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卢渊,字伯源,性温雅寡欲,敦尚学业。袭侯爵,拜主客令、典属国。迁任秘书令、始平王师。又迁散骑常侍。是时,高祖将立冯后,方集朝臣议之。高祖先谓渊曰:“卿意以为何如?”对曰:“此自古所慎,如臣愚意,宜更简卜。”高祖曰:“以先后之侄,朕意已定。”渊曰:“虽奉敕如此,然于臣心实有未尽。”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 及车驾南伐①,赵郡王干督关右诸军事,诏加渊使持节、安南将军,为副,勒众七万将出子午。寻以萧赜死,停师。是时泾州羌叛,残破城邑,渊以步骑六千众号三万,徐行而进。未经三旬,贼众逃散,降者数万口,唯枭首恶,余悉不问。未几,拜仪曹尚书。高祖考课在位,降渊,以王师守常侍、尚书,夺常侍禄一年。寻除豫州刺史,以母老固辞。 会萧昭业雍州刺史曹虎遣使请降,乃以渊为使持节、安南将军,督前锋诸军径赴樊邓。渊面辞曰:“臣本儒生,颇闻俎豆,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惟陛下裁之。”军期已逼高祖不许渊曰但恐曹虎为周鲂②耳陛下宜审之虎果伪降渊至叶具曹虎谲诈之问兼陈共利害。诏渊取南阳。渊以兵少粮乏,表求先攻赭阳,以近叶仓故也。高祖许焉,乃进攻赭阳日。萧鸾遣将垣历生来救,渊素无将略,为贼所败,坐免官爵为民。 寻遭母忧,高祖遣谒者诣宅宣慰。服阕,兼太尉长史。寻为徐州京兆王愉长史。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南徐州剌史沈陵密谋外叛,渊觉其萌渐,潜敕诸戍,微为之备。屡有表闻,朝廷不纳。陵果杀将佐,勒宿豫之众逃叛。滨淮诸戍,由备得全。陵在边历年,阴结既广,二州人情,咸相扇惑。陵之余党,颇见执送,渊皆抚而赦之,惟归罪于陵,由是众心乃安。 景明初,除秘书监。二年卒官,年四十八。赠安北将军,谥曰懿。 (节选自《魏书·卷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有删改) 注:①高祖欲南伐萧赜。②周鲂:三国时期名将,足智多谋,曾断发诈降诱敌。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军期己逼/高祖不许渊/曰/但恐曹虎为周鲂耳/陛下宜审之/虎果伪降渊/至叶/具曹虎谲诈之问/兼陈其利害 B. 军期已逼/高祖不许/渊曰/但恐曹虎为周鲂耳/陛下宜审之/虎果伪降渊至叶/具曹虎谲诈之问/兼陈其利害 C. 军期已逼高祖/不许/渊曰/但恐曹虎为周鲂耳/陛下宣审之/虎果伪降渊/至叶/具曹虎谲诈之问/兼陈其利害 D. 军期己逼高祖/不许渊曰/但恐曹虎为周鲂耳/陛下宜审之/虎果伪降渊至叶/具曹虎谲诈之问/兼陈其利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典属国:来源于秦汉,意思是负责属国的官员,秩二千石,负责少数民族事务。北魏时复置,主管外交事务。 B. 旬:有多种含义。十年为一旬,如“年满七旬”;十天为一旬,如文中的“三旬”。 C. 考课:就是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规则,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迁奖励。 D. 谥: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有影响文人等死后被追加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有褒扬性、批判性、同情性等类型,文中“懿”是褒扬性的。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卢渊一介儒生,不谙军事。高祖命他带兵前往樊邓受降,他因未学军事而推辞:他进攻赭阳,因为没有为将的谋略,被敌人打败。 B. 卢渊性格刚直,坚持己见。高祖想立已逝太后的侄女为后,就此事事先询问他的意见,他表示反对:在群臣商议时,他仍坚持自己的看法。 C. 卢渊为官仁厚,宽恕叛贼。泾州的羌人发动叛乱,待叛乱平定后,卢渊只将首犯悬头示众,而宽恕了其余的叛贼。 D. 卢渊恪尽职守,颇得民心。担任徐州京兆王元愉长史时,府中事不论大小,大多由他决定。他凭借诚信接人待物,深得东南一带白姓的信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外叛,渊觉其萌渐,潜敕诸戍,微为之备。 (2)陵之余党,颇见执送,渊皆抚而赦之,惟归罪于陵,由是众心乃女。 【答案】10. B 11. C 12. A 13. (1)南徐州刺史沈陵秘密谋划叛乱外逃投敌,卢渊察觉到这事苗头,秘密地命令各处戍守的将领,暗中做好叛乱的防备事宜。 (2)沈陵的余党,很多被逮捕押送过来,卢渊都抚慰并赦免了他们,只将罪行归于沈陵一人,因此人心才安定下来。 【解析】 10. 试题分析:注意文中的“渊”均作后句的主语。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文中的“渊”均作后句的主语。 11. 试题分析:考课的目的在于清明吏治,考核的结果是对官员进行升降赏罚的依据,选项“予以升迁奖励”片面。根据原文语境“高祖考课在位,降渊以王师守常侍、尚书”亦可推知。 12. 试题分析:卢渊被敌人打败,除了不谙军事的原因,还有兵力过少,寡不敌众的原因(原文:萧鸾遣将垣历生来救)。 13.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萌渐”译为“苗头”,“潜”译为“秘密”,“微”译为“暗中”,“执”译为“逮捕”,“由是”译为“由此”。同时注意(2)句中被动句的翻译。 参考翻译: 卢渊,字伯源。性情温和文雅,清心寡欲,崇尚学业。他继承了侯爵爵位,官拜主客令,典属国。升为秘书令、始平王(元勰)的老师。又升任散骑常侍。这时,高祖将要册立冯氏为后,准备召集朝中大臣讨论此事。高祖先问卢渊:“你心里认为这件事怎么样?”卢渊说:“这种事自古以来都是很慎重的,依照我的想法,应该改变选择。”高祖说:“(册立)先后(已故冯太后)的侄女,我的主意已定。”卢渊说:“虽然为臣奉命如此,然而心中实有未尽之意(即有想法)。”等到朝臣聚集讨论,卢渊仍像以前一样坚持自己的意见。 等到皇帝车驾亲征,赵郡王元干督管关右各路军事,皇帝下诏加授卢渊为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节”是信物,封建帝王所遣使者规定持"旌节"﹐使命完成后归还)、安南将军,为副都督,统领七万兵马准备从子午出击。不久因萧颐去世,停止南征。当时泾州羌人叛逆,攻城掠地,卢渊率领六千骑步兵,号称三万,慢慢向前开进。不到一个月,叛贼便纷纷逃散,投降的有数万人,卢渊只杀了首恶,其他人的罪行一律不追究。没多久,朝廷任命卢渊为仪曹尚书。魏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给卢渊降职,凭借王师的身份担任守常侍、尚书,夺除他常侍的俸禄一年。不久任他为豫州刺史,卢渊以母亲年老为由坚决推辞。 恰逢萧昭业的雍州刺史曹虎派使者前来请求投降,朝廷便派卢渊为使持节、安南将军,督领前锋各路军马奔赴樊邓。卢渊到高祖驾前辞谢说:“臣是一介儒生,稍微知道祭祀之类的事情,带兵征战之事,从未学过。望陛下定夺。”行军日期已经逼近,高祖不同意换人。卢渊说:“臣只是担心曹虎又成为另一个周鲂啊,陛下应谨慎从事。”曹虎果然诈降。卢渊到叶城,详细询问曹虎诈降之事,兼陈述其利害关系。魏帝下诏让卢渊攻打南阳。卢渊因为兵少缺粮,上表请求先攻打赭阳,因它靠近叶城粮仓的缘故。高祖同意了,于是卢渊便进攻赭阳。萧鸾派将领垣历生前来救援,卢渊素无将略,被敌人打败了,被免去官爵,贬为平民。 不久卢渊遭母丧,魏高祖派使者前往卢宅宣慰吊问。服丧期满后,卢渊兼任太尉长史。不久又兼任徐州京兆王元愉的长史。元愉年纪很小,府中事不论大小,大多由卢渊决定。卢渊凭借诚信接人待物,深得东南一带百姓的信赖。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叛乱投敌,卢渊察觉到此事苗头,秘密地命令各处边将,暗中防备这件事。卢渊多次上表报告此事,朝廷也不采纳他的意见。沈陵后来果然杀了身边的将领及佐吏,胁迫宿豫的军队叛逃(南方)。沿淮各戍地,由于有防备,得以保全。沈陵在边关多年,暗中勾结的人员很多,南徐、宿豫二州的人心,都被他煽动蛊惑。沈陵的余党,很多被逮捕押送过来,卢渊都加以抚慰并赦免了他们,只将罪行归于沈陵一人,由此人心才安定下来。 景明初年,朝廷任命他为秘书监。二年(501)卒于任上,享年四十八岁。朝廷赠他为安北将军,谥称懿。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南宋)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②?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③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①磨盾鼻:在盾鼻上磨墨。