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崔从,字子乂,少孤贫,与兄能偕隐太原山中。会岁饥,拾橡实以饭,讲学不废。擢进士第。从山南严震府为推官,以母丧免。兄弟庐墓,手艺松柏。丧阕,不应辟命。久之,韦皋引为西山运务使。奏迁判官,摄守邛州。前刺史有以盗系狱,辞已具,疑其冤,纵不治,俄得真盗。 入为殿中侍御史,迁吏部员外郎。裴度为御史中丞,奏以右司郎中知杂事。度已相,代为中丞。所弹治,不屈权幸。事系台阁而付仗内者,必请还有司。荐引御史,务取质重廉退者。李翛以宠得京兆尹,为庄宪太后山陵桥道使,务以减末徭费为功,至不治道,輴车留渭桥,久不得进。从三劾之,无少贷。 俄授陕虢观察使。迁尚书右丞。王承宗上章请割德、棣二州自赎,又令二子入侍,宪宗选堪使者,以命从。议者谓承宗狠谲,非单使可屈。次魏,田弘正请以五百骑从,辞之,惟童骑十数,疾趋镇。集军士球场宣诏为陈逆顺大节祸福之效音辞畅厉士感动承宗自失貌愈恭至泣下即按二州户口符印上之。还为山南西道节度使。长庆初,繇尚书左丞领鄜坊节度。属部屯军数乱法骄横,吏不能制,从一绳以法,下皆重足畏之。党项互市羊马,类先遗帅守,从独不取,而厚慰待之,羌不敢盗境。宝历初,为东都留守。故事,留司官入宫城门列晨衙见留守。吏诞傲,久废,至是复行。 召拜户部尚书。宰相李宗闵以从裴度、李德裕所善,内不喜。从求致仕,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告满百日去。于是众哗语不平,宗闵惧,复授检校尚书左仆射、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大和六年卒,年七十二。下有刲股肉以祭者。赠司空,谥曰贞。 (删改自《新唐书·第一百一十四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集军士球场宣诏 / 为陈逆顺大节祸福之效 / 音辞畅厉 / 士感动 / 承宗自失 / 貌愈恭 / 至泣下 / 即按二州户口 / 符印上之 / B.集军士球场宣诏 / 为陈逆顺大节祸福之效 / 音辞畅厉 / 士感动 / 承宗自失貌 / 愈恭至泣下 / 即按二州户口 / 符印上之 / C.集军士球场 / 宣诏为陈逆顺 / 大节祸福之效 / 音辞畅厉 / 士感动 / 承宗自失 / 貌愈恭 / 至泣下 / 即按二州户口 / 符印上之 / D.集军士球场宣诏 / 为陈逆 / 顺大节 / 祸福之效 / 音辞畅厉 / 士感动承宗 / 自失 / 貌愈恭 / 至泣下 / 即按二州户口 / 符印上之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庐墓,古人在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这就是“庐墓”,也指服丧期间居住的墓旁小屋。 B.台阁,汉代指尚书台,后泛指中央政府机构。《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中的“台阁”就是泛指大的官府。 C.东都,是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隋唐时指洛阳。当时京都在长安,洛阳在长安以东,因而称“东都”。 D.赠,是赐以官爵或荣誉称号;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谥”只能在死后获得,“赠”可在生前获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从家境贫寒,学习刻苦。年幼时家境贫寒,隐居山中,遇荒年断绝了粮食,他和哥哥采摘橡实野果而食,依然不停止学习,最终还考中了进士。 B.崔从为政刚直,不避权贵。李翛受命,一心想减少徭役和费用,以致道路没能修好,灵车 滞留在渭桥,很久不能前进。崔从三次弹劾他,毫不留情。 C.崔从智勇双全,巧言屈敌。他受命出使,众人认为王承宗凶狠狡猾,但他只率领十几个僮仆前往,并晓以大义,瓦解敌兵心理,使王承宗最终践诺。 D.崔从为官有节,不恋尊位。宰相李宗闵因为一味迎合裴度、李德裕的喜好,崔从心里不喜欢。于是请求退休,没有被允准,后来又告假满百日才离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前刺史有以盗系狱,辞已具,从疑其冤,纵不治,俄得真盗。 (2)属部屯军数乱法骄横,吏不能制,从一绳以法,下皆重足畏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歌风台 张方平 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感慨大风诗。 淮阴反接英彭族,更欲多求猛士为? 【注释】:歌风台:《汉书·高帝纪》载,高帝十二年,刘邦过沛,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酒酣,击筑自歌,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反接:反绑双手。英彭:英布与彭越,二人都是开国功臣,一封淮南王,一封梁王,先后被刘邦杀死,灭三族。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首句时间跨度很大,点出刘邦从穷困失意到贵为帝王的前后变化,给人强烈的反差感。 B.次句刻画刘邦醉酒赋诗的典型瞬间,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主人公志得意满、慷慨激昂的一面。 C.三、四句机杼别运,说刘邦君临天下的目的尚未达到,却错杀韩信、彭越、英布等功臣。 D.本诗风格笔短趣长,意在言外,顺接自然,着墨不多却能给读者以含蓄蕴藉的审美享受。E.全诗语言平实,情感真挚,诗人借古迹而抒怀,在叙述和议论中寄寓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15.