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上海市青浦区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7-04 17:51
参考答案
一、 积累与运用 (1-5题)  (10分)
1.(5分)
⑴蚓无爪牙之利 (1分)
⑵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韩愈   (2分)
⑶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2分)
2⑴  B.(2分)     2⑵  D.(3分)
(一)3-7题   (16分)
3.C. ( 3分 )
4.运用反语,实际意思是“倒退”和“落后”,讽刺批判“送去主义”奴颜婢膝的“卖国”本质。( 2分)
5. C. (2分)
6.(4分)文中的喻证例子很多,可以是整体的比喻——把“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以此说明文化遗产的数量庞大、种类众多,良莠不齐,因此必须仔细辨别,慎重取舍。也可以从局部的比喻,如把“鱼翅”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把“鸦片”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内容;把“烟灯、烟枪”喻文化遗产中基本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部分以作教育警示的内容;把“姨太太”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然后相应地提出自己的应对、处理的态度和方法。
效果:表达上形象、直观,风趣幽默;说理上说得更清楚、更透彻,更有说服力。(举例2分;效果2分)
7.(5分)a. 要拿来   b. 拿来的方法(如何拿来?)c.拿来的好处d.对拿来者的要求(拿来者的必要条件)e.不拿来的危害(反面论证拿来的好处或必要性)                         
 (二)8-11题  (16分)
8.历史悠久的墙或有年代感的老墙;长满了薜荔的墙;是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墙。(4分,写出两点即可)
9.从意思看基本相同,都是“长着薜荔的墙”。但标题采用倒装,突出了薜荔的茂盛、蓬勃把整堵墙都覆盖得严严实实(“墙”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满墙”),/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欣喜、惊喜。(4分)
10.用玻璃墙的威严、冷漠与薜荔墙的亲切、温暖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薜荔墙与人的关系的和谐,美好,传统文化的永恒的魅力,表达了作者对玻璃墙的厌恶,对薜荔墙、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4分)
11.(共4分)感慨社会发展、建设拆除墙带来薜荔的消失,遗憾再也不会有“密雨斜侵薜荔墙”的传统意趣了;担心身处现代文明生存状态的人们没法薜荔墙的文化意味,无法理解“薜荔”和“墙”怎么会有抱持不放的紧密关系。/看法略,观点不限,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三)12-14 题  (8分)
12. B. (1分)      13.C(3分)
14.(4分)牛缓缓行进,带得寒鸦而归,这一“动”愈衬出环境之“静”,构成一幅恬静清雅的村居图;/用“夕阳”、“牛背”、“寒鸦”的“静”的乡村生活的画面(牛的怡然自得、牛与鸦的和谐相处)渲染了静谧、清幽、乃至寂寥的村居氛围。
(四)第 1520题  (17分)
15.(2分)隳(huī);牖(yǒu)
16.(2分) ①弱(削弱;使……弱小);②云(像云一样;如云一样)
17. C. (2分)
18.(2分)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
19.(3分)愚民;弱民;防民
20.(6分)“赋”的特点:详细叙述、描写;/句子形式整散结合,以整句为主;/修辞手法多用对偶、排比、对比、比喻等;/情感充沛,酣畅淋漓。/(3分)
  对本文论证的作用:(4分)这两段文字整体上形成强烈的正反对比。前段详细列举了秦始皇采取的一系列暴政让秦从一个诸侯秦国到一统天下的大秦朝帝国,达到了巅峰,秦始皇自认为从此可以实现长久统治。/后段极写秦的灭亡的速度之快,并且极写灭秦的陈涉各方面条件极差,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在如此强烈的对比和渲染中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要实现长治久安,君王就要施行仁政,爱民、护民。/
另外,也可以从“铺张扬厉,气势沛然”的角度分析在论证上的效果,但还是要结合具体的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五)2125题  (13分)
21.B.耳 (1分)
22.陛下因为(凭借)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因为(凭借)一个人的毁谤就让我离开。
(4分  踩点:以、誉、毁、去臣)
23.B.  (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24.D(2分)     25.A(3分)
26.写作(略)
 
附:《村居》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农村秋日黄昏的小景,前两句是具体描写村居,后两句是从村居以外来描写村居,意象非常丰富。农家的情况,见诸于诗的已经不计其数,很难写出新意来。这首诗采用远近交替的写法,重在对场景气象的渲染烘托,以大特写的手法,提供带有暗示性的画面,所以后来者居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诗前两句采用当句对,以便于把很广泛的题材浓缩成集中的平面。诗说水田环绕的人家,篱笆外种满了竹子,院落里的榆树钱已经落尽,槿花也都稀疏了。写出晚秋季节里斜阳照耀着的农舍,水竹清华,落木萧萧的景色,充满了和平静穆的气氛。诗仅写了村居外围,而村居本身即可由此想象,成功地避开了熟见的茅檐、白门、蓬窗、桑圃等词,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同样,诗没有写人,而通过环境,也可表现住在村居里的人的品藻趣味。
三、四句是传颂的名句。诗将薄暮景色作了高度浓缩。夕阳西下,照着原野,也照着上面所说的村居、水田,诗在这儿仅以“夕阳”二字,回照上文,增加前两句的形象。而在整个村野中,诗只捕捉住回村的老牛这一中心写,说牛背上没有牧童,牛儿在夕阳中不慌不忙地自己沿着归路,往村里走来;在牛背上,双双乌鸦伫立着,悠闲自在,仿佛是老牛正把它们带回村庄。整个画面没有一个人,虽然是写动,但节奏很缓慢,表现出大自然宁静和平的气氛,给人以恬淡温馨的享受,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观。读着这诗,很自然地令人想到《诗经》所写的“日既夕矣,羊牛下来”那幅原始的自然美的风光来。
全诗虽然写的是一组小景,由于诗人本身是个画家,所以很具有画意。诗所选的景物,都有典型性,描绘了村居的特征及季节的特点,用的都是深色调,与夕阳暮霭相统一。在写作手法上,前两句直接写静,后两句是动中显静,在同一画面上配合得很和谐。牛背上站着乌鸦的情况,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同时人诗中也有,如苏迈诗“叶随流水归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贺铸诗“水牯负鸲鹆”。由于张舜民把这一景象与整诗所表现的境界融成一片,所以更为成功。
 
《季布》译文:
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陛下因为一个人赞誉我就召见,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要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窥探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皇上默然不作声,觉得很难为情,过了很久才说道:“河东对我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郡,好比是我的大腿和臂膀,所以我特地召见你啊!”于是季布就辞别了皇上,回到了河东郡守的原任。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