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冯从吾,字仲好,长安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御史。礼科都给事中胡汝宁倾邪狡猾,累劾不去。从吾发其奸,遂调外。时当大计,从吾严逻侦,苞苴绝迹。 二十年正月,抗章言:“陛下郊庙不亲,朝讲不御,章奏留中不发。试观戊子以前四裔效顺海不扬波己丑以后南倭告警北寇渝盟天变人妖叠出累告。近颂敕谕,谓圣体违和,欲借此自掩,不知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陛下每夕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左右一言稍违,辄毙杖下,外庭无不知者。天下后世,其可欺乎!愿陛下勿以天变为不足畏,勿以人言为不足恤,勿以目前晏安为可恃,勿以将来危乱为可忽,宗社幸甚。”帝大怒,欲廷杖之。会仁圣太后寿辰,阁臣力解得免。寻告归,起巡长芦盐政。洁己惠商,奸宄敛迹。既还朝,适帝以军政大黜两京言官。从吾亦削籍,犹以前疏故也。 从吾生而纯悫,长志濂、洛之学,受业许孚远。罢官归,杜门谢客,取先正格言,体验身心,造诣益邃。家居二十五年。光宗践阼,起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并以兄丧未赴。俄改大理。 已,与邹元标共建首善书院,集同志讲学其中,给事中朱童蒙遂疏诋之。从吾言:“宋之不竞,以禁讲学故,非以讲学故也。我二祖表章《六经》,天子经筵,皇太子出阁,皆讲学也。臣子以此望君,而己则不为,可乎?先臣守仁,当兵事倥偬,不废讲学,卒成大功。此臣等所以不恤毁誉,而为此也。”因再称疾求罢,帝温诏慰留。而给事中郭允厚、郭兴治复相继诋元标甚力。从吾又上言:“臣壮岁登朝,即与杨起元、孟化鲤、陶望龄辈立讲学会,自臣告归乃废。京师讲学,昔已有之,何至今日遂为诟厉。”因再疏引归。 四年春,起南京右都御史,召拜工部尚书。会赵南星、高攀龙相继去国,连疏力辞,予致仕。明年秋,魏忠贤党张讷疏诋从吾,削籍。乡人王绍徽素衔从吾,及为吏部,使乔应甲抚陕,捃摭百方,无所得。乃毁书院,曳先圣像,掷之城隅。从吾不胜愤悒,得疾卒。崇祯初,复官,赠太子太保,谥恭定。 (选自《明史·冯从吾传》,有删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试观戊子以前/四裔效顺/海不扬波/己丑以后/南倭告警/北寇渝盟/天变人妖叠出/累告 B. 试观戊子/以前四裔效顺/海不扬波/己丑以后/南倭告/警北寇渝盟/天变人/妖叠出累告 C. 试观戊子/以前四裔效顺/海不扬波/己丑以后/南倭告警/北寇渝盟/天变人妖/叠出累告 D. 试观戊子以前/四裔效顺/海不扬波/己丑以后/南倭告/警北寇/渝盟天变人/妖叠出累告 11.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庶吉士,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B. 言官又称谏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统治者既然把特权赋予言官,也就会对言官的政治素质提出特别的要求。正如宋代司马光所言:“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 C.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D.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按照封建礼法,官员欲退,则皇帝必称社稷所倚而加以挽留,官员则以不能阻塞后人予以坚持,反复数次之后,皇帝不再勉强,以优厚待遇让官员回乡安度晚年。“乞骸骨”“丁忧”也可理解为告老还乡,退休之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冯从吾向上奏说皇帝不理朝政,祸乱四起,而皇帝还闭目塞听,掩耳盗铃般,身边之人稍有不慎,就招致重责,希望皇帝能以江山社稷为重。 B. 冯从吾与邹元标创建了首善书院,召集志同道合者在这里讲学。并以宋朝能强盛和王守仁坚持讲学为例,强有力地反驳那些诋毁讲学与书院的官员们。 C. 冯从吾性格纯朴诚实,受业于许孚远。罢官归家后,研读先贤著作,加之以修习,有很大成就。在家中一待就是二十五年,直至光宗登基再次为官。 D. 魏忠贤党人上书诋毁冯从吾。不仅如此,更有甚者,后来派人搜查冯从吾等人的罪证,查无实证,便毁掉了书院,推倒圣贤塑像。冯从吾不能忍受心中怒火,最终因此得病离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罢官归,杜门谢客,取先正格言,体验身心,造诣益邃。 (2)乡人王绍徽素衔从吾,及为吏部,使乔应甲抚陕,捃摭百方,无所得。 【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他)罢官回家后,闭门谢绝客人来访,拿来前代贤人的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体察考验自己的身心,学问造诣更加精深。 (2)同乡人王绍徽向来对冯从吾怀恨在心,等到他成为吏部官员,派遣乔应甲做陕西巡抚,搜集各种罪证,没有收获。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试观戊子以前/四裔效顺/海不扬波/己丑以后/南倭告警/北寇渝盟/天变人妖叠出/累告”,这句话的含义是“试看戊子年之前,边远地区对朝廷尽力忠顺,四边太平无事,己丑年后,南方倭寇横行,北边贼人违背前盟,天下异变,世生妖孽,层出不穷,多有上报”,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戊子”“四裔”“海”“波”“己丑”“南倭”“北寇”等,然后根据意思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戊子以前”和“己丑以后”是表时间起止的词语,之后要断开;“四裔”与“海”相对应,故在“效顺”和“不扬波”后要断开;“南倭”与“北寇”相对应,故在“告警”和“渝盟”后断开;比较难断的是“天变人妖叠出累告”,应是“天变人妖,叠出累告”还是“天变人妖叠出,累告”,关键要看主谓关系,“天下异变”和“世生妖孽”的现象“层出不穷”,地方上多有上报,所以应为“天变人妖叠出,累告”。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丁忧’也可理解为告老还乡,退休之意”是错误的。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称作“丁忧”。处于丁忧期间的一些人由于国家需要,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作“夺情”。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项,“并以宋朝能强盛和王守仁坚持讲学为例,强有力地反驳那些诋毁讲学与书院的官员们”有误,“宋朝能强盛”错,从文中来看,第四段说“宋之不竞,以禁讲学故,非以讲学故也”,可见应该是说“大宋王朝不够强盛,是因为禁止讲学”;前朝大臣王守仁在战事匆忙的情况下仍然不废讲学,是从反面证明应该讲学的主张。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B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借助“邹元标”“首善书院”快速找到设题的区域,在文章第四段,经过比较即可发现问题。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句首添加主语“他”;“杜”,堵塞,关门;“先”,前代,“先正”,前代的贤人,“正”,形容词做名词;“体验”,体察考验;“邃”,精深。第二句中,“素”,向来;“衔”,怀恨;“使”,派遣;“抚”,名词做动词,做巡抚;“捃摭”,搜集,采集。 参考译文: 冯从吾,字仲好,是长安人。万历十七年考中进士。冯从吾后转为庶吉士,被授予御史一职。礼科都给事中胡汝宁奸诈狡猾,多次被弹劾都没有离开。冯从吾揭发他作奸犯科之事,于是(胡汝宁)被调往外地。当时正值考核外官政绩之时,冯从吾严格巡查,贿赂受请之事毫无发生。 万历二十年正月,(冯从吾)向皇帝上奏说道:“陛下在祭天地与祖先时不敬,早晨讲读经史典籍不加以要求,奏章等留在宫中不能及时下发处理。试看戊子年之前,边远地区对朝廷尽力忠顺,四边太平无事,己丑年后,南方倭寇横行,北边贼人违背前盟,天下异变,世生妖孽,层出不穷,多有上报。近日皇上圣谕,说皇上您身体有恙,想借此掩饰自己,却不知道在宫廷之上击打钟鼓,在宫廷之外却能听闻。陛下您每晚必定饮酒,每次饮酒必定大醉,每次大醉必定盛怒。身边近臣有一个字违背您,就会被打死,朝中官员没有不知道(这件事)的。天下百姓后世之人,怎么可以欺骗呢?希望陛下您不要把天下变化当作不值得畏惧的事,不要把他人所说的话当作不值得忧虑的话,不要把眼前的太平安定当作完全可以凭借之势,不要把未来的危险动乱当作可以忽视的事情,(这样的话)社稷江山就有幸了。”皇帝盛怒,想要在大殿之上杖责冯从吾。恰逢仁圣太后寿辰,朝臣们竭力化解才得以幸免。不久,(冯从吾)告老还乡,后又被起用巡查长芦等地盐政。冯从吾洁身自好,惠利商人,违法作乱的事情有所收敛。等到(冯从吾)返回京城,适逢皇帝因为军政之事大罢谏官。冯从吾也被降低官位,仍然是因为之前上书谏言的缘故。 冯从吾生性纯朴诚实,有志于濂、洛之学,受业于许孚远。