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四川内江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5-15 21:30
参考答案
1.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据史记载”于文无据。B项,张冠李戴,原文表述是:“真正促使《周易》从占筮之书转为义理之学,从趋向巫术占卜功用转向探讨伦理教化功能的,则是《易传》(十翼)的出现,这也标志着《周易》经典最终完成”。D项,“自此以后”曲解文意,原文表述是:“特别是从唐代开始,《周易》为“六经”之首的地位从未受到任何挑战”。
2.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D项,文章引用《四库全书总目》对《周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评价,意在突出其已“深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的影响力。
3.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因果倒置,“在汉代取得了文化和政治上的权威地位”,不是《周易》“位列于儒家经典之首”的原因。
4.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项,结合文本内容“整个条件的确简陋,但女理发师为人热情,做事认真……又有自己的店面,女理发师更是做得风生水起”分析可知,女理发师的成功应主要取决于她这个人本身,而不完全是位置好。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①为人热情,待人和善。“笑着与人打招呼,送去问候。”②勤劳刻苦,严谨踏实。“做事认真,一丝不苟,二十多年的勤奋工作。”③性情开朗,自信乐观。“总是笑着说话,做事;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挺满意。”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性格特点分析。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一边同客人聊天,一边眼睛还盯着街上行人,有熟人经过,便立刻笑着同人打招呼,送去问候”,为人热情,待人和善;“但女理发师为人热情,做事认真,不论男女老少理发,都一丝不苟,又喜欢聊天,手艺也很不错”,严谨踏实;“说完,她开心地笑了”“只要人勤快,收入也比较稳定,人辛苦点没事,做什么不辛苦呢”,性情开朗,自信乐观。
6.①正面描写。通过描写“女理发师”的外貌(肖像)和语言等来表现她的个性特点。②侧面描写。小说中的“徒弟”“丈夫”“我”“知情者”等次要人物都是用来侧面衬托主人公精神品质的;“顾客盈门”和“买了两套房子”也从侧面衬托了“女理发师”手艺好,取得的成绩大。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②侧面描写。本题从文本中有关叙写中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写“女理发师”的外貌(肖像)和语言等来表现她的个性特点。“旁边一位知情者插话”“带了一个徒弟,做得也不错”“我老公也劝过我,让我别做了”“我”,侧面衬托主人公精神品质的。“能够买下两套房子,可不容易”“忙的时候,来理发的人排起了长队”,从侧面衬托了“女理发师”手艺好。
7.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报告相关内容的理解。B项,表述错误,原文是:“调查中,62.6%的受访者希望春节传统文化活动能结合地方特色举办,56.5%的受访者建议年轻人多走出家门体验文化”。
点睛: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
8.A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报告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B项,“已然回归”调查报告中没有显示的内容。D项,调查报告显示的是:“51.9%的受访者希望地方政府对此给予一定财政支持,46.8%的受访者认为可鼓励各地联合举办”。E项,调查报告中没有“从而扎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的内容。
9.(1)现象:对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受访青年群体的兴趣度明显高于36周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群体。
(2)原因:迎喜接福,讨个好彩头;除旧迎新,增加年味;不忘祖训、不忘本。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概括。从兴趣度着眼说明受访者群体中出现的特殊现象,结合文本内容“18—35周岁青年群体的兴趣度(66.8%)明显高于36周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群体(47.8%)。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分析,受访青年群体的兴趣度明显高于36周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分析“贴春联”是受访者春节前后参与度最高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的原因,结合文本内容“60.9%的受访者是为迎喜接福,讨个好彩头,60.4%的受访者是为除旧迎新,增加年味,其他原因还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54.4%),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45.6%),不忘祖训、不忘根本(36.1%),凑热闹(17.1%),固定流程(11.1%),打发时间(10.8%)等”分析概括即可。如迎喜接福,讨个好彩头;除旧迎新,增加年味等。
10.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向者”表示时间,结合“太后”“群臣”“朕”“卿”分析,排除A项、C项。“职”是职责的意思,结合句意分析,排除D项。
11.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翰林是从进士中选拔出来的,但不能说考中了进士就能做翰林。
12.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B项,皇帝重用章得象,是因为其“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所干请”。
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
13.(1)(过了)几天,他赌博又输了,就把匣子返还给李宗谔,(匣子)上的封条都没有打开。
(2)等到他撞上了墙壁,自然就会后退了。在他坚决要跳跃的时候,那种形势下,(旁人)是很难阻止他的。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博”译为赌博,“奁”译为匣子,“发”译为打开。(2)“俟”译为等到,“锐”译为锐气、勇往直前的气势,“遏”译为阻止。