盾鼻,盾牌上的把手。②无功级:古代杀敌以首级的数目记功,故称功级。汉代李广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屡立战功,却不得封侯。③榆塞:代指北方边塞。 14. 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是倒装句,按正常句序,应为“记当日金甲雕戈,初立辕门”,倒装突出了“金甲雕戈”的雄姿。 B. “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在盾牌把手上磨墨,起草军事文书,运笔如飞,挥洒之间,千纸立就,显示出当时军事的紧急和词人的才气纵横。 C. “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作者以李广自况,悲愤地质问:有谁对这种不平之事表示同情呢?激愤之气,溢于言表。 D. “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作者借《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之言以说己心更是满腹牢骚,一腔激愤。 E. 这首词上下片均从正面着笔,上片写过去,风格豪迈雄健;下片写今日,风格掩抑沉郁,运用对比手法,极富感染力。 15. “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DE 15. (1)表达了诗人英雄失路、壮怀难伸、壮志未酬的隐痛和酸苦;(2)“榆塞”指边塞,表面上说诗人已作终老之想,无意复问边事,实际是诗人过去的遭遇留下的伤痛,爱国却报国无门,是抱负难展的愤激之辞!(3)《花间集》是靡靡之音,作为爱国词人,现在却拿《花间集》来教导下一代,说明词人虽满怀报国激情,却只能被闲置,吟风赏月,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使他悲愤到了极点。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两项”,D项,“作者借《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之言以说己心更是满腹牢骚”说法错误,作者是引烛之武的话;E项,“这首词上下片均从正面着笔”说法错误,并非均从正面落笔,下片纯用反笔。故选DE。 15.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表达的情感能力。“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榆塞”指边塞。这两句意思是:现在就怕人谈边塞的事,暂且教儿女们诵读《花间集》吧。表面上是说诗人已作终老之想,无意复问边事,而用描写美女与爱情的《花间集》来教导儿女。说明词人虽满怀报国激情,却只能被闲置,吟风赏月,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使他悲愤到了极点。现在不但诗人自己不谈“平戎”,而且唯恐客人谈及。这里着意写诗人过去遭遇留下的伤痛,是抱负难展的愤激之辞!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手法、意境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相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是心酿的酒,酒是水质的诗,古代文人与酒有不解之缘,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叹人间世事恍然如梦,不妨以酒祭奠江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在《登高》中因病断酒的感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山回路转不见君 (2). 雪上空留马行处 (3). 人生如梦 (4). 一尊还酹江月 (5). 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转、留、尊、酹、酹、潦倒、浊。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