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严重危害性”错。这种哲学也有好处,“在这种哲学指导下,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的局限性体现在,它不能解释也解决不了“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对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另外,它的局限性不仅造成社会危机,也造成生态危机。) 2.A(“没有先后主次之分”说法错,在第四段首“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说明“世界观”“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之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 3.B(太绝对了,毕竟人还应有主观能动性。) 4. C (不是“对比”,而是“比喻”。此外,异国他乡看到类似于唐诗中的美景,产生失落的主要原因是,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诗境不存在了,失去了与生命紧紧相连的全部呼应关系。) 5.①作为一种整体存在,它是中国人的精神依托,可以全方位的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②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5分。) 6.①巧引诗句说唐诗。独钓寒江、黄河白云间、空山新雨后、浔阳秋瑟、月落乌啼、羌笛孤城等诗句的灵活引用,有画面感而不显得堆砌。②巧比妙喻。把唐诗比作“玉杵叩扉”,有形有声;把在异乡看到美景比作“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形象生动地表现那种惊喜之后的失落。③“这个自己”三段排比,铺陈凡夫俗子读唐诗的体验和提升,内容厚实,饱含激情。④对比。首段中,不想留在中国的理由和想留在中国的理由对比,末段将中国和世界有些民族在“宗教音乐”和“现代舞蹈”上对比。(答对一点得2分,四点选三点即可,共6分。) 7.A(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及“空巢老人数字多”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有因果关系。) 8.A D (B项,“直接”错,原文是“折射”,说明“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等问题,是间接造成空巢老人问题。 C项,“必将”表述绝对,另外,原文是“有助于”,说明这些措施并非唯一。 E项,张冠李戴,“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的对象目前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年群体”,而不是“空巢老人”。“享受到了”也错,这只是一种“尝试”或探索,它只是在技术上成为可能,而不是已经成为现实。)(选对一项2分,两项5分) 9.①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地区发展平衡,减少劳动力候鸟式迁徙;②推进社保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为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创造条件;③加大政府投入,同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市场;④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扶持力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⑤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新的养老模式,如“一键呼叫式”。(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共4分) 10.B(抓住关键词“者”进行断句,然后抓住“军旅之才”“执锐之干”结构对称进行断句。) 11.D (“性善论”为孟子的思想。) 12.C (郑太并没有否定自己的观点) 13.(1)董卓强暴残忍,缺少道义,贪得无厌。如果把大事交给他,将会放纵其邪恶的欲望,必将使朝廷危险。(“厌”、“恣”、“危”各1分,“授以大事”状语后置句1分,句意1分) (2)郑太才智谋过人,而勾结外面敌人,如今把士卒兵马提供给他,让他靠近他的同伙,我私下为明公担忧。(“略”、“就”“窃”各1分,“资之士马”状语后置1分,句意1分) 14.B D(B“见青山”是说假如友人回到故乡,田园庐舍肯定是一片废墟,满眼残破,所见也惟有青山如故,友人心中应该是伤悲忧愁的;D尾联中面露愁颜的是友人。)(答对一个2分,答对两个5分。) 15.①承上启下,由实入虚。(2分)②“他乡生白发”承首句“世乱同南去”,写世乱离乡,白发渐生;“旧国见青山”接第二句“时清独北还”,想象“时清”归乡所见。(2分)③“旧国见青山”领起后面两联的想象。“见青山”是说想象友人回乡看到的荒败的景象,这样就由眼前送别的感伤引出后面两联乱后荒败的景象的描写,并由此推及时代的感伤、民族的感伤。(2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 16.