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B.【A.“家规也就是国法”错误,不符合原文第二自然段中“在此层面上,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形成了某种‘同构’关系。”的意思,扩大范围。C.“国家最大,因此国法比家规更重要”,强加因果。D.“分别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的价值取向”错误,原文最后一段的表述是“体现了德、法共治的价值取向”,歪曲文意。】 2. A.【本文采用的是总分式的论证结构】 3. C.【忽略了原文“在古代中国的广大基层社会”、“往往”“也可称之为”的限制,扩大了范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4分)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的内容要点与表达艺术的能力。“对女儿却不负责任,缺乏耐心”错,文章开头已交代父亲对女儿一向有求必应,给女儿讲故事时敷衍应付是因为他此时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领导交代的工作中去了,希望通过努力让自己得到领导的认可,改善家里的生活。 5、答案:形象简洁,给人以新鲜与新奇的感觉,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线索作用,父亲给女儿讲海龟的故事是明线,父亲自己的经历是暗线,而海龟是两条线索的联结点,把小说巧妙地串连起来,匠心独运。海龟与父亲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题目中所蕴含的寓意形象而深刻。(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标题含义理解题能快捷、准确地考查出学生领悟作品内涵、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类试题多以简答题形式出现,考查的角度有:标题的深刻含义;拟写标题;分析多义;理解深义等。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一,分析关键字词,即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其二,分析标题修辞。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其三,分析内容主旨,即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意思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其四,分析背景线索,即在理解文章标题时可以通过分析文章背景或线索来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6、答案:形象刻画。刻画了一个艰苦奋斗却遭到不公平对待、对女儿有着深沉之爱对未来充满希冀的父亲形象。情节设置。这段文字以戛然而止的方式结束文章,这样的刹那停笔能留给读者更多更为深沉的思考。折射环境。含蓄深沉地揭示了如海龟般付出却得不到公平对待的社会环境,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为父亲鸣不平。揭示主题。小说的目的在于从海龟的角度暗写父亲的遭遇,剖析社会体制的弊端,进而对体制改革寄予莫大的期望。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答题时,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作出合理的解释。 7. 【解析】“苏轼拥有‘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因而笔下透出一种欢快的心绪”错,原文中说的是“悲哀感慨之中有一种超脱”,并不是“欢快的心绪”。 8. 【解析】 B.“从此拒绝一切活动和荣誉”错,相关链接(2)中“2016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D.“感受古诗词的欢情与别愁并不重要”不合文意,见访谈记者第六问及叶先生答语。E.根据叶先生对记者第四问的回答可知,“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少年春衫薄”是对“生命中精力最饱满的那一段生活--你的青春,你的韶华”的回忆的抒写,不是对思乡这一主题的诠释。 9.答案: 正视现实,脚踏实地,不空想。即使在困顿时,她也一直把眼前要做的事情做好。乐观阳光。她的乐观和阳光的心态洋溢在对古诗词的解说中,她就是那类总“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的人。机智幽默。她基本不从正面回答记者提问,而是机智的引古诗词切入回答。解说“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芳心只共丝争乱”等句子的语言充满幽默感。追求不辍。