这首诗的三、四句与元代诗人张昱《过歌风台》中“韩彭受诛黥布戮,且喜壮士今无多”两句表达了怎样相同的思想感情?手法上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论语》中,孔子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 , ”。 (2)在《离骚》中,屈原表达与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句相似遭遇的句子是“ , ”。 (3)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中的“ ”就印证了这句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许多搞笑段子看起来似乎不会触动人们的笑点,但一经郭德纲、于谦绘声绘色地表演,常会给人以不亦乐乎的感觉。 ②一名学生找到了本书的作者,热情地说:“您这本书写得太好了,尤其是您在书中多有一孔之见,让我很受启发。” ③参加本次学术年会的专家都是海内外知名学者,针对国内、国际焦点问题,他们纷纷坐而论道,积极建言献策。 ④面对黑恶势力的迅猛抬头,如果我们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举措,反而任其发展壮大,这无异于为虎傅翼、助纣为虐。 ⑤近40年,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复兴在望,我们能够躬逢其盛,实在难得。 ⑥昨天,国产航母在拖船的牵引下开始海试,几代科研工作者殚精竭虑、公而忘私的工作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据有关部门权威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各景点晒出的“五一”旅游成绩单存在较大“误差”,这引发了大众争论。 B.“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本台特派记者重返北川,近距离感受震后十年北川的遗落与重生。 C.想要实现“人才回流”,相关部门必须完善高端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 D.随着智能机器人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家务劳动的主力,很多人越来越担心人工智能是否会影响人类的未来。 19.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某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的陈述内容,指出其中游离中心和表述不当的两句 话。(3分) 尊敬的××大学招生办老师: 您好! ①我是来自浙江省××中学的××,很高兴有机会向您表达我对贵校的向往之情,②希望今天的我能博得老师您的垂怜。 ③××大学校园风景如画,游人如织,据说每年还能吸引很多外国游客前来游览。④××大学是教育部直属,985工程重点高校,办学历史悠久,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楷模。⑤学校在很多领域拥有很高的学术影响力,涌现出了如×××、×××、××等杰出校友。⑥所以,在金秋九月,我渴望俯临神往已久的××大学,成为她的一分子。 A.①④ B. ③⑥ C. ②⑤ D. ②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酒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____①____,早在汉字成熟之前,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酿酒技术。___②___,光《诗经》中便有20多处提到酒,酒被赋予了礼仪、社交等含义,体现了特定的宗法秩序以及人伦关系;还有很多专门讲酒的文章,如西周的《酒诰》、西汉的《酒赋》《酒箴》、东晋的《酒诫》和初唐的《酒经》《酒谱》等等。可见,____③_____的载体之一。 21.下面文段有三处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6分) 规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每个人心中都要有自己做人的底线。在小人横行、阿谀奉承之风盛行的北宋官场里,周敦颐坚守良知,洁身自好,最终流芳百世。当然,盲目地遵守规则也不行,比如,朋友希望你去做某件坏事,你就不能盲目听从。 ①“做人的底线”不能等同规则。前者是可以主观选择的,后者是强制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吕氏春秋》里记载了“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 鲁国法律规定,如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出钱赎回后可由国家报销赎金。孔子的学生子贡在其他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事后却拒领国家支付的赎金。大家都交口称赞,孔子说:“唉,从此不会再有人替鲁国人赎身了。” 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者,人家送一头牛谢他,他不客气地收下了。大家都嘲笑子路,孔子说:“从此这样的救人事情会更多。” 中国文化中的“义利之辨”由来已久。读了上面两段,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把你的思考写成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