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辽宁葫芦岛协作校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10-10 18:39
辽宁葫芦岛协作校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2019届大庆铁人中学高三模拟)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表演传统曲艺,演唱流行金曲,展示手工技艺……如今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也许你就能邂逅这些热闹的街头艺术表演。快意拔弦,随性而歌,律动翩舞,生动、热烈、洒脱的街头艺术,为蓉城街头增添了别样色彩。
除了剧院、荧屏,城市露天公共场所也是孕育文化、成就梦想的地方。我们所熟悉的西单女孩、旭日阳刚等,都是从街头走向了更大的舞台、更广阔的天地。但要处理好街头表演和城市秩序的关系,有不少现实矛盾需要妥善处理。此次成都向社会招募街头艺人,推行持证上岗、定点表演,为街头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安适的土壤,也为心怀梦想者创造了一个人生出彩的舞台。
街头艺术的规范有序发展,是一个城市文化特质的生动表达。放眼世界,有不少城市都是因为生机勃勃的街头艺术而为人所向往。伦敦著名的考文特花园,被誉为街头艺术表演的天堂,也因此成为伦敦独特的文化名片;巴塞罗那的兰布拉大道,缤纷多彩的街头表演更是让游客惊叹连连。充满艺术性的街头表演,可以让城市文化更加丰富多元,帮助城市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将蜀中风流蕴于音符,将多元艺术展现于街头,相信这也会助力成都文创产业的发展,形成城市新的文化景观、文化资源。
其实,不只是成都,上海、深圳等城市也都在陆续采取措施,推进街头艺人的规范化、专业化管理。为什么几大城市纷纷有此行动?一方面,街头表演的确是城市管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虽然街头表演对于城市形成轻松、有活力的文化氛围大有裨益,但一些不分时段、不分场合的表演,也影响着城市的正常秩序,对表演的时间、地点、内容等进行相应的规范,才能让其更好发展。另一方面,如今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如何增加优质的文化供给,也在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治理智慧。
给街头表演一席之地容易,但要保证街头表演的长期有序规范,却并不是件轻松的事。街头艺人的表演内容理当健康向上、传播正能量。除此之外,街头表演的管理还涉及多方面问题。从表演本身来看,就包括街头艺人内涵的界定、艺人形象的管理、节目内容的审核等,而从外部来看,市容、交通、环保、安全保障等,哪一个环节都不可忽视。只有在实践中对相关管理细节不断优化,各方协调形成合力,才能让街头表演有序发展、精彩绽放。
城市管理,是门科学。文化发展,有其规律。“城,所以盛民也”,文化是城市的阳光雨露。文化充盈,才能让城市生长出更多的可能性。从禁止街头艺人卖艺,到如今越来越多城市给予街头艺人合法化身份,对待街头艺人态度的转变,体现了城市管理理念的更新,体现着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包容开放的城市正在给予文化多样发展更加广阔的空间,而多样的文化也在充盈着城市的气质内涵。城市不仅能长出高楼大厦,还能处处为人们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
 (摘编自张凡《健康丰富的文化为城市添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传统曲艺、流行金曲等多彩的街头艺术表演让蓉城大街小巷都变得热闹起来。
B. 生机勃勃、缤纷多彩的街头表演让伦敦、巴塞罗那成为世界名城,为游客所向往。
C. 增加优质的文化供给,以满足人们对文化多元的需求,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D. 街头艺人的形象、表演内容的积极健康向上,是街头表演的最重要的管理内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围绕街头艺术为城市添彩这一话题,文章重点论述了街头艺人表演的有序管理和发展。
B. 文章以西单女孩、旭日阳刚为例,说明城市露天公共场所能为街头艺人成就梦想创造舞台。
