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一中高一年级2018年10月份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1.C A.碣(jié) B. 埋(mán) D. 劲(jìng) 2.B A.沧海桑田 C.轻歌曼舞D. 榆阴 3.B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 4.A “郑文公”错,应是宋襄公。 5.B 所以:……的原因 6.D 均为名作状( A意动 使动 B 名作动, 名作状 C名作动 使动 ) 7.D 请:请允许我 8.B 鲰生:浅陋无知的人 9.D(A置,是“丢下” B遗,送给 C 和谁相比,哪个更 ) 10. B 例句是被动句,A定后,B被动 C宾前 D状后 11.答案B。例句是判断句,A被动 B判断 C省略 D宾前 12.:C(A反通“返”,振通“震”;B知通“知”,倍通“背”,C已通“矣”;D卒通“猝”,距通“拒”) 13. A(“惊愕”古今相同) 14.B(宾语前置的标志) 15.C(距离) 16.B(何不,为什么不) 翻译:赵国有个人(他家)老鼠成灾,(他)到中山国求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猫)。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一个多月,老鼠没了鸡全没了。他的儿子觉得猫是祸患,告诉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去掉猫?”他的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懂的。我所担心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它)就偷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洞穿我的墙壁,破坏我的器具,我将会挨饿受冻。不担心没有鸡啊!没有鸡的话,不吃鸡就完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如此怎么能驱除猫啊! 17.B(目不窥园,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18.D (始作俑者:坏风气的创始者。“积习”多指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 19.D(人浮于事:工作人员的数目超过工作的需要,事少人多。津津乐道:饶有兴味地谈论。与“谈论”重复,且其后常不加宾语,常作“对……津津乐道”。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乏味也不过火。不易之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曲突徙薪:把烟囱改造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清除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防患于未然。巧夺天工:形容技艺极其精巧,多指工艺品。(不能指天然形成的事物)) 20. D (A强加因果B不合逻辑,腐败的问题是……深恶痛绝的C搭配不当,实验区后边加上“之一”) 21.【解析】D (A.搭配不当,“燃起了”与“热议和追捧”不搭配;B.语序不当,“用人文精神增添城市魅力”与“凭借建筑风格提升城市品位”互换;C.成分赘余,应删去“的校园环境”。) 22.【解析】B项,语序不当,改为“虽然美国当局”,;C项,表意不明,“肯定”的指向不明;D项,搭配不当,应为“减轻……压力”。 23.C(足下是敬词,不能称自己) 24.D(不吝赐教是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 25B解析 “枉”应解释为“屈尊”。 26 D。 27C解析 “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与事实不符,无中生有。 28(1)(严仲子)与韩相侠累结下怨仇。严仲子怕侠累杀他,逃离韩国,到处访求能向侠累报仇的人。(采分点:郤:仇怨;诛:被(侠累)杀;亡;逃跑;“人可以报侠累者”定语后置) (2)于是谢绝了车骑随从,聂政辞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启程前往。(谢:谢绝;人徒:随从;遂,乃:于是;辞:辞别(严仲子) 29.B(“写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与诗意不符) 30.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2)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 (3)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参考译文】 聂政,轵邑深井里人。因为杀了人,为了躲避仇敌,于是和母亲、姊姊一起到了齐国,以屠宰为业。 隔了很久,濮阳严仲子在韩哀侯朝中供职,与韩相侠累结下怨仇。严仲子怕侠累杀他,逃离韩国,到处访求能向侠累报仇的人。