14.BE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B项,“老”字是指诗人为这种悠闲的生活感到愉悦,这与其为官的态度是一致的;E项,“谁知乏酒钱”是指诗人的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①本诗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情趣高雅、洒脱自乐的诗人形象。②无俗事打扰,身康体健,闲对美景,体现其悠闲自得;诗人在“选字”作诗中慢慢老去,体现其情趣高雅;闲居心乐,不管有无酒钱,体现其洒脱自乐。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诗人形象分析。答题步骤要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注意文下注释。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闲居”“无事扰”“旧病痊”写出诗人身体康健、精神愉悦,悠闲自得。颔联,作诗、看山是诗人闲居生活状态,情趣高雅。“对此心还乐,谁知乏酒钱”,闲居心乐,不管有无酒钱,体现其洒脱自乐。
16、(1)余嘉其能行古道(2)箫鼓追随春社近(3).衣冠简朴古风存(4).取之无禁(5).用之不竭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嘉”“箫”“禁”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17、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神气活现:自以为了不起而显示出来的得意和傲慢的样子。此处宜用“活灵活现”。
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即功到自然成。
耳熟能详:听得烂熟,可以详尽复述出来。
无可厚非:厚,重,过分;非,非议,否定。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没有什么可以过分指责的。此处应用“无可非议”。
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器;就:凑近。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
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使用时,主语不能是某一个人。
18、C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病句辨析。A项,语意重复,“苟同”,随便同意、赞同。B项,语序不当,“问题的层出不穷”改为“层出不穷的问题”。D项,搭配不当,“提高脱贫质量和成果”改为“提高脱贫质量和成效”或“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
19、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A项,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正确。B项,莅临:书面语,多用于欢迎贵宾或领导,用于“广大师生”不合适。C项,高足:称对方的学生或徒弟。用于教师称自己的学生不得体。D项,垂范:指上级或前辈给下级或晚辈示范,做榜样,用于“全体同学”不合适。
20、
(1).①大园中往往还包有小园(2).②园林多运用对比和衬托等手法(3).③有时还配上了很好的对联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结合后面所举的例子“颐和园中有谐趣园,北海中有静心斋”分析可知,大园中往往还包有小园;第②处,结合“多变曲折”分析,园林多运用对比手法;第③处,结合后面《老残游记》中写老残在济南游大明湖,看了对联后的赞叹分析可知,很多园林亭阁还配上对联。
21、(1)以“《离骚》”为主语开头:___
(2)以“屈原”为主语开头:___
(1)《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一首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并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极致诗歌”之一的诗歌(抒情诗)。(2).(2)屈原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并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极致诗歌”之一的《离骚》的作者。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句式变换。短句变长句,首先要分析短句之间的联系,看每个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相同;看各个句子有无共有元素;看代词指代的内容是什么。句子之间有包容关系的,可先确定主干句,然后用附加或替换的方法加以整合;互不包容的可以拼接;下定义的题则按定义的形式处理,下定义的一般格式:小概念+“是”+修饰语+大概念。或者: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变换时这些方法要灵活运用。如本题陈述的对象是《离骚》,主干为《离骚》是诗歌,修饰性成分为:屈原创作,中国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在《离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极致诗歌”之一。
22、
写作分析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首先需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审题。作文要求的关键是在六个语句中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所以在写作时需要明确每个语句的立意,然后选出两三个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句子确定出一个立意,可寻每个句子立意的共同点,因果关系等。①句主要讲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②句强调奋斗的重要性。③句强调吃苦精神,生活总是先苦后甜的,只有经的起苦难的人才会笑到最后。④句主要讲正确处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优先考虑公共利益,放弃或牺牲某些个人利益或群体利益,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⑤句主要讲创造带来的幸福感等。⑥句主要讲幸福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幸福——个多么温馨的名字,人人都渴望得到它。幸福可以是一次团聚、朋友的一次祝福等,可见真正的幸福时刻都在我们的身边,要用心去感受。幸福很高贵,却又很平凡。满足别人最需要的,往往是一次最好的机遇,寻找到这种需要,然后去完美的满足他们,这样,你离幸福也就不远了。“使他人幸福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如果说,为自己创造的幸福是平面的,那么为他人创造的幸福就是立体的。两者在包含和被包含的过程中便体现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珍惜幸福方显人生的可贵。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它只是你心灵的感觉。生命是一种奉献和付出,幸福也只能在奉献和付出中才能找到,别人的笑脸也才能像花儿一样在你身边簇拥着绽放。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当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刻需要提醒。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感官的享乐,却无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韵律。收集自己的幸福的点滴,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生活在幸福的海洋里呢!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