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C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由原文第一段“华北汉地社会中也有被人掳掠,甚至逃亡到匈奴政权下去从事农业生产的,后者成为迄今所知为改变个人生存的经济环境而出走异国的最早的人群”可知“后者”是指“逃亡到匈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不包括“被掳掠”的人。 2.D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原文“但由于明政府仍明令禁止移民海外,遂使出门在外多年的人不敢归国,实际上对移民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可知掀起海外移民高潮的原冈,除了开放海禁的政策,还有禁止移民海外的政策。 3.B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由文章最后一段“在两方民族主义思潮的狂澜冲击之下,‘满洲’政权的合法性已经无可挽救,海外的华侨成为推翻清统治的重要力量”可知两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冲击使得海外的华侨成为推翻清统治的一种重要力量。 4.C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卡富含意的能力。“作者对自己的创作感到失望”错,并不是对自己的创作感到失望,而是因为时间和琐事打乱计划,没有时间去丰富自己而失望。 5.作者以“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表现“精神生活”的富足与丰盈,(1分)以“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表现体力的“渐渐衰竭”,(1分)表明巴尔扎克在创作中获得精神富足的同时也失去了健康的身体;(1分)突出了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和自我销蚀的过程。(2分)(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联系句子的上下文进行分析。我们要关注这句话上文的内容“他创作的欲望和情绪在膨胀,而他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地垮下去”,说明了他精神的富足和健康的缺失,突出了创作是自我完善和自我销蚀的过程。 6.①内容上:以此为题目统领全文。“斯人”指文学创作者,“憔悴”是指文学创作的艰辛、自我超越的艰难,文学创作不只是自我完善,也是自我销蚀。标题凸显了文章主旨。(4分) ②形式上:引用杜甫诗句为题,更具文采,更有文化意蕴。(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先将题目解释清楚,再分别从形式上和内容上来作答。 7.C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最初接触”于文无据。B.“山东省非常重视蒲松龄著作的……保护工作”错,原文是“政府十分注重文物与文化遗产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D.曲解文意,原文是说路大荒天资聪颖、悟性高,冈绘画上的造诣得到了名家赞许,而不是因“宠辱不惊”而获得赞许。 8.CD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对金钱的蔑视”无中生有,只是为了衬托他对相关资料的痴迷。D.“这是因为日本人知道……是为了抗击日本”错,原文是“得知路大荒藏有大量珍贵的蒲氏书稿,欲行抢夺”。 9.①少年时期,师长的熏陶渐染激发了路大荒对聊斋的兴趣,奠定了他事业追求的方向;②青年时期,邓国瑾的指点迷津让路大荒豁然开朗,坚定了他研究聊斋学的信念;⑧路大荒是蒲松龄的同乡,具备搜集整理聊斋文献的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④路大荒对事业成功需要付出的艰辛努力有着清醒的主观认识;⑤路大荒默守自存、不计功名、博学多才、执着坚毅,这种德行修养有助于他潜心治学。⑥政府及中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帮助与支持。(每点1分,答出5点即可)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成就“网罗三百载,集聊斋之大成”的美名的原因,也就是取得成就的原因,主要从内部传主自身的原因和外部别人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比如:少年时期,师长的熏陶;青年时期,邓国瑾的指点迷津;路大荒是蒲松龄的同乡:路大荒对事业成功需要付出的艰巨努力有着清醒的主观认识等。 10.A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根据标志性词语和语法知识,确定“本从事鞍马”一句结构完整,前后应分别断开,排除C、D两项。“已非策”译为“已经不是什么好的计策”,句子结构完整,其前后应分别断开,排除B项。故选A项。 11.B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路”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域名,相当于明清的省。 12.D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原文第四段,罢职原冈还有“议刺乡兵,又久未决”。 13.(1)枢密使曹利用犯了罪,王鬷因为是曹的同乡,一向受曹厚遇,(因此被贬)出京任湖州知州,后来调任苏州。回京后任三司盐铁副使。(“得罪”“同里”“为……所”“出知”“徙”各1分) (2)枢密副使宋湜看他不错,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宋家的亲族中有人侮辱他,看不起他,王化基说:“三十年后,王鬷会成为富贵的人。”(“以”“妻”“或”“侮易”“富贵”各1分) 【文言译文】 王鬷字总之,是赵州临城人。七岁时父亲去世,他哀伤过度以致损毁身体的情形超过一般人。长大以后,相貌奇特高大。考中进士,被授予婺州观察推官之职。(王鬷)被替换回京,真宗看见他就觉得不一般,特地升迁他,让他历任秘书省著作佐郎、祁县知县、湖州通判。经两度升迁,任太常博士及梓州路刑狱的提点官,暂代三司户部判官。(王鬷)出使契丹回来后,任都磨勘司判官。凭借尚书度支员外郎的身份兼任侍御史,主管杂事。(他)给皇上进言:“现在正在调军队去堵塞黄河决口,而邻京各郡灾荒歉收,民力损耗,请把不紧急的修造项目废止。”改任三司户部副使。枢密使曹利用犯了罪,王鬷因为是曹的同,一向受曹厚遇,(因此被贬)出京任湖州知州,后来调任苏州。回京后任三司盐铁副使。 当时龙图阁待制马季良正掌权,他提议因京城商人常常用很低的价格收购囤积茶盐交易凭证,请求由官府设置机构收购、贩卖茶盐。马季良仗着是章献太后姻亲的身份,众人不敢违背他的意愿,唯独王鬷认为(这提议)不可以,(王鬷)说:“与老百姓争利益,难道是合乎国家体统的吗?”(王鬷)被提拔为龙图阁待制、大理寺判官、在京诸司库务提举,出任淮南安抚使,临时担任吏部流内铨判官,多次调任刑部。 益、利两路遇旱灾、闹饥荒,(王鬷)任安抚使,以左司郎中、枢密直学士的身份任益州知州。益州戍卒中有在夜里焚烧军营、屠杀军马、胁迫军校作乱的,王鬷悄悄派兵包围该军营,下令说:“不作乱的人只要不轻举妄动,走出营门,就不予追究。”