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合川中学高2018级高考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6-11 16:30

重庆合川中学高2018级高考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魏家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
1.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这种美学观
以朴实无华、清新自然作为美的最高形态。
B.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大都强调满足人的
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C.朴素为美不仅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
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过多的艺术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
想、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
的源头。
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
观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在儒道墨法四家中,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其
对华丽之美的批判还不算尖锐。
C.儒家美学思想中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些观
念和主张也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D.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的众多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
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B.春秋时代,在儒家的一些经典著作中,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
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C.庄子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之美,但从整
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的,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D.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他提
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治国原则。
注:改编自网上《2016年普通高考模拟押题卷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选文来自网上《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十七篇(上)》;题目乃全部原创;此为定稿)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萧何追韩信》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滕公奇 / 其言壮 / 其貌释 / 而不斩 / 与语大说之言 / 于上上拜 / 以为治粟都尉
B.滕公奇其言 / 壮其貌释 / 而不斩 / 与语大说 / 之言于上 / 上拜 / 以为治粟都尉
C.滕公奇其言 / 壮其貌 / 释而不斩 / 与语 / 大说之 / 言于上 / 上拜以为治粟都尉
D.滕公奇 / 其言壮其貌 / 释而不斩 / 与语 / 大说之 / 言于上 / 上拜以为治粟都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麾下”: 指将帅指挥的旗帜之下,后引申为军营或部下之意,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中的“麾下”;或者是对将帅本人的敬称,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麾下”。
B.“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是战国、秦朝、汉朝,辅佐君主的最高官吏。自从战国时期设立丞相,一直到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六百年之久。
C.“郎中”:是中国古代官名,始于战国,后世袭用,从隋唐到清,朝廷各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均设郎中。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部下设司,司的长官为郎中,副职为员外郎;均是帝王的侍从官。
D.“斋戒”:指古人祭祀鬼神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荤、不妄行动、不狂言嬉笑等),以表示虔诚。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中的“斋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初,韩信投奔项梁时,默默无闻;后来改投项羽时,多次献计也不被采纳;再后来投奔刘邦时,也没啥名声,还差点被斩首;即使有滕公的举荐,也不被刘邦看好。
B.丞相萧何慧眼识珠,认为韩信是个奇才,决心要为刘邦留住他。可是一次刘邦大军到达南郑时,半路上就跑掉了几十个军官。韩信疑心萧何等人已多次在刘邦面前告发他,不会再重用他,不久也逃跑了。
C.萧何来不及报告刘邦,径直地去追回韩信。而刘邦却责怪萧何不去追回那几十个军官,偏要去追回一个韩信,认为萧何是在撒谎。萧何则趁机全力举荐韩信,认为他是普天下再也找不出第二个的能干人才。
D.萧何以“王汉中”与“争天下”之大义规劝刘邦,刘邦终于答应重用韩信,让他做大将,并且要举行盛大隆重的拜将仪式。有些军官们还暗自庆幸,以为是要任命自己为大将。最后得知任命的大将是韩信时,全军都感到惊讶。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①。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背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①刘琨,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至,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
8.这首诗首联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6分)

9.诗的颈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坚持理想,九死不悔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范仲淹《渔家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既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又包含功业未就、无法归家的无奈。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