来到齐国,齐国有人谈到聂政,说他是个有勇气有胆量的人,因为避仇而隐身在屠户中间。严仲子登门拜访,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 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了。埋葬已毕,在除去丧服之后,聂政说道:“唉!我聂政不过是个市井小民,鼓刀屠宰;而严仲子是诸侯的卿相,却不远千里,屈尊来和我结交。我待他极为淡薄,没有什么大功可以和他所待我的相称,而严仲子又奉上百金为我母亲祝寿,我纵然没有接受,但他这样做,只是说明他对我是知遇很深的。一位贤者,因感愤于一点小的仇恨,而亲近信赖一个穷困鄙陋的小民,我聂政哪能对此独独不吭一声、毫无反应就算了呢!再说前些时候他来邀请我,我只是因为老母尚在。(没有答应他。)现在老母享尽天年,我将要为知己的人效力了。”于是西行来到濮阳,见严仲子,说道:“前些时候我所以没有答应您仲子,只是因为我母亲尚在;现在不幸母亲已经享尽天年去世了。仲子想要报仇的对象是谁?请让我来办理此事吧!”严仲子便详细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小叔父,他们宗族的人很多,居处警卫十分严密,我想派人刺杀他,但始终没有人能办成。现在幸蒙足下不弃,请允许我加派一些可以做您帮手的车骑壮士一同去。”聂政说:“韩国和卫国,中间相距不很远,如今要去刺杀人家的国相,这位国相又是国君的亲属,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不能多派人去,人员一多,不可能不发生失误,发生了失误,机密就会泄露,机密一泄露,则韩国全国便会和仲子结仇,这岂不危险吗!”于是谢绝了车骑随从,聂政辞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启程前往。 聂政自带利剑到了韩国,韩相侠累正坐在府上,手持兵器侍卫他的人很多。聂政径直闯了进去,上阶刺杀了侠累,两旁的人顿时大乱。聂政大声呼喝,击杀数十人,然后自己削烂面皮,挖出眼珠,破肚出肠,随即死去。 作文: 1.可赞同老师的严格;2.可批评学生作弊行为;3.可反思曾经的教育环境,展示将来的教育前景。 【锐点时评】 22人抄袭被判0分,国科大苏老师坚守了教育底线 (来源:新京报) 在很多大学生印象中,选修课大多是走走过场而已,鲜有较真的老师。而且,据苏老师说,这门选修课成绩由两部分构成,考勤占60分,期末文章占40分。如今,因文章抄袭,综合成绩被判0分,确实让人感到有些不近人情。 即便如此,这些学生恐怕也无话可说,因为苏老师认定抄袭十分严谨,这22例抄袭,经过检索、寻找原作者、仔细比对,都有确凿证据。这些作业中,有的是整篇抄,甚至抄名家作品;有的就是改个主人公的名字,总之“没有字是自己写的”。 民国大师顾颉刚先生喜欢开卷考试,试题宽泛,给学生极大的独立思考空间,但评分时规定:“抄我观点者,替人家背书者,低分;自有观点者,或驳我观点能自圆其说者,高分。”倘若见到“没有字是自己写的”文章,老先生又当做如何想? “凡抄袭者皆黜落”这本该是底线要求,但如今竟然成了新闻,这说明在现实中这种敢于“较真”的老师太少了。不要说选修课,即便是必修课,不少老师迫于种种压力和顾虑,常常“与人为善”,有意无意地“放水”,肇致了高等教育的“严进宽出”现象。 大学“放水”,当然不能全怪老师“心太软”。严格要求万一影响到学生的毕业就业,不仅自己于心不忍,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前途,更是罪莫大焉。在这样的心态下,自然会形成普遍宽松的氛围:很多老师无论是否情愿,都只得戴上“好好先生”的帽子,像苏老师这般敢于“金刚怒目”的,确实少之又少。 基于对大学“放水”之弊病的深刻认识,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表示,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应该扭转,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日前,教育部也印发通知,要求加强本科教育,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淘汰“水课”;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而清华也于近日推出了学生课程作业“查重”。 可以预见,本科教育更加严格是大势所趋,而制度也将为金刚怒目的“苏老师们”撑腰。而如果“宽进严出”成了常态,老师们也可无需顾忌太多的人情因素,而经历过“阵痛”之后,相信大学生们也会很快适应。 在历史上,严格的淘汰机制曾发挥过积极作用。1928-1937年,清华大学每年的学生淘汰率为27.1%,理学院最高淘汰率达到69.8%,工学院则为67.5%。这样高的淘汰率不仅没有引起混乱,反而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学子。清华大学物理系1929-1938年间的学生,就出了2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两位美国科学院院士。时代不同了,当然不能简单照搬,但借鉴其精神和做法理应可行。 也只有扯下更多“水课”的遮羞布,改变“严进宽出”的局面,高等教育质量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