C. 通过对比中西街头艺术表演情形,文章具体阐释了街头表演对营造城市文化氛围的作用。
D. 文章从街头艺术切入,论及街头艺术管理的必要性,指出健康丰富的文化为城市添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街头多元艺术能够形成成都城市文化特质,有助于成都文创产业发展,新文化景观形成。
B. 如果相关部门在市容、交通、安全等方面提供保障,街头表演就能长期有序规范发展。
C. 处理好街头表演和城市管理的关系,让管理规范化、专业化,体现着城市管理能力的提升。
D. 一个文化充盈的城市,能为人们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这也体现出了城市的包容和开放。
(二)(2018届上饶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在一条消失的河流的源头
阎豫昌
我站在一条消失了的河流的源头上。
河流虽然消失了,源头仍有清泉从地心喷出。
这不是一条无名小河的源头,而是古代著名的济渎。济渎东西两源汇合的清波曾经能够独流入海。《尔雅·释水》记载:“江淮河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
如今,济渎源头的泉水,仍似珠玉般从地心涌出。今人不见古人面,但古人留下的笔迹和行踪,却是可以寻觅的。一串泉水如一串闪光的故事,诉说着古老的史实和神话。这儿曾使司马迁留连忘返,他在《史记·封禅书》写道:“四渎者,江淮河济也。”
我站在司马迁曾漫游过的济渎源头。这源头在至今犹存的豫北济源县的济渎庙里。庙里有几棵古老的汉柏,枝头的新叶仍然青翠芬芳,在它们两千多岁的年轮里,也许还收藏着司马迁的足音。
“四渎”和“五岳”一样,受到古代帝王隆重的封禅。济渎庙现存庞大的古建筑群,仍占地一百多亩,保留着清源洞府门、济渎神寝宫等七十多间宋元明清建筑。人们由此可以遥想它自隋代开皇二年兴建庙宇以来的繁荣。
醉心于畅游名山大川的唐代文人,曾于月夜泛舟济渎。如今,唐时的河道消失了,那歌吟却依然在《全唐诗》中回响:
济水出王屋,其源来不穷。濮泉数眼沸,平地清流通。
这是诗人李颀的歌吟。如今,诗人赞叹的那可通舟船的清流,只有那几棵两千多岁的“将军柏”在朦胧的月夜中、在如梦的忆旧中才能闪现吧?
“将军柏”当然也记得,那位名叫白居易的大诗人,倚在它的树干下,深情地注视着济渎的泉水向东涌流,放声长吟:
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
这位大诗人从济水东流不到大海决不停留的奔腾向前之势,悟到了人生哲理。
济水哺育了两岸的百姓,也哺育了诗人文豪,给他们以哲理和诗情。
我站在一条消失了的河流的源头上。
这里,曾诞生过许多绚丽的神话。
济水源头,汇出的一潭清水曾被称为“小北海”,也是济渎神的“河宫”。皇帝和大臣们,曾毫不吝啬地向河宫抛下长长的金银项链,名曰“抛长生”,祈祷长生不老。
他们没想到,不但皇帝王公大臣要老,要死,连济水也老了,死了,消失了……
只有几座古碑,记载着海市蜃楼般的“济渎朝霞”的美景,叙述了一个从洞庭湖来的旅人向济渎神击石投书、传达玉帝命其行雨的神话。
令人叹息的是,如今济源县的年轻人,也许不明白他们的故乡竟是以济水之源命名的。济源县的地图上,也没有济水,甚至连济渎庙的标志也没有。
济读的泉水流进蟒河,蟒河又流进黄河。古代济水独流入海的河道,早被黄河吞没了。
我站在一条消失了的河流的源头上。
我的脚下,是济渎水汇成的小潭。潭上有石桥,桥畔可供凭栏观鱼的“灵渊阁”是古代帝王大臣们“抛长生”时投掷下金链的地方。
如今,这“灵渊阁”下的小北海,只有几个洗衣妇将肥皂泡涮进潭水,枯枝败叶和碎纸屑在潭中漂移。
何处去寻“苍螭送飞雨,赤鲤喷回风”的济渎胜境?
谁能相信这儿竟是沉过金链、诞生过许多美丽神话、激发过古代第一流大诗人激情的济水之神的“河宫”?
由济渎庙西行里许,便是济水西源——延庆寺舍利塔西墙外著名的“龙潭”。这是出自王屋山的流水,出山后潜流地下,至此又从地心涌出,汇成济水西源。
此处被誉为“龙潭夜月”——济源八大景之一。那景色是:“潭水莹澈,夜间潭光塔影,相映如画。”
我来到这景色如画的西源一看,大吃一惊:“龙潭”周围的草坡上,支着一个个大铁锅,锅里煮着黑黃色的碱水,碱水里放着黑的白的羊皮。羊皮又拖到“龙潭”里漂洗,刚涌出地面的清泉,立刻被污染成一潭黑黄恶臭的污水。看来,人们的生计和致富,比保护自然环境更胜一筹。
我站在一条消失了的河流的源头上。
济水消失了,黄河吞没了它下游的河道。但是,黄河并没有吞没济水之源!济渎依然存在,泉水依旧涌出,为什么河南省分县地图册上都不再标示济渎了呢?为什么济读清源刚涌出地心,就变成一潭恶臭的污水呢?
这哭泣般依然涌着泪珠儿的济水之源呵,你也要消失吗?
