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文阅渎(35分)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节选自《(晋书•范宁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 B.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 C.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 D.初/宁以春秋谷粱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C A.“解褐”,义与“释褐”相同,指开始担任官职,“褐”是指粗布或粗布衣服。 B.“庠”“序”二者皆为古时候学校的名称,后来“庠”“序”连用,泛指学校。 C.“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部经典,加《论语》为“六经”。 D.“太常”,官名,秦称“奉常”,掌宗庙礼仪,汉取“尊大”意,改名为“太常”。 (3)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范宁崇尚儒学。范宁认为王弼、何晏二人的玄理之说导致儒学衰微、其罪孽超过了桀纣,于是专门写文章斥责他们。 B.范宁热心教育。范宁崇尚儒学、重视教化,任地方官职时都积极兴办学校,甚至还拿出自己的俸禄来资助求学之人。 C.范宁正直无私。范宁敢于直言指斥朝臣的不端行为,对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亲外甥王国宝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指斥。 D.范宁勤于治学。范宁在少年时期就专心于学问,博览群书,即使晚年免官闲居于丹阳,也仍然勤于经学,毫不松懈。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简丈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②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 【分析】(1)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 (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解答】(1)B.翻译::当初,范宁因为《春秋谷梁传》没有好的注本,于是深入思考多年,为《春秋谷梁传》做了《集解》。《春秋谷梁传集解》这部书义理精密详实,被天下人看重。不久徐邈又为《春秋谷梁传》做注,世人也很称赞。“积年”是“沉思”的时间,不可断开,排除AD.“其义精审”主谓短语,不可断开,故选B。 (2)C.六经:《易》《书》《诗》《礼》《春秋》《乐》。 (3)C.文中并未提到范宁指斥王国宝。 (4)①“为”,做;“辟”征辟;“为……所”,表被动;“讽”,劝阻;“寝”,搁置,这里指被搁置。译为:简文帝做丞相时,想要征辟范宁做属官,被桓温劝阻,于是这件事就被搁置不办了。 ②“雅”,非常;“甚”,很,非常;“亲爱”,亲近喜爱;“疑议”,有疑难事情的时候;“辄”,就;“谘访”,咨询。译为:孝武帝非常喜欢文学,(范宁)很被孝武帝亲近喜爱,朝廷有疑难事情的时候,(孝武帝)就向范宁咨询。 答案: (1)B (2)C (3)C (4)①简文帝做丞相时,想要征辟范宁做属官,被桓温劝阻,于是这件事就被搁置不办了。 ②孝武帝非常喜欢文学,(范宁)很被孝武帝亲近喜爱,朝廷有疑难事情的时候,(孝武帝)就向范宁咨询。 【参考译文】 范宁字武子。从小就专心好学,博览群书。简文帝做丞相时,想要征辟范宁做属官,被桓温劝阻,于是这件事就被搁置不办了。所以在桓温在世期间,范宁兄弟没有一个在朝廷做官的。当时的人竞相宣扬清谈虚无的玄理,儒学影响日益衰颓,范宁认为这种风气开始于王弼、何晏,王、何两人的罪过超过了桀与纣。(范宁)于是撰文说“王何两人贪图天下人都赞美的虚名,凭借富贵人家的傲慢与荒诞,画魑魅来夸耀自己的机巧,鼓动天下人把不遵礼法作为习俗。郑国音乐扰乱了纯正的音乐,善于诡辩的言论颠覆国家,确实有这样的事情啊!”范宁崇尚儒学贬抑玄学,大都像这样。桓温死后,(范宁)才走入仕途,担任余杭县令。范宁担任余杭县令期间,兴办学校,教育学生,廉洁立身、躬行礼法,崇尚儒学的人没有不尊崇他的。过了一年,余杭的风俗教化大为改观。自从中兴以来,崇尚儒学、重视教化,没有比得过范宁的人。 后来朝廷征召他,授予他中书侍郎的职位。范宁在中书侍郎任上,提出了很多有好的建议并否定了很多不好建议,对国家政治很有帮助。孝武帝非常喜欢文化学术,(范宁)很被孝武帝亲近喜爱,朝廷有疑难事情的时候,(孝武帝)就向范宁咨询。范宁指摘朝廷大臣的缺点错误,都直接了当地说,没有任何避讳。王国宝是范宁的外甥,因为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害怕不被范宁所容忍,就挑拨范宁和皇帝的关系,范宁因此被皇帝疏远。范宁请求补任豫章太守,皇帝说:“你不适合担任豫章太守,为什么急着去亲自体验死亡呢?”范宁不相信占卜,坚持请求去补任豫章太守。范宁在豫章又大兴学校,派人到交州购买磬石以供修建学校所用,并改革旧有的制度,不拘泥于常规。从远近各地来豫章求学的有一千多人,这些人的耗费全都出于范宁的私人俸禄。范宁又将本郡的四姓子弟全都召集到学校来做学生,督促他们读《五经》。范宁又修筑学台,学校的功能更加齐备。 