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服饰和人类文化____,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发展可以体现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关于服饰的起源,____,观点众多,如保护说、装饰说、巫术说、遮羞说等。不论服饰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的缘故,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这种本能延伸的结果就是服饰。人穿衣的第一动机是____的,肯定是诸多因素的合力,这说明人类在选择“衣”时,已经赋予了其诸多的精神内涵。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人类早期,衣服作为一种奢侈品,自然多多益善,这使得衣服越穿越多,而衣服的花色品种也越来越多。事物的发展往往____。经历了几千年的穿衣史后,人类开始厌倦繁复的穿衣,追求简约。同时一批前卫的设计师打破内外衣界线,形成内衣外穿潮流,原来穿上的如今脱下,原来长的现在剪短。繁复穿衣,对人体进行美化包装,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对人体的束缚;简约,把人们从自己罗织的樊笼中解放出来。人们脱去了繁复的衣服,但仍保持着对华美的审美喜好。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的缘故,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B.不论服饰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C.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D.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17.D(A项,“主要原因……缘故”句式杂糅;B项,“不论……许多”搭配不当;C项,“原因还是因为……”句式杂糅。) 18.下列补写到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发展状况从服饰这面镜子上得到折射 B.服饰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发展状况 C.服饰就像镜子一样,映照出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发展状况 D.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发展状况从服饰这面镜子上得到映照 18.B整段文字的话题都是“服饰”,A项、D项话题不统一;C项,“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语序和前文不能照应,前文是“可以体现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出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即应该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休戚相关 众说纷纭 扑朔迷离 否极泰来 B.息息相关 见仁见智 扑朔迷离 否极泰来 C.息息相关 众说纷纭 错综复杂 物极必反 D.休戚相关 见仁见智 错综复杂 物极必反 19.C息息相关:形容关系密切。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根据句意并无祸福相关联的意思,所以应选“息息相关”。众说纷纭:指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见仁见智:指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使用“见仁见智”,句中应该加“人们”,即“人们见仁见智”,这样才语意连贯。“错综复杂”和“扑朔迷离”都能形容情况复杂,不易弄清楚,但“错综复杂”偏重指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并含有头绪多的意思;“扑朔迷离”偏重指主观上难以辨认,看不清底细。句中指穿衣动机本身的复杂,属客观情况,故选“错综复杂”。否极泰来:指坏的到了尽头,好的就来了。物极必反:指事物发展到极端,会向相反方向转化。根据句意,没有体现“泰来”之意,而是强调事物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所以应选“物极必反”。 20.清明节快到了,家在外地的鲁班扬必须随父母回老家祭祖。下面是鲁班扬写给老师的请假条,请指出其中5处不恰当的地方并修改。(5分) 尊敬的王老师: 清明节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为继承传统,祭祀先人,令尊决定带家人回乡下老家扫墓。特向您请假,恳请老师批准。 敬礼! 请假人:鲁班扬 2018年4月2日 20、①“尊敬的王老师”顶格②“乃至全世界”删除③“令尊”改为“家父”或者“我的父亲”④请假得有具体的天数。⑤删除“敬礼” 21、2018年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下面是1976年周总理逝世后国人抒写的两副挽联中的短语,请把这些短语重新组合成两副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挽联,其中一副对联的上联已经给出。(不得遗漏短语)(6分) 难报恩来 生为国家 耿耿忠心昭日月 何堪魂去 千秋青史 功同五岳 寸草春晖 德同湖海 洋洋正气结丰碑 死为人民 (1)上联:千秋青史 何堪魂去 下联:____ (2)上联:____下联:____ 21、(1)寸草春晖难报恩来 (2)上联:生为国家死为人民,耿耿忠心昭日月 下联:功同五岳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每个空各1分)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说什么大 南帆 陆地真正大。我们全世界一看也看不到边。我们还有什么大呀?是大海洋。海洋比陆地还要大。地球多大?大海放在地球里面,大家看一看海多大。再说比地球还大的东西是什么?那太阳比地球还要大得多。我们的东西一个比一个大。要我说,如果地球大,太阳比它还要大!又来一个比一个大了,天比太阳还要大。什么东西都是还有东西比它大。(七岁时作) 30多年过去之后,作者把此文同他有关大自然的另一篇文章作了比较: 山,我不稀罕。即使在寝室里,我也能透过窗口望见山。远方一带蓝蓝的山脉蜿蜒不绝,蠕动起伏。我所居的城市,栖息于一块不大的盆地中。山时时从四周探头垂顾这个城市,听着这个城市所有的动静。我不能想象,山从这个城市四边撤走。丧失了山的庇护,这个城市仿佛会沿着倾斜的地表滑落到海洋里边去,没有山作为太阳月亮的隐身之处,白昼与黑夜的交替又将如何完成呢? 读罢以上一则材料,请就材料蕴含的哲思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思考,写出你的感悟。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温馨提示: 1、一则材料包含两段,找到其中的共同点,在共同点的基础上可以有所侧重。如果只提出其中的一个段落,建议不得超过平均分。 2、如学生对比后,进行两段文章的文风的探讨并联系社会现实,建议酌情做偏题或跑题处理。 3、建议翻阅几本试卷之后,进行重点立意的确定。言之成理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