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河北衡水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三调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10-11 21:30
四、诗歌阅读:(每题9分,共45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9--10小题。
菩萨蛮
[ 唐 ]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起首两句就点明主题:赞美江南,同时也隐含着一种忧郁的伤感。
B.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无奈老于江南,实非心甘情愿,只是由于战乱、飘泊,有家难归而已。C.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中间四句是“江南好”的具体描绘。前两句活画出江南水乡的人物之美,后两句风貌的风物之美和生活之美。
D. 词人(家乡在陕西)以避战乱漂泊江南,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划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9.答案C:“人物之美”是后两句,“风物之美和生活之美”是前两句。
10.按常情,作客异乡的游子总以不得还故乡而愁绪满怀,但这首词却偏偏反过来说:“还乡须断肠”,这是为什么?这和诗人所要表达的主旨有什么关系?(6分)
答(1)一般游子的忧愁是不能回故乡,而这首词中的游子,却是能回故乡,但由于故乡战乱不忍回,这种愁苦就比一般游子更为深广。
(2)这首词的主旨,是在描写江南好的背景下,述说词人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感情。“还乡须断肠”这一句突出了这个主旨。
附:赏析
风流才子韦庄,年轻时孑然一身四处飘泊,在江南生活了十多年。晚年回到北方后他仍然留恋江南的水乡的美景,更眷恋江南那如云的江南美女,常常想起那令他难忘的江南水乡的飘零生活。五首《菩萨蛮》是一组意义互相关联、前后相呼应的组词。它(可能)是韦庄晚年(66岁)仕西蜀时回忆昔日旧游之作。这是其中的第二首。本词采用白描手法,抒写游子春日所见所思,写他当时对江南水乡美好的留恋,但心中更惦念着正处于战火之中的家乡;欲回不得,所以江南人劝他: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全词分三层、分片处而意不断。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起首两句就点明主题:赞美江南,同时也隐含着一种忧郁的伤感。白居易《忆江南》词首句就为“江南好”。“人人”是说这是众口一辞的。东南形胜,钱塘自古繁华;江南更是一个风月繁华之乡,是游山玩水,寻欢作乐的好地方。“只合”二字,感情繁复,无限凄怆: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无奈老于江南,实非心甘情愿,只是由于战乱、飘泊,有家难归而已。“游人”,虽是泛指,实在也为作者自己当时处于客游江南的身份而发(这里的“人人”和“游人”都是包含“自己”的);同时还为词的末了说到“还乡”生根。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中间四句是“江南好”的具体描绘。前两句活画出江南水乡风貌的风物之美和生活之美,后两句写出人物之美:江南春水的碧绿,盛美过天色的碧蓝,卧在画船中听那潇潇雨声更是何等的闲适自在;莲娃嘻嘻,吴娃双舞,越女当垆,容貌如花似月,肌肤细润洁白,如霜似雪。
抓住了江南水乡的特点,写得极富诗意。上句不但形容了春水的颜色,言外尚有水面开阔、明净,倒映着整个蓝天白云的美丽意境在。春季多雨的江南,人们可以安稳地躺在画船中,听着雨声入眠,写得悠闲之至。后两句更进一步的写了江南的人物之美。以其如霜雪凝成的“皓腕”状女人之美,想其“醉芙蓉”、“似月”美人的美艳容貌自不难想见,杜甫在《壮游》”诗中就有 “越女天下白”的诗句。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末两句写出欲还乡而不得的纠结,以回应“游人只合江南老”而作结:人们都劝说年未老莫还乡,否则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词人(家乡在陕西)以避战乱漂泊江南,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划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虽未露伤心之意,而强作欢快之语,无限的乡愁、深沉的感叹隐寓其中;泪溢中肠,隐曲难言。这两句也把“江南好”这个主题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词前六句极言概说、细数“江南好”,而人们叮咛嘱咐“未老莫还乡”,这平易的五个字却有“还乡”、“莫”、“未老”三层意义的转折。颠沛多年,极想还乡,却说“莫还乡”,用的不是“不”字,而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陆放翁的《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这一连三个“莫”字所道出的一片无可奈何之情是极为深婉而且沉痛的,韦庄词此处的“莫”字,也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词语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王粲《登楼赋》就说:“情眷眷而怀归。”人到年老会特别思念故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11--12小题。
秋风(其二)
杜  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11.C【解析】C.“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
12.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2.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
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
③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13--14小题。
访中洲
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
相逢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丝雨香花,令人心醉,所以访者急忙同前来开门的主人冒雨走向水池去看那水边出岫的茫茫白云,完全忘了来找友人进行学术探讨的初衷。
B.“紫绡裙”乃紫色的薄绸子所做的裙子,作者以此夸张地写出了紫色荷花花瓣薄如绡之状。
C.“相逢未暇论奇字”一句起到了很好的转承作用,“先向水边看”照应前句的“未暇论奇字”,生动的描写突出了来访者观看白云的急切心情。
D.本诗题为访洲,实为访人;虽是访人,却重在写景,洲中景色乃生活之志趣。诗人借茂竹篱门、荷香紫绡、清水白云的清雅环境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3. A(不是“完全忘了”而是“无暇顾及”,是否与友人一起看云,也不确定;。)
14.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本诗中“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6分)
14. (1)“访者”是一个自然率性、格调高雅、充满意趣的清雅(隐逸)之士。(1分)
① 自然率性:从出访时间看,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别样的率性;
② 格调高雅:从出访目的看,本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论奇字”已算“无事忙”,非经世致用之务而完全出于志趣,可见其格调高雅;
③ 充满意趣:从出访情形看,“访者”到来没来得及交流就先急忙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出岫的茫茫白云,可见其是充满意趣之人。(分析每点1分,共3分)
(2)侧面烘托:诗人通过“访者”来访的目的以及对“被访者”居住环境的描写,如他傍水而居,门前种有修竹,旁有荷花池,清香四溢,从侧面烘托出了被访者高雅隐逸的形象。(2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15--16小题。
闲居春尽
白居易
闲泊池舟静掩扉,老身慵出客来稀。
愁因暮雨留教住,春被残莺唤遣归。
揭瓮偷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
冬裘夏葛相催促,垂老光阴速似飞。
【注】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时所作。生衣:绢制的夏衣。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中“闲”字,不仅表现了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而且呼应了诗歌的标题。
B.“老身慵出客来稀”写诗人年事已高,没有客人来访,描写出诗人老年清静闲适的情景。
C.颔联“暮雨”一词营造出凄凉的情境,“留教住”流露出诗人落寞、惆怅的情绪。
D.“唤遣归”写出了春天伴随着黄莺的呼唤而到来,表明作者的心情开始逐渐好转。
15.D。D项“写出了春天伴随着黄莺的呼唤而到来,表明作者的心情开始逐渐好转”错误,“唤遣归”是春天离去之意,流露的是惜春之情)
16.“揭瓮偷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两句颇有生活情趣,请作简要赏析。(6分)
16.(1)“揭瓮偷尝新熟酒”写诗人在家中瞒着家人,偷偷品尝新出的米酒,一个“偷”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偷饮酒的憨态可掬的情状;(3分)
(2)“开箱试着旧生衣”,打开箱子,试穿去年的夏衣,一个“试”字,写出诗人那种闲寂中带点无聊的情态。作者通过这一生活情节的刻画表达出了隐居生活的闲适。(3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