(他)罢官回家后,闭门谢绝客人来访,拿来前代贤人的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体察考验自己的身心,学问造诣更加精深。(冯从吾)在家待了二十五年。后来光宗登基,冯从吾被起用为尚宝卿,后晋升为太仆少卿,后因为兄长去世未能前往。不久改任大理。 不久,(冯从吾)与邹元标共同创建了首善书院,召集志同道合的人在这里讲学,给事中朱童蒙上书诋毁书院。冯从吾说:“大宋不够强盛,就是因为禁止讲学的缘故,不是因为讲学的缘故。我的曾祖父与祖父向皇帝上奏《六经》,天子经筵,皇太子出阁,都会讲学。臣子凭借这来看皇帝,而自己不做讲学,可以吗?前朝大臣王守仁,当时战事匆忙,仍然不废弃讲学,最终成就大功业。这就是我无论毁谤和赞誉,都要做这件事(的原因)。”于是冯从吾再次称病求归,皇帝温言安慰挽留。但是给事中郭允厚、郭兴治相继努力诋毁邹元标。冯从吾又向皇帝上言说道:“我年轻时入朝为官,就和杨起元、孟化鲤、陶望龄等人建立讲学会,从我告老归家才废止。京师讲学,过去就有这样的事情,为何到今天成为诟病。”于是再次上书请求归乡。 四年春,(冯从吾)起任南京右都御史,被皇帝召见授予工部尚书。恰逢赵南星、高攀龙相继离开国都,冯从吾连续上书,极力请辞,(皇帝)同意其退休。第二年秋天,魏忠贤党人张讷上书诋毁冯从吾,(冯从吾)被削去官职。同乡人王绍徽向来对冯从吾怀恨在心,等到他成为吏部官员,派遣乔应甲做陕西巡抚,搜集各种罪证,没有收获。于是毁掉了书院,推倒了圣贤塑像,将其扔到了城墙边角。冯从吾不能忍受心中怒火,得病去世。崇祯初年,(皇帝)恢复冯从吾官阶,赠太子少保,谥号为“恭定”。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下列小题。 清江道中 廖行之 客里春愁万斛量,随身抖擞一奚囊。 了无池草入诗梦,粗有山花供酒狂。 半载飞蓬成底事,几钩新月误相望。 夕阳又傍空山宿,杜宇声中入异乡。 【注】奚囊:诗囊。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14. 诗中的“春愁”具体指什么愁?首句是怎样写“愁”的?这样写有何效果? 15. 尾联为何写“杜宇声”? 【答案】14. “春愁”指漂泊之愁、思乡之愁。写“愁”有体积,可以用斛计量,这样写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形象。 15. 杜宇即子规,叫声哀怨动人,酷似人言“不如归去”。用子规的叫声烘托自己入宿异乡的心境,以渲染凄苦悲凉的气氛,抒发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中词语的手法和作用的题目,注意结合诗句中的“客里”确定“愁”的内容,结合“万斛量”分析写的角度,最后分析效果“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形象”。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意象的作用的题目,答题夫人关键在于意象的特征,然后分析和诗歌情感的联系,此题意象的特征“哀怨动人,酷似人言‘不如归去’”,效果是:烘托自己入宿异乡的心境,以渲染凄苦悲凉的气氛,抒发深切的思乡之情。 点睛: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答题时注意和诗歌的主旨联系。 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描写剪裁荷叶、缀缝荷花花瓣制作衣裳的两句是: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结束时的手法、琴声。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游鱼呆呆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的样子。 【答案】 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第一句中“描写剪裁荷叶、缀缝荷花花瓣制作衣裳”,第二句中“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结束时的手法、琴声”,第三句中“描写了游鱼呆呆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的样子”,考生根据这些提示进行默写。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芰”“芙蓉”“拨”“裂帛”“佁”“俶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