我站在一条消失了的河流的源头上……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它们两千多岁的年轮里,也许还收藏着司马迁的足音”中,“收藏”把抽象的足音化为可收藏的物品,和“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异曲同工。
B.如今济源县的年轻人不知道故乡的命名缘由,济源县的地图上没有标识济水和济渎庙,作者抚今追昔,指出了这就是济水今不如昔的深层原因。
C.文章中,古老的汉柏、“龙潭”等自然景观和济渎庙、古建筑群等人文景观以及神话传说、人文掌故等文献资料相映成趣,增添了文章的厚度。
D.曾经独流入海、繁华一时的济河如今已经消失,曾经清澈的济源如今已被严重污染,触目惊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当今人们的批判、对现实的忧思。
5.文章引用唐代诗人李颀的诗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6.“我站在一条消失了的河流的源头上”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请从文章结构和思想感情的表达两个方面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6分)
(三)(2019届牡丹江第一高中高三开学摸底)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扩张,不少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传统古村落面临着被破坏甚
至消亡的压力。加上“仿古建筑,小吃一条街”的疯狂“造街”,不仅使古村落因过度开发失去原
真,而且陷入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
浙江省对古村落的开发保护值得各地借鉴。以建德市新叶村为例,该村是我国首批传统村落,是国家文物局保护与利用综合试点推进的6个村落之一。新叶村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适度开发文化旅游项目,为古村落保护提供经济补偿基础,形成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在保护过程中,积极采取“规划新区,保护老区,有序过渡,和谐共生”的办法,来降低老区的人口密度,同时引导村民发展相关的旅游事业。
(摘编自2016年6月28日《广州日报》)
材料二:
大量古村落因人去屋空而破败甚至消失,意味着文明的断裂,现代人在享受幸福生活时如果丧失了“文化之根”,这种幸福只能是不完整的,因此,国家肩负着保护古村落、振兴古村落的责任。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推进,保护、振兴古村落自然是其中的应有之义。
一个古村落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关键在于这个村落要能够人丁兴旺,只有有了足够的人气,才能让古村落有生气。一些列入了保护名录的古村落,被开发成了旅游景点,能够吸引到一些旅游资源,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样板,如江南地区的乌镇、周庄等古镇。但是更多的古村落并不具备像这些名镇那样的丰富资源,很难吸引到足够的客流,而一些新造的旅游景点也不足以体现传统文化。因此,保护古村落,更重要的是要让古村落能够留得住人,说得具体点,就是能够留得住在此居住、生活的人群。
(摘编自2017年12月11日《澎湃新闻》)
材料三: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公布了4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4153个传统村落。然而,中国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平均每一个县被收录的古村落不足2处。据调查统计,2000年,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10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相当于一天之内就有250个自然村落消失。至今,全国的自然村已只有约200万个。
面对急剧消失的古村,“救火式的奔走根本跑不赢古村消失的脚步”,公益组织的力量似乎分外薄弱。
2014年11月,汤敏辞去城市规划师的工作,在深圳发起成立“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着手建立“全国古村落保护与活化联盟”,尝试用“互联网+公益”的方式为古村保护积蓄能量。
汤敏认为,在“互联网+”语境下,利用扁平化与便捷快速的社群链接,既让社会创新走向多维立体生态,也能让“古村之友”聚合出巨大的价值增量。
“一个人干出100分,就只是100分,一万个人干出70分,那就是70万分。”汤敏说,如今,古村落保护不缺政府的支持,也不缺商业的力量,缺的是公众参与,“对古村落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让老百姓自己来保护,引导大众的文化自觉,使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成为习惯。而如今,互联网正让这一切变得更加容易和可能。”
【注】汤敏,北大研究生毕业,近年致力于保护古村落,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摘编自2018年1月23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摘编自中国高陵网)
7.下列关于“古村落保护”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统古村落往往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从一定意义上讲,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和传承文化之根。
B.保护古村落、振兴古村落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国家肩负的历史重任。
C.古村落保护过程中人是关键因素,要让古村落拥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够留得住在此居住、生活的人群。
D.大力增加“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数量,是当前应对古村落急剧消失现状的根本之举。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大量同质化、低水平重复“造街”的做法,违背古村落保护初衷,属于过度开发,难以对古村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
B.浙江省建德市新叶村坚持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形成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因而入选我国首批传统村落。
C.古村落破败消失与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不无关系,只要放缓城市化进程,就能有效遏制古村落的破败消失。
D.“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等网络组织的成立,使得“互联网+公益”的方式成为古村保护的主要途径。
E.从材料四可以看出,我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数量总体处于上升趋势,这说明我们对古村落的保护力
度在不断加大。
9.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古村落。(4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