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高三模拟测试 语文答案示例及评分参考 一、(24分) 1.(2分) C 2.(4分) 【答案示例】 【评分参考】 每条2分;“严苛的施工环境”,可给1分。 3.(3分)D 8.(4分) 【答案示例】 诸多施工工艺及标准均达国际领先水平,“中国标准”走向世界;以新的技术范例创造了新的建桥速度,领先世界;一些特大桥梁设计建设,为国际首例; “中国智造”的中国桥走向世界,连通世界,成为响亮的“中国名片”。 【评分参考】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二(23分) 9.(3分)D 13.(6分) 【答案示例】 我斋戒后准备的食物非常干净,但是您到了中午还不吃饭。 天下的国君都没有才德的,(人们)嫉妒(嫉恨)您一个人贤明,所以您才会流亡在外(或:亡了国)。 【评分参考】句中“斋”“具”“日中”三个要点各1分,句中“不肖”“疾”“亡”三个要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错误酌情扣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世上的君主有先醒悟的,有后醒悟的,有不醒悟的。 当年楚庄王即位,马上就清退奸佞,提拔忠诚正直的人,(让)有才能的人主掌楚国的事务。在这个时候,宋国、郑国无道,楚庄王包围讨伐郑宋两国,诸侯们都心悦诚服。在返程途中,经过申侯的属地。申侯进献饭食,但是到了中午楚庄王还是不吃,申侯很害怕,请罪说:“我斋戒之后准备的饭食已经非常清洁了,但是您到了中午还不吃,我特来请罪。”楚庄王长叹道:“这不是你的罪过。我听说:一个国君是贤德的君主,还有开导教诲他的人,就可以称王于天下;一个国君是中等的君主,还有教导他的人,就可以称霸于诸侯;一个国君是下等愚昧的君主,他手下的臣子又没有比得上他的人,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现在我就是愚钝的下等国君,手下的群臣没有人比得上我,我担心楚国没有多久就不复存在了。我还听说,世上的贤者不会断绝。(既然)天下有贤人在,但是我偏偏得不到贤人(来辅佐)。像我这样活着,凭什么吃饭呀?”所以楚庄王因为思虑着得到贤人辅佐,到了中午都忘了吃饭。这就是所说先(于他人)明白(国家)存亡的原因的人,这就是先醒的人。 当年宋昭公出逃,到了边境,长叹道:“哎,我知道我流亡的原因了。我穿着美服站在朝堂之上,数百名侍奉者,没有一个人不说我英俊潇洒的;我发布命令裁决政事,数千朝臣没有一个不说我英明正确的。我在朝廷内外没有听到过有人说我的过失,因此我才到了这一步。我陷入困境真是理所应当的。”从此之后,洗心革面,改变行为,穿粗布衣服,吃粗糙的饭菜,白天学习正道,晚上讲给他人听,二年后,美名在宋国境内传颂,宋人派车马官员去迎接他,让他重新担任国君,他也最终成了贤明的国君。等到已经逃亡在外,然后才明白存国保位的道理,这就是后醒的人。 以前虢君骄傲放纵,喜好自夸,让阿谀奉承之人成为亲信和权贵,进谏的大臣被问罪驱逐,晋国军队进攻虢国。虢君逃亡,到了大泽,对手下人说:“我渴了想喝水。”车夫于是进献上了清酒。虢君又说:“我饿了要吃东西。”车夫又进献了干肉干粮。虢君非常高兴地问:“为何准备得这么充分?”车夫说:“我好久之前就储存了。”虢君问:“为什么储存?”车夫回答说:“就是为了您逃亡时路上饥渴准备的。”虢君问:“你知道我会逃亡?”车夫回答说:“知道呀。”虢君问:“既然知道,为什么不劝谏我?”车夫说:“您喜欢那些谄媚之言,讨厌真诚的话,我想进谏,却担心我会比虢国先灭亡。”虢君(听后)改变了脸色非常生气,车夫赶紧谢罪说:“我说的话错了。”等到歇息的时候,虢君又说:“我亡国(逃亡)的原因真的是什么?”车夫说:“您不知道吗?您亡国的原因,就是因为您太贤明。”虢君说:“贤君是国家赖以存在的条件呀,如今却亡了国,是为什么呀?”车夫回答说:“天下的国君都没有才德,(他们)都嫉恨您一个人贤明,所以您才亡了虢国。”虢君大喜,扶着车厢上的横木笑着说:“哎,贤者原本就是像这样痛苦吗?”于是下车步行到山中休息,又饿又累,枕着车夫的腿就睡着了,车夫用土块换出了自己的腿,逃跑离开了虢君,虢君于是就饿死了,尸体被禽兽吃了。