虽年事已高,但仍兴致勃勃地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发扬光大努力工作着。心怀祖国,无私奉献。90岁高龄时,毅然回国,用自己对古典诗词的研究成果滋养后学。中国古典诗词造诣深厚。每次答问,叶先生都能脱口而出,且妙语不断。 (一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就可以得满分。有其它答案,只要合情合理也可以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10.C 11.D 文官归吏部,武官归兵部。 12.B 面对袁宪自请解除官职,第一次拒绝他的是高宗,第二次是后主。 13.(1)恰逢周弘正要登座讲学,弟子们全都到齐了,周弘正就邀请袁宪进入讲堂,给他一柄麈尾,让他阐发义理。(关键词“会”、“毕”、“延”、“树义”各一分,句意一分。) (2)袁宪亲手写奏表提出了共十条谏议,都援引古今事例,措辞恳切率直。太子虽然表面上接受,但内心并无悔改之意。(关键词“手”、“表”、“凡”、“悛改”各一分,句意一分。) 参考译文: 袁宪,字德章。幼年就聪慧机敏。梁武帝修建学校,其中有一座在袁宪住宅西边。袁宪经常招入诸生,与他们谈论,(他发表的言论)同辈的人都叹服。 大同八年,袁宪十四岁,被朝廷征召为国学正言生。他拜见祭酒到溉,到溉目送他离开,欣赏他的神采。入学一年,袁宪的父亲袁君正派门客岑文豪跟袁宪一道去问候周弘正,恰逢周弘正要登座讲学,弟子们全都到齐了,周弘正就邀请袁宪进入讲堂,给他一柄麈尾,让他阐发义理。当时学者满堂,旁观者很多,但袁宪面色平静神态如常,论辩应对自如。周弘正也发起多次诘难,始终不能难倒他,于是周弘正告诉岑文豪说:“你回去和袁吴郡商议一下,这小家伙现在就可以充任博士了。”那时学生门徒参加策试,大多贿赂考官,岑文豪也提出替袁宪准备礼物,袁君正说:“我怎么能用钱为儿子买科第呢?”主管学校的官员对此怀恨在心。等到袁宪策试时,他们争相刁难袁宪,袁宪却随问随答,分析辨析对答如流。 太建九年,袁宪被授予散骑常侍,兼任吏部尚书。袁宪认为自己处于清要显达的职位太久,多次上表请求解职。高宗说:“许多官员在职,屡次收到检举信。而你处理了很多事务,可以说称得上纯洁清廉,另外甄别录用其他人(的话),就不要再说了。”等到高宗病重临终之时,袁宪与吏部尚书毛喜都领受了遗诏。始兴王陈叔陵叛逆作乱,袁宪指挥部署,他的参与在平息叛乱中起了重大作用。后主病重时,拉着袁宪的手说:“我的皇儿还年幼,我的身后之事就委托你了。”袁宪说:“众心所望,希望您的圣体康复,处理您身后事的旨意,臣不敢接受。” 至德元年,太子行冠礼,至德二年,举行了释奠之礼,这时袁宪上表请求解除自己的职务,后主不答应,还赐给他两名扶侍护人员,将他晋升为云麾将军,给他安排辅佐官吏。皇太子很不遵守典籍制度,袁宪亲手写奏表提出了共十条谏议,都援引古今事例,措辞恳切率直。太子虽然表面上接受,但内心并无悔改之意。后主打算另立始安王为皇位继承人,曾随口说了这一想法,吏部尚书蔡徵顺着后主的意思称颂赞赏,袁宪正言厉色地指责他:“皇太子是皇位继承人,已经深入万民百姓之心。你是什么人,敢轻率地谈说废立太子这样的大事!” 祯明三年,隋朝大军来袭,后主恐惧慌张将要藏起来,袁宪神情严肃地说:“隋军入侵,一定不会有什么侵犯,事已至此,陛下要从容处之。臣希望陛下整理好衣冠,御驾前殿。”后主不同意,就下榻跑了。袁宪从后殿景阳殿进入,(看到)后主投井,袁宪一边行礼一边哭泣着出来。 (二)14.BC 15.颔联写诗人无意与流水相争而愿与白云一起悠闲,看似恬淡,实则写出了诗人原有的满腔抱负及竞争之心。只因流水缓缓、白云悠悠,并因客观形势才暂缓入世之心。颈联融情入景,写出内心的寂寞,众荣独瘁的悲凉。尾联更是通过皱眉的神态将自己对江东战事的关切、忧虑时局的苦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赏析: 杜甫居于成都草堂时,生活暂时比较安定,有时也到郊外走走。表面看上去,“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和那些山林隐士的感情没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一读三、四两句,区别却是明显的。 从表面看,“水流心不竞”,是说江水如此滔滔,好象为了什么事情,争着向前奔跑;而我此时却心情平静,无意与流水相争。“云在意俱迟”,是说白云在天上移动,那种舒缓悠闲,与我此时的闲适心情全没两样。仇兆鳌说它“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意”(《杜诗详注》)是从这方面理解的,可惜只是一种表面的看法。 “水流心不竞”,本来心里是“竞”的,看了流水之后,才忽然觉得平日如此栖栖遑遑,毕竟无谓,心中陡然冒出“何须去竞”的一种念头来。“云在意俱迟”也一样,本来满腔抱负,要有所作为,而客观情势却处处和自己为难。在平时,本是极不愿意“迟迟”的,如今看见白云悠悠,于是也突然觉得一向的做法未免是自讨苦吃,应该同白云“俱迟”才对了。 王诗“流水如有意”,“有意”显出诗人的“无意”;杜诗“水流心不竞”,“不竞”泄露了诗人平日的“竞”。真是“正言若反”,在作者却是不自觉的。 下面第三联,更是进一步揭出诗人杜甫的本色。晚春本来并不寂寞,诗人此时处境闲寂,移情入景,自然觉得景色也是寂寞无聊的了;眼前百草千花争奇斗艳,欣欣向荣,然而都与己无关,引不起自己心情的欣悦,所以就嗔怪春物的“自私”了。当然,这当中也不尽是个人遭逢上的感慨,但正好说明诗人此时心境并非是那样悠闲自在的。