(1)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7.B (①侃侃而谈:指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此处正确。②侧日而视:指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此处不合语境。③众所周知:大家普遍知道的。前面不能再加“大家”,重复了。④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城府,借指待人处事的心机。此处正确。⑤不虞之誉:没有意料到或意想不到的赞扬。此处正确。⑥不情之请:指不合情理的请求。称自己提出请求时的客气话,为自谦之词。此处错误。) 18.D (A成分残缺,应改为“被裁定”;B.句式杂糅,删去“由于”;C.语序不当,应将“如果”放在“美国国会”的前面) 19.C(A“之子于归”指女孩出嫁;B.“古稀”指七十岁;C.“杏林”指医界,应为杏坛;D.“弄璋之喜”指生了男孩,客人向主人道贺。) 20.①酸与苦都适中(酸苦适中,或“不酸不苦”) ②有利于咖啡树的生长(有利于光合作用) ③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或“合适的海拔和充足的光照条件”) (每句2分,共6分) 21.正确结论:(2)(1分) 大前提:所有的爱斯基摩土著人都是穿黑衣服的。(2分)小前提:A是穿白衣服的一个人(或“A不是穿黑衣服的一个人”)(2分) (说明:“A 是北婆罗洲土著人”这个判断错误,因为“所有的北婆罗洲土著人都是穿白衣服的”,但是“穿白衣服的不一定是北婆罗洲土著人”。) 【作文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副标题“我看改革开放40年”交代了任务指令,它是主谓宾结构,重点是“看”,意在让考生写出“对改革开放40年”的看法,较适合写成议论文。具体来说,可采用“追问式”思维进行立意----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等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样由果溯因,可以得出以下立意角度。 角度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发展成就惊艳世界,彻底摆脱了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从落后的农业国到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洋字号”时代到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链条,从百姓温饱不足到进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从物资短缺到坐上全球货物贸易头把交椅,从与世隔绝到引领全球化的发展方向,中国经历风凰涅槃,完成了从世界边缘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华丽转身。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现实都告诉对我们,固守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没有出路,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发展不了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概括起来说,就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角度二:不能忘却的初心——切为人民谋福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改革开放遵循着把“一切为了人民谋福祉”放在首位,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上,才有了中国人民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减少全球贫困人口、改善包括安全饮水、居民健康水平、人口期望寿命在内的人类生活质量方面,为人类福祉改善和全球人权进步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角度三:锁定方向,心无旁鹭。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因为改革开放推动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将市场经济的种子播撒入社会主义的土壤,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中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由一个农业国转向工业化、后工业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创造了为当今世人瞩目、可以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无疑,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锁定社会主义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从始至终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取向的改革,坚定不移地走了一条市场主导的改革路线。