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河北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3-12 22:23
六国论(节选)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26.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               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过失)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排斥,抵御)   D.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困窘)
27.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彼秦者将何为哉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未可专以罪秦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  子孙视之不甚惜
28.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苏辙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原因的一项是(   )
A.①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B.①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②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C.①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D.①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②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2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3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秦者将何为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31.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时常想起鲁迅,想起胡适,想起钱穆——一个已经逝去的铁三角。他们与时代一同呼吸,以独立的姿态成为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柱梁;如今,正凝视着这个轻佻的当下,沉默不语,我们是喋喋不休地重复梁实秋的雅舍          、         ,还是老老实实地告诉我的学生,我们曾经有过        、         与钱穆的严谨学业?
A. 周作人的平和     林语堂的幽默     鲁迅的思想深邃     胡适的人格独立
B. 周作人的苦茶     林语堂的菜谱     鲁迅的深邃思想     胡适的独立人格
C. 林语堂的幽默     周作人的平和     胡适的深邃思想     鲁迅的独立人格
D. 林语堂的菜谱     周作人的苦茶     胡适的思想深邃     鲁迅的人格立独
32.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国内的书店为何无法在专业阅读与公共阅读之间作出区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专业研究者往往不重视公共文化的培育,更不愿投入到公共写作中去,而政府与社会对于公共文化从业者的压制与吝啬,也使得公共文化雪上加霜,反倒成为一种奢侈消费。要么去听于丹,要么只能硬着头皮去读章太炎的国学。显然,这是一种深刻的公共智识危机,它不仅限制了国人的阅读乐趣,而且加剧了知识鸿沟,它让专业研究者越来越远离公共的知识需求市场,并且多少还有一些带着孤傲的自鸣得意;另一方面,“无良书商”攒集着各种不可靠的鸡汤知识读本,获取丰厚的利润。
A. 要消除知识鸿沟必须充分重视公共文化的培育。
B. 当前图书市场出版物品种单一限制了国人的阅读乐趣。
C. 专业研究者应担负为公众提供适合的公共阅读产品的责任。
D. “无良书商”追求丰厚的利润使公众的阅读成为奢侈消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好事近·悼春
李清照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①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②。
【注】①缸:灯。②鴂:鹈鴂。说法不一,一指杜鹃,一指伯劳。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词人由风住即断定“帘外”定然是落花遍地,红白堆积,表现了词人的敏感。
B. 李清照对“落花”给予极大的关注,在其潜意识中,多少带有以之自况的成分。首二句虽为状物,但乐观之情已隐然可感。
C. “长记海棠开后”二句,词人的回忆闸门被打开,但对往事的具体内容却避而不谈,只是说此时海棠花落之时,亦是自己伤春时节。
D. 词人在诸多花卉中,对海棠情有独钟,这或许是因为海棠有“花中神仙”之美称,以及如霞似雪般的秾丽妖娆,尤其是其高中优雅之美,与词人个性颇为近似。
E. “魂梦不堪幽怨”句,写词人白日借酒浇愁,夜晚则惜花伤时。梦中的情景已使梦魂幽怨哀愁,醒后“啼鴂”声更增添了悲怆的情感。
34.本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浪淘沙 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美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见山:吴文英的词友,二人常有唱酬相和之作。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3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两句,是写女子眉如远山长,她登上高处,心中感到凄凄凉凉,无心赏景远望。
B.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两句,是说山风很大,词人只能用帽子来抵御“吴霜”的寒冷,由此可见词人已年老力衰。
C. “一年佳节过西厢”一句,直叙去吴见山家饮酒,重阳佳节在老朋友家的西用房中度过了。“佳节”指的是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D. “秋色”“雁声”和“斜阳”都是写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己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流露出词人的哀愁、郁闷。
E. 本词表现出词人的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哀愁,还借助重阳节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
36.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                           
37.阅读《边城》中的一段文字,用“戍军政府”的口吻写一条简明的通知。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                                                    
38.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不久前,一段名为“环卫工背大学生蹚水”的视频在网上热传。6月14日贵州部分地区降暴雨,六盘水师范学院低洼地带形成积水。15日上午,校方安排8名清洁工用长凳在主教学楼前搭起了“水中桥”,并在水中来回背着学生过“河”。
8月25日,一道“最美人墙”也同样引起了公众关注。当日,成都突降暴雨,当地某所职校的教师为了不让没带伞的学生们冒雨赶回宿舍,一个挨着一个地为学生撑起雨伞,上百名教师从教学楼一直连到宿舍楼门口,以“人墙”的形式为学生们搭起了一条风雨廊桥。
此举引发公众热议,有媒体对此作出了极为正面的评价,表示“感人”并“点赞”,认为这是对学生的尽心爱护,令人动容。但也有人质疑,这到底是爱护还是过度保护?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题目自拟。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④不少于800字。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