江州刺史王凝之向朝廷弹劾范宁,说“豫章郡占了江州的一半。豫章太守范宁在朝廷做官参与机要,在地方做官担任大郡的长官(可见朝廷对范宁的信任),但是范宁却无所顾忌地做奢侈污浊之事,所作所为不合法度。郡城先有六座城门,范宁全部改建成层楼,又修建两座城门,加上以前的城门,豫章郡现在一种有八座城门。范宁还建造了七所私宅……希望将臣的这份奏章下发给太常寺讨论,按照礼法将范宁判罪。”皇帝下诏说,“汉宣帝说,‘可与之共同管理天下的,是优秀的郡守’,如果范宁真的像王凝之奏章中所说的那样,怎么还可以继续担任郡长官呢!”范宁因此被判罪接受惩处。范宁的儿子范泰当时为天门太守,弃官(为范宁)申诉。皇帝认为范宁所致力的只有儒学,这件事拖延了很久都没有判决。(后来)恰好碰上大赦,范宁就没有被判罪。范宁免官之后,定居在丹阳,仍然勤于经学,一年从头到尾毫不懈怠。范宁六十三岁时,在家中去世。当初,范宁因为《春秋谷梁传》没有好的注本,于是深入思考多年,为《春秋谷梁传》做了《集解》。《春秋谷梁传集解》这部书义理精密详实,被天下人看重。不久徐邈又为《春秋谷梁传》做注,世人也很称赞。 5.(11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答庞参军 晋•陶渊明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E A.第二联中的“赏我趣”与第一联中的“相知”照应,表明陶渊明、庞参军二人志趣相投。 B.“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一联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同,指不与俗人交往。 C.前四联为本诗的第一部分:第一联以议论总起,第二三四联承上写诗人与庞参军 D.“幽居士”即“隐士”,据此可推知“无复东西缘”可以理解为“奔走求仕与自己无缘”。 E.本诗体现了陶渊明诗作的典型风格:语言朴实无华、委婉含蓄,追求情、景、理的统一。 (2)本诗主要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分析】(1)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考查诗歌的情感,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解答】(1)B.“指不与俗人交往”错,是写与庞参军交谈内容的脱俗;E.“语言……委婉含蓄”错,本诗回忆了与庞参军真挚深厚的友情,抒发依依惜别的情怀,直接表达自己隐而不仕的决心。 (2)分析本诗主要抒发了哪些情感,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从“相知何必旧……闲饮自欢然”看,诗人回忆了与庞参军的交往,“每每顾林园”“谈谐无俗调” “闲饮自欢然”,写出两人志趣相投,表达出二人友谊深厚;从“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看,写出了诗人立志归隐的决心;从“物新人惟旧……来会在何年?” 看,器物求新,而朋友间当以旧谊为重。但即使感情相通,不惧相隔万里,也终究无法改变天各一方、江山阻隔的现实,不复能时时谈笑宴饮。只能希望你在远方自己保重身体,以后相会,还不知在何年何夕呢?表达出对于有人分别的不舍和对友人的祝福,对再次相会的盼望之情。 答案:(1)BE。 (2)①通过对与庞参军交往的回忆,表达出与朋友深厚的情谊;②立志归隐,不愿出仕的心愿;③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之情,以及对友人的祝福与未来相会的期盼。 赏析: “我实幽居士”以下八句是第二层,抒发依依惜别的情怀。正因为相交深、知遇厚,所以一旦分离,就无法扯断联络感情的纽带。诗人自己是立志归隐之人,没有俗务缠身,不会因公事鞅掌,东西奔走;而朋友却要远离自己而去,从此天各一方,因此希望别后能常通音问,以释遥念。“物新人惟旧”,语见《尚书》:“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意思是器物求新,而朋友间当以旧谊为重。但即使感情相通,不惧相隔万里,也终究无法改变天各一方、江山阻隔的现实,不复能时时谈笑宴饮。只能希望你在远方自己保重身体,以后相会,还不知在何年何夕呢?这一层诗人抒发的感情十分细腻丰富:分手在即,不免感伤、怅惘;感伤之余,又要嘱咐常通音信,叮咛保重身体,对分手后的“情通万里”,来年的重新相会寄托了希望。显得十分朴实、深沉。 6.(5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左传•曹刿论战>记载,齐国入侵,曹刿求见国君献策,但他的乡人质疑道:“ 肉食者谋之 , 又何间焉 ”。 (2)《诗经•氓》中表现男女曾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诗句是“ 总角之宴 , 言笑晏晏 ”。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绘了山中四季不同的景色,其中写春天之景的句子是“ 野芳发而幽香 ”。 【分析】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解答】故答案为: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重点字:谋) (2)总角之宴,言笑晏晏(重点字:晏) (3)野芳发而幽香(重点字: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