于是众人都走出军营,(王鬷)命令军校指认作乱的人,抓到十多个人,当即杀掉。到天亮时,人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为政有大局观,不做苛刻审查,蜀地人偏爱他。他被授予右谏议大夫、枢密院副知事之职。景祐五年,他任参知政事。第二年,调任尚书工部侍郎和枢密院知事。 天圣年间,王鬷曾经出使黄河以北,路过真定,拜见曹玮。曹玮对他说:“您日后一定会被委以重任,希望您能留意边防的事务。”王鬷说:“有什么可以赐教的?”曹玮说:“我听说赵德明曾经派人用马来交换汉人的东西,因事情办的不合自己的心意,想要杀了办事者。他的小儿子元昊才十几岁,进谏说‘我们戎族人,原本以鞍马为生的,但您却拿马资助邻国,交换不急需的物品,已经不是什么好的计策,然而又要杀掉办事者,这样会失去民心啊。’德明听从了他的话。我曾经派人暗中观察元昊,形状外貌不平常,将来一定会成为边疆的祸患。”王鬷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上。等到第二次进入枢密院的时候,元昊造反了,皇帝几次询问边疆的事务,王鬷不能回答上来。等到西征失败,大家讨论选用乡兵,王鬷又很久没有决断。皇帝大怒,把王鬷和陈执中、张观在同一天罢免,王鬷被贬出京担任河南府知府,(他)才感叹曹玮的英明和见识。没过多久,(王鬷)得了急症重病死了。追赠户部尚书,谥号是忠穆。 王鬷年少时,在礼部尚书王化基门下求学,枢密副使宋湜看他不错,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宋家的亲族中有人侮辱他,看不起他,王化基说:“三十年后,王鬷会成为富贵的人。”果然如他所言。 14.BD(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在梦中都不知何日能到”错,应为归途遥远,不知何日能到,只能在梦中回去。D.表达了战时的伤乱之情以及思家盼归之情,并没有流露出希望的心态。 15.①“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②“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③“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惆怅。(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中间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我们可知不是单一的一种感情。结合前面诗句以及注释,可知尾联中的词句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诗歌鉴赏】 此诗首联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 颈联又转入写景,仍然景中含情。是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 尾联收束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衰鬓”,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 16.(1)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2)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3)余嘉其能行古道 17.AD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喷薄而出:形容水喷涌而出或太阳初升时涌上地平线的景象。B.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语法功能用错,不能带宾语。C.由高水低:指意外发生的不幸事情(多指死亡)。望文生义。D.老气横秋: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也形容人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E.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不合语境,不能用来形容“高层接触”。 18.B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成分残缺。应在“地下资源”后加“的利用”。C.并列语序不当。应为“各司其职、协调配合、行动一致”。D.不合逻辑。“机动车驾驶人数量的迅猛增长”与“不文明驾驶问题”不存在因果关系。 19.B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处是对上文的总结,四项皆可。②③处应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但用“不仅……而且”不通顺,排除A、D两项。④处想说的是文明人有时也很野蛮,排除C项。故选B项。 20.①其实雾与霾有很大区别 ②前两者危害不大 ③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写出一句给1分,两句给3分,三句给5分)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第①处后的句子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因此应填表示雾与霾的区别的句子。由“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污染的罪魁祸首”可知第②处应填表述前两项的危害程度的语句。由本段最后一句中“新生儿健康”“健康杀手”等词可知第③处应填影响健康的语句。 21.标志由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三部分构成。整个图形描绘了阳光照耀下生机和谐的景象,象征自然生态。告诉人们只有有纯净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有无污染安全的食品。(构图要素2分,寓意3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理解图标的构成与寓意时,应先将图标中的构图要素按照顺序介绍清楚,再阐述寓意。阐述寓意时,应紧扣这一图标的服务主体。本图标是“绿色食品”标志,答题时,必须紧扣“绿色食品”。 22.【写作指导】 材料分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题。材料针对出台的政策讲了三种认识:赞同惩戒,反对惩戒,认为可以惩戒但须讲明范围和方式。在选择立场时,可以赞同,可以反对,也可以中立。重在表明观点,说理透彻,行文清晰,有理有据。 立意提示 ①教育需要适当的惩戒;②惩戒可能导致暴力;③惩戒须谨慎。 参考素材 (1)理论素材 ①宽恕,对于一个自知犯错的人来说,是一种最大的惩罚。——古龙 ②如果无序是你必须遵守的法则,你就会因谋求秩序而受到惩罚。——瓦雷里 ③如果一个人受到侮辱损害而又没有力量对罪人直接施行惩罚,这实在是一件痛苦不堪的事。——毛姆 (2)事实素材 ①魏书生惩戒犯错误学生的方法之一,是让学生自己写数百字的错误说明书,让他自己反省,自己惩戒自我。 ②据悉,在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都有惩戒教育方面的详细法律规范,家长也非常重视惩戒教育在日常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