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天津市一中2017-2018年高三四月考质量调查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4-27 21:35
参考答案
1.A(B.zhuó实报实销.C.破天荒D尺牍结(jié)舌
2.D.(构建:建立(多用于抽象事物);构造:建造;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贬义);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息息相关:形容关系密切;确保:确实地保持或保证;确立:稳固地建立或树立)
3.C(A主语残缺或介词残缺B.搭配不当保持良好态势D句式杂糅被和为…所)
4.C.“簪笏”,“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东西,“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笏板,代之官职。
5.D.抗元斗争体现了“家国天下”的情怀。
6.B.(A.与原文不符,原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C.普遍存在,扩大化D.契合,与原文不符)
7.B.A项“形成了一整套系统成熟的‘成人’教育理念和方法”错。
8.A.暇:有空闲的时间
9.A.其:自己(B向/在……方面C用/因为D主谓之间/到)
10.D.(乐毅失败原因:燕国兼并齐国,不符合其他国家的利益;滥施仁义,未能急攻,错失良机;相持不决之时,未能休兵安民,消灭齐人斗志;不能审时度势,灵活决策。)
11.C12.A.虽欲霸,可得乎?
13(1)因为他们所推行的,不足以来满足他们所追求的
(2)大概是因为他想要用仁义来使齐国的百姓顺服,所以不能够狠心猛攻城池而导致这样的结果。
(3)这本来就是让齐国能够慢慢谋划这件事的原因。
14(1)高诗写的是秋季,柳诗写的是春尽时分(春夏之交)
(2)同:两首送别诗都表达了送别的惆怅和依依不舍之情(1%)内容分析1%“离心正郁陶”“唯见归云纵复横”及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等不同点:柳诗还有被贬谪蛮荒的愤懑愁苦之情(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1%)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1%)
(3)C.此题重点考核艺术手法,注意题干中的要求“借钟声、马嘶衬出了清晨的宁静”,也就是“声寂衬”,C.项,用“犬吠”衬托“宁静”于此相同。
15.(1)赢得仓皇北顾(2)惟觉时之枕席(3)冰泉冷涩弦凝绝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5)园日涉以成趣
16.B发觉我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D.“主要”不当
17.草木带给人们恩赐,医用、食用等;草木带给村庄安详;草木遵守着一种秩序,守护村庄的秘密,给人以心灵的皈依;对草木的追忆中寄托对祖辈的怀念;远离自然后的失落、遗憾。
18.运用拟人、排比(1分),把草木比作开疆拓土的军队,具体生动地展示了草木走进村庄的过程(1分),把草木与村庄比作母子关系,贴切形象地表达了草木带给村庄的影响(1分)。表现了作者对草木的深厚情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感人的效果。(1分)
19.篇末叙述了随着岁月更迭,草木与村庄交织,通过我的想象展现了人在草木之下获取的快乐与美好,深化了主旨(3分);同时,首尾呼应,点明这种秩序的庄严,在秩序中草木与村庄与人们相互交融,人们在草木获得心灵的皈依。(2分)
20.认同,草木在生活中是必要的,带给人们快乐和美的感受或带给人们心灵的安详等(1分)例子(2分)
2.1一类卷(6—8分)符合题意,两个修辞,心理描写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表达流畅,较有文采。
二类卷(3—5分)基本符合题意,一个修辞,心理描写内容较充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1-2分)偏离题意,没有修辞和心理描写,内容空洞,结构不完整,语病较多。
22.(1)那么谁也看不懂的作品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作品吗
(2)那么你那伟大的科学著作将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来写作呢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逻辑推断的题目,要求对给出的观点进行反驳,答题时注意针对给出的观点,然后以一个反例进行反驳,如“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错误,可以针对此具有一个特例反驳,如“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
自己知道可以成就王业并且真正称王的,是古代三王(夏禹、商汤、周武)。自己知道不可以成就王业而成就了霸业的,是春秋五霸。有人曾经这样论说:“图谋成就王业却没有成功的,那最坏的结果也还能成就霸业。”唉!假使让齐桓公、晋文公去做商汤和周武王那样的事情(王道),那他们将要自寻灭亡都来不及了,即使想要称霸,能够成功吗?所谓的王道,不可以用在小的地方。用在大的地方可以成就王业,用在小的地方,就会被消灭。当年徐偃王、宋襄公曾经推行他们的仁义,但是最终自取灭亡,失去国家,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所推行的,不足以来满足他们所追求的。所以如果有获取天下的方法,但是却没有获取天下的想法,这才可以同他说王道。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和西汉留侯张良,虽然不是辅佐商汤、周武王的贤臣,但也可称得上是刚毅果敢的人物,才能卓越,遇事不糊涂,能够有他一定要做的事。看看吴王夫差被困在姑苏城上,而向越王勾践哀求保全性命,勾践曾经想赦免他,当时只有那范蠡认为不可以,然后击鼓进兵攻打姑苏城,并最终杀死吴王。(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籍突破重围向东败逃时,高祖也曾想罢兵西归,可是张良上谏说:“这是上天要让项羽灭亡,赶快追击,莫失良机。”这两个历史人物,都认为小小的仁义,不足以改变我们的军国大计。
唉!乐毅本是战国时期的英雄,不知道真正的王道,只是私下曾经听闻过王道,这就足以使他灭亡了。议论的人认为,是因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才会被敌人用了反间计,用骑劫顶替乐毅为将,才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他们认为乐毅之所以不能取得伐齐的成功,完全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然而,假设当时燕昭王还在位,即使齐国的反间计不能得逞,乐毅也终究会失败。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燕国想吞并齐国,但是这却并不符合秦国、楚国和三晋之国(赵、魏、韩)的利益。乐毅如今用百万的军队去攻打(莒、墨)两城的残兵败将,而用了几年的时间都不能取胜,军队长年在外,这样就一定会有敌人利用他的国力空虚。诸侯在内部作乱,齐国在外面攻击。到了这时候,即使是姜太公、田穰苴在世也不能不失败。然而,乐毅用百倍于敌人的兵力,连续几年都攻不下两座城池,并不是他的智谋和力量不够,而是因为他打算用仁义来使齐国的百姓顺服,所以不能够狠心猛攻城池而导致这样的结果。因为齐国人苦于湣王的暴政,乐毅如果这时候撤退而停止战争,治理政务,放宽赋税、劳役,使农民能够到回到家乡,使老人小孩生活安定,使得齐国人不再有斗志,那么田单之辈又利用谁跟他去作战呢!为何乐毅用百万军队和两个小城对峙好几年却不决战?这是让齐国能够慢慢谋划这件事的原因。
在战国时,兵力强盛的国家吞并国力弱小的国家,难道仅仅是我燕国么?拿燕国和齐国的军队围攻两座城池,并且加紧攻击,要有消灭敌人后再吃饭的决心,难道谁会说不行吗?哎呀!想称王就称王,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都失去而让天下人讥笑。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