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 参考答案 1.A(B属张冠李戴。 “侠是一把双刃剑”是作者的看法,而非韩非子的看法;C属强加因果。聂政、荆轲不能称之为侠,并非没有担当精神,是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是一种工作;D属曲解文意。原文是“很少存在”,而选项表达为“不会存在”,语意有偏差,且选项前后分句没有因果关联。) 2.D(结合全文可知:本文重点探讨的是侠的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尽管文章对 “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表达了忧虑,但这只是文章话题涉及的一个点,不能以此归纳出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论点。) 3.C(不能根据是否有社会身份等特征推知两者“毫无共同之处”,过于武断。并且第一自然段末提到西方的骑士等在中国有“侠缘”,可以推知他们之间有共同之处。) 4. C。(C项此句并非意在咏叹老岩羊的顽强,“不老”的是岁月、是天地,不是指老岩羊的精神。) 5.①使叙述层次分明(或节省叙述语言)。把上山查看究竟的具体过程以短句独立成段的方式呈现,使查看的步骤层次清晰、简洁明了。②改变(调整)叙事节奏,使叙事富有变化。短句独立成段能形成明快紧促的节奏,与前文相对舒缓的节奏形成变化(对比)。③突出强调人物心情。短促的语句、独句成段的紧凑格式有助于突出强调“他”想一探究竟的急切心情和面对老岩羊时的惊怵与心疼。(本题6分,每点2分,其中作用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 【迁移独句成段其他作用】①(当独句成段的内容为介绍不同的时间、地点时)可以构成类似电影“分镜头”的表达效果,便于展现更丰富、更开阔的场景。② 将人物对话处理成一句一段,可以节省叙述语言,使人物语言的转换简洁清晰。 6.① 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尊严,都应尊重。“他”割下老岩羊的首级后面朝东方搁好羊头,这种带着仪式感的举动,正是对老岩羊这个生命体的尊重。② 生命总会有尽头,生命的消逝是自然规律,应坦然面对。“他”认为生命总该有个尽头,艰难的生命的结束是一种解脱,所以他帮助已无生机的老岩羊结束了生命。③ 生命是相互依存的。老岩羊的死,为天上的秃鹫等提供了食物,尽到了最后的使命。④ 生命是平等的。在大自然中,在那片保护区中,所有的动物都生机勃勃地生长着,对人无所敬畏,生命之间即使有血腥、杀戮,也只是生存的本能需求,不能用有罪与否、善恶来评判。 (每点2分,其中感悟1分,结合文本内容1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满分。如能从文本出发有其他合情合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7.C.(由材料一中的“两依据一参考”可知选项中的“面试成绩”应为“综合素质评价”。) 8. A.(B项“完全改变”说法有误,过于绝对;C项“只有在经济发达地区才能推行走班制”有误,属于无中生有。D项归因于“物理学习难度大,学生学习兴趣缺乏”有误,属于无中生有。 9. 高中:①如何科学安排走班教学;②如何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高校:①如何参考综合素质评价选拔人才;②如何适应学生科目的选择与组合,科学设置“院校专业组”。【解析】从高中的角度考虑,根据材料三中“上海正在推动高中学校根据学生选课情况探索走班教学,便于学生自主选择科目”以及材料一中“‘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可概括答题要点。从高校的角度考虑,根据材料二中“各校都高度重视并充分使用《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把它作为招生选拔的重要参考”“上海的招生考试院校制作了新的‘专业菜单’即‘院校专业组’供考生选择”可概括答题要点。 10. B。(句中“涉海远征”是前句的谓语,后面断开;“考”的宾语是“其殿最”不要断开。) 11. C,“教授”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12. D。“进行面对面的斗争”错。申屠致远是屡次上奏章极力为陈天祥争论,并没有“面对面的斗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13. (1) 申屠致远审议此案,得知实情,姚溶服罪,杨玠节拿财物作为酬谢,申屠致远生气地拒绝了他。(谳:审议;辜:服罪;贿:财物;绝:拒绝,每个词的解释1分,句意1分。) (2) 属县中逮捕了十七个谋反的人,(申屠致远)审问他们,原来是因强盗兴起,他们拿兵器自卫,实际不是谋反的人,都获得了释放。(械:逮捕;盖:原来。每个词的解释1分,句意3分。) 【参考译文】 申屠致远,字大用,他的祖先是汴梁人。