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七校联考2018届高三第四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A(B理解有误,参见原文“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C对象分析有误。原文是“文化在最鲜活心灵中的投射,促人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性问题”。D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 2.B(根据第3段的论证思路,讲述佛利尔美术馆的故事,是为了论说“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这一观点) 3.C(“就会产生文学、艺术,积累成文化、文明”错。原文的表述是,“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时,便容易产生文学、艺术,最终积累成文化、文明”,重在强调“容易产生”,并不是“就会产生”) 4.B(柳莎的哭和大旱无关,也体现不出无助;安草儿的笑体现不出顽强。) 5.(1)特点:①原始落后。②地处偏远。③清新干净。④自然古朴。(一点1分,任答两点即可) (2)作用:①环境上: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生存的自然环境。(1分)②情节上:为下文随着时代发展,搬离下山生活的情节发展作铺垫。(1分)③人物上:在如此环境中长年生存,体现了“我”的坚守、顽强,对故土的热爱。(1分)④主旨上:随着社会进步,对偏远恶劣环境的故土,是“守”还是“离”的矛盾。(1分)(共3分,一点1分) 6.观点一:我认为“我”孤单,文中属于正话反说。原因:①环境上:这是一个偏远落后孤绝的生活环境,身处其中,自然会一种“孤单”之感。(2分)②人物上:“我”是一个九十高龄的长者,看到许多同村人纷纷下山离自己而去,人越来越少而觉得“孤单”。(2分)③主旨上:不愿搬离而固守偏远落后之地而心灵孤单,从而引发读者思考固守的价值性,加深文章主旨。(2分) 观点二:我认为“我”不孤单。原因:①环境上:这一片土地上黑夜的星星、坑洼的山路、清新的空气、火种等等无不烙进了“我”的生命,有了它们的陪伴,“我”不孤单。(2分)②人物上:“我”从心底热爱这片长久生活的土地,而坚定地选择留在山上,拒绝山下更方便的生活条件,“我”的选择可看出不孤单。(2分)③主旨上:表现了故土虽偏远落后,但因为热爱,值得坚守的主旨。(2分)(未表态扣1分。分析每点2分) 7.D(“这说明这些国家跟中国文化差异最大”是无中生有,原文中无此信息。) 8.BE(B选项强加因果。从原文看,金砖四国青年接触中国文化的动机与中国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战略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E选项中的非金砖国家主要应指英法美,认知意愿强不等于认知度最高。此外,对旅游商品喜爱,原文无此义) 9.①注重文化推广的方式,把互联网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②增强对外文化传播的国别意识与针对性,强化传播的对象化。③加强中国和外国之间的民间交流,巩固和扩大文化发展的基础。④政府要制定规则,让中国人走出国门去传播中华文化。(答对3点4分) 10.C(根据上下文,讨论的话题是“为天下选择君主”,其间不能断开;妇人和中官中间应为顿号;“所以……者”作宾语,表示“用来……的人”,与其谓语“择”不能断开:只有陛下自己选择符合天下愿望的人。) 11.A(A项,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B、C、D三项正确。) 12.C(立襄王为太子是皇帝自己选择的,寇准只是建议他立刻确定下来。) 13.(1)(寇准)曾经在宫殿中奏事,与皇帝谈论意见不合,皇帝愤怒地站起来,寇准就拉着他的衣服。(补充主语,1分;不合,意见不合,1分;引,拉着,1分;大意2分。) (2)皇帝听说后不高兴,召见寇准,对他说:“人心立即归属于太子,想把我放置在什么位置?”(不怿,1分;遽,立即、快速,这么快,1分;属,归属,1分;置,放置,摆放;大意1分) 14.DE( D项“表现了诗人被贬后的失意心情”错,应为“表现诗人追求闲静、恬淡而美好的生活境界”。E项诗歌尾联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作者想远离官场、过隐居生活的思想情感。) 15. ①前两联,寓情于景,写出了凿通西湖后的喜悦之情。(2分)“绿鸭”“忘情地”写出了鱼鸟的欢情,以及诗人见此而喜悦的心境。