读到这里,回顾上联的“水流”“云在”,写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岂不是更加明白了吗! 杜甫写此诗时,安史之乱未平。李光弼于是年春间大败于邙山,河阳、怀州皆陷。作者虽然避乱在四川,暂时得以“坦腹江亭”,到底还是忘不了国家安危的,因此诗的最后,就不能不归结到“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又陷入满腹忧国忧民的愁绪中去了。 (三)16.(1)晓镜但愁云鬓改 (2)举酒属客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C【解析】“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不能用来形容自然流畅。“运筹帷幄”指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筹划决策。符合语境。“有教无类”指对各类人平等看待,都施以教育,此处用来形容“新的课程改革鼓励中小学分层教学,这一举措将改变以往班级学生固定化模式”属于望文生义。“龙飞凤舞”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具体而微”指事物的内容大体上都具备,但形式、规模很小。不能理解为“很具体,很细致”的意思。“掌上明珠”比喻极受父母宠爱的儿女,也比喻为人所珍爱的物品。符合语境。 18.A【解析】B项成分残缺,“落入”的宾语中心词残缺。C项表意不明,“不适当地加大运动量”有歧义。D项语序不当,将“试点先行”放到句末。 19.C 20.却一直为造假阴影所笼罩 几乎都是主动为之 21.示例:坚持自己的想法,才会让自我得以实现。然而过于坚持就成了固执。固执是封闭的表现,它可能让你裹足不前。我们在坚持中也要懂得变通。 四、作文 22. 通过梳理材料,两个关键词会很快进入我们的视线,即“传统”与“创新”。以这两个关键词为核心,可以梳理出以下三个思维角度:一是“传统的魅力”,二是“创新的好处”,三是“传统与创新结合之美”。每个思维角度又可以从“为什么”“怎么办”两方面着手进行细致的分析。 1、从“传统的魅力”角度思考:坚守传统,不忘初心。 (1)为什么?因为优秀的传统内容,是国家民族的灵魂与象征,经得起时间和风霜的考验,让人能记住“来时”的温情与时光。 (2)怎么办?需要我们尊重、敬畏、保护、继承、推广。在此过程中我们一要学会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二要掌握一定的度,避免僵化、死板、教条;…… 2、从“创新的好处”角度思考:推动创新,牢记使命。 (1)为什么?因为这是社会发展、时代呼唤、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这其中涉及到个人、集体、国家、社会、民族、世界等方面创新驱动。 (2)怎么办?首先我们要有接纳新事物的大度之心与热情,被动、畏惧、排斥是要不得的;其次要明白创新不是简单的加法,更不是粗俗的加工,那种只改头换面,不注重实质内涵的行为要坚决杜绝;再次创新,忌随意而为,更要严禁类似恶搞的盲目无知的行为出现。总之,我们在审题立意的时候,如果能依托以上三大角度,从个人、集体、国家、社会、民族、世界等方面进行切入,借助“是什么”“为什么”这两个平台,联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思想、生活等领域,定能提取出精准而又精彩的立意并可顺利行文。如果在行文时还能体现出批判性思维或思辩性思维的特点,那定会美上加美的。 3、从“传统与创新结合之美”角度思考: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1)为什么?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共生、共处、共荣的社会,“继承传统,积极创新”是对社会发展多样性的尊重,是实现社会共同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社会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2)怎么办?首先要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方能保证“渠长水清”;其次要在创新的基础上守住传统的优势,这样方能保证“源头活水”;……这里化用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一句箴言:人们要懂得欣赏传统之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创新之美,这样将传统之美和创新之美融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 【相关链接】 在近日启动的第37届国际比基尼小姐大赛上,性感模特穿着比基尼京剧元素的衣服亮相T台,引来一阵惊叹。比基尼京剧元素服装也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并引来争议。有人觉得这是对国粹的一种创新传承,反对者觉得这“丢人”,侮辱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