这就是已经亡国了,还不能醒悟自己亡国的原因,这就是不醒悟的人。 14. (5分) 【答案示例1】 我认为御者的做法错误。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孔子认为臣子不能欺骗君主,若君主有错要敢于当面冒犯。御者明知虢君国破流亡的原因是喜欢谄媚、拒绝谏言,却称之为“大贤”,这是欺骗;其目的是为了自保,这是自私。可见,御者的做法不是正直的臣子所为。 【答案示例2】 我认为御者的做法正确。孔子曾说,“邦无道,免于刑戮”。如果国家(君主)无道,就要保护自己,使自己远离刑戮。御者一开始直言指出“君好谄媚”,引得虢君大怒,此时御者明白虢君已经无药可救,因此假意夸赞虢君是大贤,目的是取得其信任,自己能伺机逃走。御者明白应该放弃执迷不悟的无道之君,保存自己,这是一种智慧。 【评分参考】 三(18分) 15.(3分)C 17.(6分) 【答案示例1】 陈词中作者对春花而有“鹃啼血”的悲伤感,并劝春花不要开在血腥的战场上,而应与好楼台相映,这是美好的风景;又对春风说不要在战场吹动战旗,而应送鲜美的鲥鱼过江,这是惬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高诗中作者寻友途中沐春风看春花,春光明媚、风景优美,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的沉迷喜爱。 【答案示例2】 陈词中作者由春花、东风想到战场与战旗,认为美好的春花、东风与血腥的战争氛围不协调,而应该与楼台与鲥鱼一起,与美好的风景和生活相映衬。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高诗中作者寻友途中沐春风看春花,春光明媚、风景优美,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的沉迷喜爱。 【评分参考】 陈词4分;“厌战”“向往和平”2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高诗2分;春风春花“优美”1分,情感“喜爱”1分。意思对即可。 18.(6分) 【参考答案】 山原旷其盈视 问君能有几多愁 旌蔽日兮敌若云 【评分参考】 每空1分。句中有错字、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 四、(25分) 19.(3分)D 21.(6分) 【答案示例】 第一次见到“瘦精精的他”时,李城虽然瘦,却充满活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第二次“李城比以前更黑了,也更瘦”,间接写出他工作的勤奋辛劳;第三次“特别消瘦,如果用数字形容的话,就是又被削去了二分之一”,一笔写出李城深受病痛折磨的情形,令人同情哀伤。 【评分参考】 三个要点,每点2分。 22.(4分) 【答案示例】 先是遭遇摔伤,后又得上重病,面对李城的坎坷命运,无力相助,我深感悲伤;能帮助李城完成他最后的心愿,在小说中让他拥有美好未来,又是我可以努力实现的,因此无比轻松。 【评分参考】 两个要点,每点2分。 23.(6分) 【答案示例】 表现:“我”因为搬家而认识了李城;李城离开萧条的家乡到城里打工,最终又不得不回到家乡,在城乡之间迁移;李城从搬家公司的“铁皮屋”到建筑工地的工棚,到化工厂的传达室,每一次搬家都意味着新的打工经历;李城希望我将他搬进小说里,以小说里的美好未来抵抗现实的残酷人生。 妙处:明确“搬家”这一线索,使结构更加清晰;由实及虚,有找寻人生归宿的意味,强化主旨。 【评分参考】 “表现”4分,四个要点,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妙处”2分,两个要点,每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 24.(3分)C 五、(60分) 23.(10分) 根据完成题目要求的质量,以5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