金朝末年跟随他的父亲申屠义迁居东平的寿张。致远在府学进修学业,和李谦、孟祺等人齐名。世祖南征,(申屠致远)被推荐担任经略司知事,军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 军队返回,到达随州,所俘获的男女,申屠致远全部释放了他们。至元十年,御史台征召他担任掾吏,(申屠致远)没有赴任。南宋被平定后,焦友直、杨居宽任两浙宣慰使,推荐他做都事,(申屠致远)首先建议:“宋朝的图书文集应上缴朝廷;江南的学田,应仍旧用来供应学校。”行省听从了他的建议。临安改为杭州,(申屠致远)升任总管府推官。宋朝驸马杨镇的侄子杨玠节,家中很有钱,看守钱财的小吏姚溶偷了他的银子,怕事情被发觉,就诬陷杨玠节暗中和宋朝的广、益二王勾结,官吏拷打,杨玠节无辜服罪,案子已定。申屠致远审议此案,得知实情,姚溶服罪,杨玠节拿财物作为酬谢,申屠致远生气地拒绝了他。 杭州有个叫金渊的人,想假冒籍贯作儒生,儒学教授彭宏不同意,金渊诬陷彭宏作诗有反叛之心。申屠致远察知其中实情,拘捕金渊极力审问,判了他的罪。属县中逮捕了十七个谋反的人,(申屠致远)审问他们,原来是因强盗兴起,他们拿兵器自卫,实际不是谋反的人,都获得了释放。改任寿昌府判官。当时敌寇盗贼暗中兴起,加上建造攻打日本的战船,远近民众骚动,申屠致远布置得法,百姓赖以安定下来。 至元二十年,(申屠致远)拜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控告平章忙兀台不守法,皇上下诏不让追问,并把郄显等人交给忙兀台审讯,(郄显等人)被关在狱中,(忙兀台)一定要置他们于死地。申屠致远知道他们的冤情,要放了他们,忙兀台以权势逼迫他,申屠致远不为所动,亲自解开郄显等人的囚具,让他们到军中赎罪。桑哥当权时,治书侍御吏陈天祥被派到湖广,弹劾平章,桑哥摘录他奏疏中的话,诬陷他大逆不道,奏请派使者前往审讯他,陈天祥被捕。当时行台要派御吏到湖广巡查属部,大家都怕桑哥,没有人敢去,申屠致远慷慨激昂地请求前往。等到了后,屡次上奏章极力争论。桑哥正催促定陈天祥的罪,恰逢申屠致远的奏章呈上,桑哥气焰受阻。转运使卢世荣征收茶税牟取暴利,申屠致远弹劾他。他又说不能跨海远征日本,白白消耗国力;选拔人才以南北为限,苦乐不均,应考核他们的优劣,考虑地区的远近,定为制度,这样选拔人才就能公平而官场弊端也能革除。申屠致远清心修持,坚守名节,以侍奉权贵为耻,藏书万卷,取名墨庄。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教育孩子如同师友一般。 14.C。(C项分析不当,“任”字的使用展现了诗人旷达的精神面貌。) 15.答:尾联运用以景结情(融情于景、以景写情)的手法(2分),用“今古骚人乃如许”收束前三联的万千感慨,但又不具体点明,只用“乃如许”三字概括;而尾联后一句也不解说这如许的感受究竟为何,而是宕开一笔,以眼前的苍茫暮色和耳畔的澎湃江潮收束全诗(分析具体诗句2分),拓展诗歌意境,给读者回味、思考的空间,使情感表达含蓄蕴藉,产生“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16.(1)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7.C 。【解析】①死灰复燃,冷灰重新烧了起来。原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含贬义,使用错误。②言人人殊,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见。同一消息或事情,各人却说成各不相同的情形。③倾盖如故,指偶然结识的新朋友却像友谊深厚的旧交一样。使用正确。④汪洋恣肆,形容文章、言论书法等气势豪放,潇洒自如。使用错误。⑤乐天知命,指相信宿命论的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由命运支配,于是安于自己的处境,没有任何忧虑。使用错误。⑥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使用正确。(出处:①39练 ②44练 ③25练 ④32练 ⑤48练 ⑥21练) 18.D 。【解析】A.成分残缺。在“在南山区”前加“该店”。B.偷换主语。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造成语句前后不衔接,可在“而且”后加上“可供”,且云掉后面的“可以”。C.句式杂糅。“突出……的原则”与“以……为原则”杂糅。(出处:A.32练 B.36练 C.35练 D.37练 ) 19.D. (招领启事确定的认领时间太短,不合情理。一般招领启事不限定认领时间。) 20. ①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②“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③“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与团结力。④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本题5分,4句每句1分,共4分。