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南省长郡中学2018届高考模拟卷(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5-08 14:08
参考答案
1.D(D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可知,“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的特点”是指“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而不是该项所说的“‘得意’的深浅,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
2.B(“可直接证明……”理解错误。“可直接证明”的应是“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
3.A(B项以偏概全,“只喜欢”表述太绝对;C项曲解原文。原文“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D项根据原文可知,借用“忘言得意”的思维方式,玄学能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荒诞的和古文经学的繁琐中解放出来”。)
4. C (不仅仅因为栓叔手艺高超,更重要的原因是第段写到的“冬子听了娘的,快吃,使劲吃,却总是吃不饱”。)
5.本题属于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题,能力层级D
答题要领:1.抓关键词:“长久和顽强的生命”2、抓表现手法:对比,强调“更为”一词,将“木鱼”和活鱼进行对比;以小见大,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题步骤:表层义 深层义情感、主旨义
表层义:“木鱼”虽历经岁月,布满虫眼,却依然活灵活现。(1分)深层义:“木鱼”使东子挨了娘的打,受到村人的讥笑,即使成年后回想起来也时常充满羞愧,其影响远比一条活鱼要深刻得多。(2分)情感义:作者以小见大,从“木鱼”身上表现出物质匮乏对主人公幼小心灵造成的创伤,折射出贫困时期人们对物质的渴求,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2分)
6.本题属于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题,能力层级 F
答题要领:可以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理解小说结尾的深刻内涵,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因动木鱼挨打遭受讥笑,导致冬子许多年后都无法摆脱这件往事带来的羞愧感。他将木鱼做好,“恭恭敬敬地端上桌”,表现出主人公经历一番思想斗争后敢于正视往事,不逃避现实的勇敢精神。(2分)
长大后,东子的内心产生了质疑与反思,“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孩子对“吃”的渴望不应该成为耻辱的烙印,因此,他“对儿子说,吃鱼”,表现东子已经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内心释然了。(2分)
“木鱼”代表着过去贫穷的生活,给“冬子”的心里留下过创伤,同时也代表着特定时期的文化习俗,是冬子对故乡的一种眷恋。结尾处东子将木鱼恭恭敬敬端上桌并要儿子吃木鱼,其实也是教育下一代记住那个物质匮乏年代人们所经历过的生活。(2分)
7. C  (C项,讲的是中药标准化的问题,不属于中医防病治病技术进步的内容。A项,讲中医从“《内经》到叶天士再到现代的吴以岭院士”治病方法的发展,符合题意。B项,讲屠呦呦受葛洪《肘后备急方》启发提取青蒿素,属于中医防病治病技术的进步,符合题意。D项,讲中医用通络中药可降低心肌无复流的发生率,属于中医治病技术的进步,符合题意。)
8. AD(A项,原文第三段“往往是一个专家或一个团队”“几乎动员了海内外”可知,选项太过绝对;D项“因为中医界……所以……”,选项强加因果。B项话题是《百年中医史》。,是原文第二段“第一点就是充分占有资料……项目组尽可能在搜集第一手史料,基本涵盖了国家和地方图书馆的史料”可知,选项分析正确。C项与原文第六段“屠老师讲,中医药是一个宝库,但也不是拿来就用的。中医药有很多宝贵的经验,但一定要和包括现代医学在内的现代科技结合”说法一致,正确。E项与原文第十二段“有些标准的制定还比较难,比如肾虚的标准,脉象的标准……尚需要过程”说法一致,正确。)
9. 既要继承传统中医药的宝贵经验,更要和包括现代医学在内的现代科技相结合,才会有创新,有进步;中医药要逐渐制定标准,走向国际;制定完善中医立法,让那些通过“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有医术专长的人才,给予从业机会。(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4分)
(要使中医药走得更远,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多贡献,张伯礼提出三个观点:第一种认识,在第六、七段,即中医既要继承,更要发展;第二种认识,在倒数第一、二段,即中医药要制定标准,要走向国际;第三种认识,在第九、十段中,涉及中医立法诸事。将以上的内容概括整合即可。)
10. B(见参考译文)。
11.C(会试第一名称“会元”。“鼎元”是殿试第一,即“状元”的别称。)
12.A(“不善经营”于文无据。其中“至公考为文学”中的“公考”,意为“陈公的父亲”;“考”原指父亲,后多指已死的父亲。“为文学”,是“致力于文学”的意思。)
13.(1)陈公为人襟怀坦白,平易近人,即使对待下属官吏,也没有骄矜的面容和严厉的神色;但是能(仔细)审察(部下)是否有才能,提拔官职一定符合他们的才能。(采分点:坦白和易、虽、矜容厉气、能否、进退)
(2)(但他)对于家庭亲戚和故交朋友,帮助救济却极为优厚,一年四季馈赠慰问从不间断,他所住的官家宿舍,前来借住的人常常住满。(采分点:故旧、助恤、馈问、无间、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陈公,讳名步瀛。陈氏家族早年居住在歙县,陈步瀛的曾祖父陈时宾迁居江宁,于是就成了江宁人。祖父陈应陛。父亲陈士鋐。家里先前经商,到了陈步瀛父亲,致力于文学,喜欢施舍周济他人,钱财都用尽了,生了四个儿子,陈步瀛是老四。陈步瀛长大后,家里更加贫困,他精勤奋勉地做学问,在文章方面很杰出,考中了乾隆二十六年恩科会试的第一名,被选为庶吉士。(他在庶常馆考试后)散馆(为官),改任兵部主事,又提拔至(兵部)武选司(担任)郎中。
