。
(摘编自秦平《让国庆假期多点文化味儿》),陕西传媒网2018年10月04日)
材料二:
消费升级趋势下,人们也更加重视精神层面的需求满足,旅游、文化、教育等服务消费占比不断提升。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中心主任黄志龙认为,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比实物消费增速要快,目前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约为50%,成为消费新热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当前我国服务消费需求旺盛,8月份全国餐饮收入3516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高于商品零售0.8个百分点。6—8月暑期档电影总票房174亿元,再创新 高,预计全年电影票房将突破600亿元。国庆期间旅游供需两旺,亲子游、休闲游、自助游、自驾游成为热点。
(摘编自《消费亮点 点亮假期》,《人民日报》2018年10月06日)
材料三:
国庆长假期间,各地大打“文化牌”,群众在游玩中提高文化素养,感知文化传承。
“宾客盈门,礼乐齐鸣”、“进香献酒,尊师敬祖”……这两天来到河南许昌神垕古镇能看到按照北宋仪式举行的 钧瓷开窑仪式,让游客切身感受千年文化古镇的独特魅力。国庆假期,神垕古镇每天都将有两家以上的钧瓷窑厂举行开窑仪式,千年的窑火,让古镇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齐文化发源地山东淄博临淄,定制文化游成为了游客新宠。除了根据游客需求安排景点外,旅行社还与齐文化研究学者合作,游览过程为游客提供专业的历史文化讲解,实现了文化传播和旅游的融合。
节日里,各地博物馆游客络绎不绝。陕西自然博物馆,“科普游自博,国庆七天乐”主题系列活动,吸引了不少人。
  在福建莆田市博物馆,小朋友们可以自己动手体验抄纸、寻找铅字块、固版、刷墨等古法造纸和活字印刷流程。
(摘编自《国庆长假各地打“文化牌” 传承文化提升游客素养》,央广网2018年10月4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对经济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民族复兴的大好形势下,应继续发挥其软实力的作用。
B.各族各界群众以饱满的热情庆祝建国69周年,表达对祖国的祝福,尽情诠释家国文化。
C.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约占居民消费比重的一半,成为消费新增长点。
D.各地发挥地方特色,打出“文化牌”,这一举措有利于群众提高文化素养,感受文化传承的魅力。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
B.文化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国家、民族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中华民族复兴同样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
C.消费升级带来的结果之一是居民更注重精神需求,旅游、文化、教育等服务 消费占比不断升高。
D.在千年文化古镇举行的钧瓷开窑仪式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古镇拥有了新活力。
9. 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文化自信意义的理解。(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