(1分) ②前两联,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之情,(2分)“展尽”既写湖面开阔,又写出了诗人极目远眺,胸怀舒旷之感。(1分) ③后两联,即景抒怀,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之情。(2分)“愿”朝廷赐一个闲散的州郡,暗示了厌恶官场庸俗的生活。(1分)。 ④后两联,即景抒怀,表达了诗人归隐之情。(2分)诗人想做一个“渔叟”,恬适清闲地度过一生,体现了归隐之意。 (每条思想感情2分,分析1分。其他分析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6.(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17.C(①一发不可收: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既而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褒义词,容易与“一发不可收拾”相混淆。正确。②人稠物穰:人口众多,物产丰盛。形容城市繁荣昌盛的景象。不合语境。③和衷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多用于书面语和关系全局安危的大事上,在语体色彩与词义轻重方面使用错误。④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定,不易揣测,易误解为时间飞逝。⑤曲尽其妙:指委婉细致地把妙处都表达出来,指表达技巧高明。易误理解为乐曲美妙动听。不合语境。⑥功不唐捐:表示功夫不会白白的抛弃。唐,徒然,白白的;捐,舍弃。正确。) 18.D(A项,两面对一面,应把“离去”改为“去留”。B项,搭配不当,“位居”的不应该是“份额”,直接可删除“的份额”。C项,语序不当,“传统书店”应放在“一方面”后面。) 19.C(A项“芳龄”称对方(年轻女子)的年龄,B项少儿节目解说词不能过于书面化,D项“承让”是比赛获胜方说的) 20.①解决个人发展问题 ②还要正确地分析问题 ③就不可能解决好问题 21.②耕种、管理需要农民付出辛苦的劳作,却不能马上收获谷物,难道农民就不春种夏耘了吗?(句式1分,内容2分,共3分) ③相对论的创立耗费了爱因斯坦十几年的心血,却未能让他快速变现,难道爱因斯坦就放弃向未知的探索吗?(句式1分,内容2分,共3分) 22.略 译文: 寇准,字平仲,是华州下邽人。父亲寇相,后晋开运年间,应辟担任魏王府记室参军。寇准少年时,见识才智出众,通晓《春秋》三传,十九岁,中进士。召试学士院,被授予右正言、直史馆,担任三司度支推官,转任盐铁判官。适逢皇上诏令文武百官议论政事,寇准极力陈说利害,皇帝更加器重他。提拔他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负责吏部选取官员事务。曾经在宫殿中奏事,所说与皇帝意见不合,皇帝愤怒地站起来,寇准拉着他的衣服让他重新坐下,事情定下来才退出宫中。皇上因此称赞他,说:“我得到寇准,如同唐太宗得到魏征。”寇准与知院张逊多次在皇上面前讨论事情,两人互相揭露对方的短处。皇帝生气了,贬黜了张逊,寇准也被罢官去担任青州知州。皇帝回想寇准厚道,走后又想念他,为此经常不高兴。对身边的人说:“寇准在青州快乐吗?”回答说:“寇准所处的地方很好,应该不会苦恼。”几天后,皇帝又询问。身边的近臣猜测皇帝的意思是想再召回寇准任用,因此回答说:“陛下思念寇准,没有稍许忘记他,听说寇准每天纵酒,不知是否也想念陛下?”皇帝默不作声。第二年,召他回京,让他担任参知政事。至道元年,加官给事中。当时太宗在位很久了,冯拯等人上书请求立太子,皇帝大怒,把冯拯贬斥到岭南,朝廷内外没有敢再说的人。寇准刚从青州召回朝廷,入宫拜见,皇帝脚伤很重,自己用手提起衣服给寇准看,并且说:“你来得怎么这样慢呀?”寇准回答说:“我不是征召不能到京师。”皇帝说:“我的几个儿子哪个可以托付国家大事呢?”寇准说:“陛下替天下选择君主,与妇人、宦官谋划,是不行的;与近臣谋划,也不可以;只有陛下自己选择符合天下百姓愿望的人。”皇帝低头很久,屏退左右说:“襄王可以吗?”寇准说“知子莫若父,皇上既然认为可以,希望立即决定。”于是,皇帝任命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立为皇太子。拜见宗庙回来,京师的人拥挤在路上,高兴得跳起来,说:“是少年天子。”皇帝听说后不高兴,召见寇准,对他说:“人心立即归属太子,想把我放在什么位置?”寇准下拜两次,祝贺说:“这是国家的洪福。”皇帝入宫告诉后妃嫔妾,宫中的人都前去庆贺。又出宫,请寇准饮酒,喝到烂醉才罢宴。天圣元年,调任衡州司马。以前,太宗曾经得到通天犀,命令工匠做成二条带,将其中一条赏赐给寇准。到这时,寇准派人从洛阳取回,取回来数日,洗澡,穿上朝服系上佩带,向北面再拜,招呼左右赶快铺设卧具,倒在卧榻上就去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