可以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成果卓著的一个关键原因。 角度四:“奋斗”深深镌刻在我们的血脉之中。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成就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80万亿元,1000多万人成功脱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复兴号”高铁、国产大飞机、量子计算机、天文卫星“慧眼”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可以说,没有哪一段路程会一帆风顺,没有哪一个梦想会轻松实现,唯有开拓奋斗,脚踏实地,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改革的实干家,才能不断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一言以蔽之,“奋斗”已经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血脉之中。 【诗歌赏析】 这首诗写于平定“安史之乱”之后。意在伤己独留南方,不能与朋友同来同返,并抒发了对乱后形势的忧虑之情。 诗题为“贼平后送人北归”,“贼平”,指公元763年夏历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率残部逃到范阳,走投无路,自缢身亡,“安史之乱”最终被朝廷平定。“北归”,指由南方回到故乡,《新唐书》载司空曙为广平人,这个“广平”,据考证当在今河北或北京境内,是“安史之乱”的重灾区。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首联交代送人北归的原因,抒写自己不能还乡的痛苦,“世乱”之时,司空曙和友人一起逃到江南避难,如今天下已经太平,友人得以回去,自己仍滞留他乡,“独”字含义丰富,一指友人独自北还,一指自己独不得还,含有无限悲感。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上句“生白发”亦有双重涵义:一是形容乱离中家国之愁的深广,一是说时间的漫长,从战乱开始到结束,前后历时九年。 “旧国”指故乡,“见青山”是说假如友人回到故乡,田园庐舍肯定是一片废墟,所见也惟有青山如故。从这句起,以下都是想象北归人途中的心情和所见的景物。律诗讲究“起承转合”,一般在第三联转折,此诗却在第二联完成“承”、“转”,章法上别具一格。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颈联及尾联单从友人方面落笔。“晓月”句想象其早行情景,“繁星”句虚拟其晚宿情景。这一联点明“残垒”,即残破的壁垒,泛指战争遗留下来的痕迹。“故关”,为兵家必争之地,估计也残破不堪了。因而这一联着重写“贼平”后残破、荒凉之景,笔力所致,“描尽乱离之后荒乱风景”。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尾联继续虚写友人归途中所见所感。上句写景,“禽”和“草”本无知觉,而曰“寒禽”、“衰草”,正写出诗人心中对乱世的感受。下句直接写“愁”,言愁无处不在,“愁”既指友人之愁,也兼含作者之愁,这里与一、二两联遥相呼应,针线细密,用笔娴熟。 这是一首酬赠诗,这类题材在“大历十才子”集中比比皆是,但多数思想平庸,艺术才力贫乏,缺少真情实感,这首诗却能独辟蹊径,通过送北归的感伤写出“旧国残垒”、“寒禽衰草”的乱后荒败之景,由送别的感伤推及时代的感伤、民族的感伤。 【参考译文】: 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是司农郑众的曾孙,年轻时就有才干谋略。起初被举为孝廉,三公聘,朝廷征召,一概不去。等到大将军何进辅政,征用名士,任命郑太为尚书侍郎,又升任侍御史。何进要杀宦官,想召并州刺史董卓为助。郑太对何进说:“董卓强暴残忍,缺少道义,贪得无厌。如果把大事交给他,将会放纵其邪恶的欲望,必将使朝廷危险。”又向何进陈述几件当务之急的事,何进不听,于是就弃官而去。 何进不久被害,董卓果然作乱。郑太等与侍中伍琼、卓长史何颙一起劝说董卓,委派袁绍为勃海太守,以促成山东起兵反董卓的计划。等到义兵兴起,董卓召集公卿商议,要大举发兵去征讨,众官没有人敢违抗他的旨意。郑太怕他兵多了更加骄横,凶恶强暴难以遏制,就独自说:“为政在于德,而不在人多啊。”董卓不高兴,说:“像你这么说,兵是无用了?”郑太害怕了,就假意说:“不是没有用,而是我觉得山东不值得用大兵征讨罢了。如果不信,我试着为明公陈述其要点。如今山东合谋,州郡连结,众人互相鼓动,不是不强盛。然而自光武帝以来,中原无战事,百姓富足安逸,忘记战争多年了。仲尼说过:‘不教人学会作战,这叫抛弃他们’。他们人虽多,却不能称为祸害。这是第一。明公出身于西洲,年轻时就做国家武将,熟习军事,屡次经历战场,名震当世,人人畏惧。这是第二。袁本初是公卿子弟,生长在京城里。张孟卓是东平的道德先生,举止目不斜视。孔公绪只会清谈高论,抑扬褒贬人物。这些人并没有指挥军事的才能,使用兵器的本领,临阵交兵,不是您的对手,这是第三。”董卓这下高兴,任命郑太为将军,让他统领各军讨伐进击关东。有人劝告董卓说:“郑太才智谋略超过常人,而勾结外面敌人,如今把士卒兵马提供给他,让他靠近他的同伙,我私下为明公担忧。”董卓这才收回他的兵马,留在朝内为议郎。 董卓迁都长安后,天下饥饿动乱,士大夫大多得不到应有的职事。而郑太家有余财,每天引宾客宴会歌舞,所救济的人很多。于是他和何颙、荀攸共同谋杀董卓。事情泄漏,何颙等人被抓,郑太从武关逃走,投奔袁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