4个短句语意明晰,排列合理1分) 21.① 农历五月初五 ②起源(或:由来、来由) ③别称 ④ 习俗 ⑤划龙舟(或挂菖蒲、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等其他端午节活动均可)⑥影响(或:价值)(每空1分,共6分) 22. 本题所给的材料是关于“敬”的解释和说法,第①个是从“敬”字金文和小篆的字形法的角度说明,右边从攴,含义是自我鞭策。左边从苟,义为紧急、急迫,转义为不可丝毫怠慢。合起来为“不可丝毫怠慢进行自我鞭策”。第②个是百度百科解释,“敬”字以攴促言行真善美,苟,慎言也。合起来是“要慎言,促言行真善美”,也就是要慎言,促言行真善美,提高个人修养。 第③个,是论语中一句话,“修已以敬,”在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君子时,孔子回答——“修已以敬”。意思是: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孔子认为,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做到这些就是君子。孔子认为,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上层人物和老百姓都得到安乐。所以孔子的修身,是提高自己的修养,目的是在于治国平天下。 参考以下立意:①端正自己,鞭策自己;② 提高自我修养;③ 尊敬他人;④ 互相尊重等。 【诗歌译文】 满城的风声雨声,原来是重阳佳节悄悄地临近;我独自登上了吴山,眺望着浩荡的大江。老眼昏花,看不清景物,我已经不再计较距离的远近;壮心开朗豁达,再不把出仕与归隐放在心上。自古以来,郊野的景色总是令诗人们忘情地吟咏;可眼前萧瑟的秋景,却使人黯然神伤。古今诗人都是如此,与我相仿,我眼看着晚潮澎湃,一片苍茫。 宋·惠洪《 冷斋夜话》载,潘大临说:“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有年重阳节前,窗外风雨交加,他忽然触动诗思,提笔挥写,刚写了第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有催租人上门,于是意兴索然,没有再作下去。“满城风雨近重阳”句,因其烘托场景自然入妙,尽管没有成篇,却成为千古名句。后来有不少人将这句诗续成全篇。庆元四年(1198年),韩淲在重阳前登吴山,正逢风雨,便也借潘诗发端,此时重阳在即,又恰遇风雨,诗意与眼前景相合,情自随景而生,于是借用邠老原句,抒发心中的万千感慨。 颔联由写景转为直抒胸臆。此诗作于宁宗庆元四年秋,时作者约四十岁。所谓“老眼昏花忘远近”,是叹息自己虽在中年,已有老态龙钟之感。古人四十叹老,本是常事,何况当此倍思亲朋的佳节,诗人却独在异乡,独上吴山,风雨如晦,目力不济,垂暮之悲难免涌上心头。但是老境可叹,远近可忘,壮心不可磨,理想不可抛。“壮心轩豁任行藏”,是说自己无论出仕还是休官,皆襟怀坦荡,壮志不息。这一句神采飞扬,意气轩昂,将上句略带伤感的气氛扫荡无遗,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博大胸怀,表现出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两句亦景亦情。“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在大自然面前,诗人们从来都是毫不隐晦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寄主观情感于“野色”的。眼下可供作者“吟兴”的“野色”很多,可他却略去了对“是处秋光”的具体描绘,这就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这里的秋光为什么会令作者有肝肠寸断之感?是山脚下浩浩荡荡的江水使诗人联想到了自己一去不返的青春年华?还是那风雨中飘飘洒洒的黄叶令诗人联想到了自己飘零孤苦的身世?这里的心境似与“轩豁”的“壮心”在气氛上不吻合,实际上“壮心轩豁”是不可或忘的素志,而“断肠”之苦则是无可排遣的今愁。今愁正由素志的不能实现而引起,越是写志向远大,不能付诸实现时的愁苦就越大,如果不是因为心情愁苦,诗人是不必冒风雨“独上吴山”的。 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 暮潮声卷入苍茫”以景结情,语尽而思无穷。此刻的诗人,面对“断肠”的秋光,联想到“今古骚人”的共同命运,情感似江水翻腾,如波涛激越。作者在抒情将尽未尽之时,突然用景物收住,留下一个兼有化外音的生动画面:暮色苍茫之中,江潮汹涌,奔腾向前。画面、声音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诗人与“今古骚人”的共同感受究竟是什么?读者可以借助这个与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相惬洽的画面自己去体会,去思索,这正是“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