陈公(步瀛)在兵部任职的时候,操办的事情,(严谨清楚),(属下)官吏不能做违法的事情。守丧期满除服,兵部尚书奏请(皇上)补授(兵部)车驾司郎中的官职。两年后,被授予河南陈州府知府,再次提拔,为甘肃按察使,审问案情公平。正遇上平凉府盐茶厅回民叛乱,数个郡县的叛民结起伙来,人心惊动不安。叛乱的人在通渭石峰堡聚集,总督李侍尧就假托追赶逃跑的贼寇,往西到靖远县躲避去了,只留下了陈步瀛,扼守陇上作为防御。陈步瀛也发怒了,不避危险艰难,把叛乱的人的家属全部拘押起来,又抓住了分别在其它县作为内应的人。第一次交战官军失利了,陈步瀛推测贼兵趁着胜利一定会向东进犯陕西。因为隆德,平凉阻挡住了下陇的险要位置,可是防守保卫的力量单薄弱小,就调回了原先的军队分兵把守,然后把消息上奏给朝廷。后来,贼兵果然向东进犯,(被阻挡住)不能通过。陈步瀛奏报皇上,皇上认为他懂得用兵,命令大臣率领军队赶来(增援)。并且下诏让大臣凡事都跟陈步瀛商议。陈步瀛推算叙说当前形势,事情道理没有不穷尽的。又筹措粮食给养,使军队进入险峻的山区都能及时补给。一个多月过后,贼兵被平息,陈步瀛虽然没有亲临战场,但功勋足以相比。皇上就提拔他做了布政使,不久又(将他)调任到安徽,赐给他顶戴花翎来褒奖他。
乾隆五十年,江淮发生大饥荒,米价每升达到了五六十钱,暴民聚众抢夺粮食。陈步瀛走遍了所管辖的地方,颁布皇上的诏令,督促官吏赈济、抚恤灾民,防卫、抓捕盗贼,保全了疲惫贫困的百姓。从夏天忙到秋末,安徽渐渐得以安定,但陈步瀛却因为过度劳累生了病。后来,又被皇上提拔为贵州巡抚,到达驻地后,旧病发作去世,死时为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某日,享年六十岁。
陈公为人襟怀坦白,平易近人,即使对待下属官吏,也没有骄矜的面容和严厉的神色;但是能(仔细)审察(部下)是否有才能,提拔官职一定符合他们的才能。安徽布政司的官署吏员都是江宁人,陈公对待他们有恩德情谊,却从不因此扰乱公法。陈公自身把节俭简陋当作生活的准则,他在陈州的时候,曾经全家吃稷谷(粗粮)。但他对于家庭亲戚和故交朋友,帮助救济却极为优厚,一年四季馈赠慰问从不间断,他所住的官家宿舍,前来借住的人常常住满。年少时善于写文章,喜欢读书,到年老了还孜孜不倦。继承他学业的弟子有很多成材的,秦中丞承恩与陈步瀛是同榜进士,又是同一年做的巡抚,人们把这件事当作美谈。
14.CD(C项,草堂初建,居幽而地辟,很少有造访之人,此句暗含突然有贵客来访,诗人没有想到。D项,“再拜”可见客人有一定的身份,但一个“难”字明显表现出诗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的不悦。)
15. 《客至》尾联写主客对饮兴致渐浓,并招呼邻翁助兴,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突出场景的欢快热烈(2分),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1分);
《宾至》尾联写希望贵宾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再来看花,既表达了款待不周的歉意,又暗含送客的意味,言辞客气,流露出诗人的清高性格(2分),表现了主人对贵宾的敬而远之(1分)。
(评分建议:两首诗各3分,分析2分、态度1分,意思对即可。)
16.(1)或遇其叱咄不敢出一言以复(2)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3)忳郁邑余侘傺兮
17.A(“沧海横流”形容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使用不正确。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自己原有的长处。使用不正确。锋芒毕露:比喻人才华外露,锐气很盛。也形容人争强逞能,好表现自己。使用正确。箪食壶浆:百姓准备食物欢迎犒劳军队。也指饮食赠人或款待客人。使用不正确。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也比喻人精明灵活。使用正确。席不暇暖:座位还没有坐热就走了,形容很忙。使用正确。)
18.C(A项,成分赘余,“不好的恶果”用语重复。 B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前一句的主语是“国学热”,后一句的主语是“氛围”,前后主语不一致,应把关联词放在主语的前面,应把“虽然”提到“目前的国学热”前。D项, “关键在社长起决定性作用”句式杂糅。)
19.B。(A项从学校的角度称校友为“敬爱的”不妥。C项“请务必出席”是祈使、命令的语气,不当。D项“普天同庆”大词小用。
20.可以提升地表的吸尘能力草根还会大量吸收地表的雨水一来解决空气净化问题(每点2分,大意相同即可)
21.燃放烟花爆竹是传统文化习俗,是春节的一种符号。然而,它与人们对洁净空气、干净环境、人身安全的需求是矛盾的。我们需要权衡利弊,理性对待,从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支持禁燃。(解答此题,一要把握题干中的三个要求,“劝大家转变观念,接受禁燃”“体现辩证思维”“80字左右”;二要抓住材料分析,把握其中的有用信息,如“没了烟花爆竹就少了年味儿”“是对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年俗文化的严重打击”,而且要明确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造成空气污染,产生垃圾,有火灾隐患等。)
22.【立意提示】
本题是三则新闻材料加一则名人警句,目的是引导考生用理性的眼光来审视社会问题、时代风云。填空式副标题开放了写作角度也限制了写作范围,考生可以从两至三则材料中找到契合点,确定写作方向,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一、三、四则材料结合,可写“关于未来的断想”,只要胸怀理想,志存高远,再大的困难也阻遏不了社会的发展。二、三则材料结合,可写“关于和平的断想”,警惕“泛和平主义”思潮危害,克制不等于自信,和平与美好是斗争出来的。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