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二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语文答案 一、A(A项,说法绝对。原文是“迄今为止,人类主要经历过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文明类型”。) 二、2.D(D项,张冠李戴。该项对“生命意味的美”和“生态意味的美”理解和分析恰好与原文第四段中“第三”内容意思相反。) 3.B(B项“它们的实质也是基本相同的。”错误,原文第三段为“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虽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重视生态,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 4.A. (B项,“可以看出这些农民工自身素质确实很低”是过度推测;C项,“简省地勾勒出”错误,应是“细腻地表现了”;D项,打工挣钱是农民工背井离乡的重要原因,由此说他们一心向钱看有失偏颇。) 5.(1)结构上多次写雨 ,照应标题“一个多雨的夏天”。雨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作品写侯东升因雨而停工,因雨而心生烦恼想出去走走的所思所想,工友们盼雨而恨雨的矛盾的心理,因雨和妻子的争论,全文都是围绕“雨”而展开。 (2)“雨”渲染了气氛,烘托了农民工让人心酸的现实处境。 (3)雨凸显主题,写工友们盼雨又恨雨的心理表现了农民工工作的辛劳,侯东升和妻子关于雨的争论表现了这些农民工的“边缘化”的生存状态。 6.(1)艺术效果上,以侯东升的疑问作结,留有空白,引人思考,耐人寻味。 (2)人物形象上,表现侯东升的内心的困惑,以及对前途的迷茫。 (3)小说主题上,表现了农民工边缘化的生存状态,深化了文章主旨。 7.D(守弃东平还汴”的意思是“知府放弃东平返回汴梁”,表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C项;根据不同事件之间的切分和文言中省略句的特点,可知“欲害之”的主语是“李敏”,“走归宿”的主语是“子良”,它们的前面都应当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 8.C(“持符者拿有其中一半即可调兵遣将”说法错误。虎符的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半合并使用,持符者才有调兵遣将权。) 9.B(“子良与守将夺取夏全军符,敌人不战而败”说法错误,原文“子良与宿帅斫其营,全失其军符,走死扬州”,说的是夏全失去军符,逃奔并死于扬州。) 10.(1)金朝君臣以为他们是从天而降的,竭力赏赐抚慰,凡是国用安想要的,全都按照他的请求。关键词“曲”“劳来”“欲”的翻译每点1分,句子大意2分。 (2)突然与敌遭遇,子良身负重伤,于是率领部众到泗州谋生。关键词“猝”“被”“就食”的翻译每点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张子良,字汉臣,是涿州范阳县人。金朝末年四方战事兴起,各地纷纷招募军队自卫。张子良率领一千多人进入燕州、蓟州之间,当时农耕已经无法推行,于是聚集州人,以水为屏障,建造舟船木筏,采蒲根、捕鱼来自足,归附的人很多,以至无法容纳。子良统辖定兴、新城两县数万人,到东平府谋生,东平知府收容了他们。时间一久,知府放弃东平返回汴梁,传令子良向南屯驻宿州,又向南屯驻寿州。夏全劫掠子良所部百姓出鸡口,李敏占据州城。子良率领部下投奔李敏,李敏准备杀害子良,子良奔回宿州。于是凭借宿州守将的部众夺回被夏全劫掠的老幼数万人。夏全发怒,联合徐州、邳州的军队进攻宿州。张子良与宿州守将偷袭夏全军营,夏全失去军符,逃奔并死于扬州。当时金朝君臣被重重包围在汴梁,声援全部断绝,有个叫国用安的人,图谋率涟水的军队入援汴梁,因道路阻塞,军队游移不定无法前进。子良与一名偏将,昼伏夜行,得以进入汴梁,传达国用安的意图。金朝君臣以为他们是自天而降的,竭力赏赐抚慰,凡是国用安想要的,全都按照他的请求。将徐州、宿州授予子良。第二年,子良向汴梁进献米五百石,授予荣禄大夫,总管陕西东路兵马,仍旧设治所于宿州。当时,金朝的政令已无法施行于陕西,而国用安最终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徐州、宿州之间,百姓没有食物的,出城拾取野生禾穗充饥,子良命令部下守护百姓,以防止被劫掠。突然与敌遭遇,子良身负重伤,于是率领部众到泗州谋生。泗州知州检阅军队,准备加害子良,子良与部下十余人于军中生擒知州。百姓不想返回北方的,想到临近州去,子良资助他们舟船,无人敢掠夺他们的财物。戊戌年,张子良率领泗州以西二十五县、军士百姓十万八千多人,通过元帅阿术归附蒙古。太宗任命他为东路都总帅,封以银青荣禄大夫,升任京东路行尚书省兼都总帅,管辖原来归顺的军民,进爵金紫光禄大夫。庚子年,授予金符。从战事兴起以来,子良辗转南北,依仗他保全性命的人,不可胜数。中统二年夏四月,世祖任命他为归德、泗州总管,赐予虎符,仍兼管领泗州军民总管。八年,去世,享年七十八岁。追赠为昭勇大将军、佥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侯,谥号翼敏。 11.B(寻章摘句:寻:找;章:篇章;摘:摘录。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或读书时只摘取漂亮词句,不做深入研究。符合语境。敬谢不敏: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不符合语境。捉襟见肘: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符合语境。胼手胝足:形容手掌足底生满老茧,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不符合语境,应是“抵足而眠”。求田问舍: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价。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符合语境。牝鸡司晨:母鸡报晓。旧时比喻妇女窃权乱政。不符合语境。故选B。) 12.A(B项,语序不当。“虽然”放到“网络直播”前面。C项,重复赘余。高达1200多万元。可以删除“多”字。D项,二面对一面不恰当。“是否”和后面的“及时改正”矛盾。把“对商家来说都应引以为戒,及时改正。”应改为“商家都应引以为戒。”) 13.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意思是经过千百次的寻觅,突然不经意间一次回头,却在灯火稀疏的地方发现了她。所以词句蕴含的哲理是: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与此寓意最接近的是D项,“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尽日寻春,踏破芒鞋,入岭穿云,但却一直找不到春天的踪迹。“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诗人寻春不得,兴尽而归,哪知道笑拈梅花而嗅,才发现春在枝头,已经昂然十分了----春天竟在自家的门庭内!故选D。A选项表达了东坡先生对宦途发出的悲鸣,也象征四季更替万物变化的节律以及新旧更替换代的规律。B选项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C选项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14.B 15.D 16.才识贯中西 / 智慧集东西 17.C 18.A 19.(1)悟已往之不谏 觉今是而昨非(2)舟遥遥以轻飏 恨晨光之熹微(3)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4)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5)层峦耸翠 飞阁流丹(6)穷岛屿之萦回 即冈峦之体势(7)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8)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9)怀良辰以孤往 或植杖而耘耔(10)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11)时维九月 序属三秋(12)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