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辽宁省沈阳市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2-02 20:34
语文答案
1.AA错在“都与文字所表示的实物形态相关联”,文中说“大部分构形能与单字(词)所指的事物形态相联系”。
2.B此题选项B“只要……就”过于绝对。
3.B此题B项错在“书写和绘画诗歌一样”,文中“甚乎绘画与诗歌”。
4.B (A项错,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地的关系。C项理解错误,“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与“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不一致。“不断提升自己”没有依据。D项错在“‘渐愧”和“不满”,没有此意。)
5.①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的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来由)。(1分)②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2分)③它照应了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6.①它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端午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或精神的光芒)。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7.B(A项“都充分肯定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C项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D项“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理解有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8.A.D(B项“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C项“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E项“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答对一项得2分,两项4分)
9.①“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②“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③“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④“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国人的文化自豪感。(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
10.C
11.D 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2.A  苏轼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游学四方。
13.(1)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一样的人吗?(“汝”译为第二人称1分,“顾”译为“就不能”“难道”1分,反问1分,通顺2分)
(2)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昔”译为“过去”“以前”“先前”1分,“未能言”译为“不能说出”1分,“是”译为“这”1分,句子通顺2分)
文言文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一样的人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当避开此人 ,好让他出人头地。”听说这句话的人一开始只当是欧阳修的戏言而不信,后来才终于信服。
服母丧。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 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 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 经过砥柱的险处 ,衙前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管理制诰之事。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英宗说:“姑且给他修注一职如何?”韩琦说:“记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不可马上授予。不如在馆阁中较靠上的官职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英宗说:“考试不知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韩琦还是不同意,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
14.ACA项,“带来的快乐”分析错误,应该是“表现的孤寂”。C项,“举目无亲”“没有亲人”句意理解均错误。(答对一项得2分,两项得5分)
15.(6分)同样是辞官退隐,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句,表现出的是归隐后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的快意。(3分)本诗尾联,苏辙“无言”而“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3分)
16.(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2)歌窈窕之章(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每空1分)
17.A“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修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句中用来修饰“高楼”,用错对象。游目骋怀:纵目四望,开阔心胸。不绝如缕:多形容局势危机或声音细微悠长。④沧海一粟:形容非常渺小。⑤深思慎取:做事深入思考,谨慎采取方法。⑥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也可以形容意志坚决。应改为含贬义的“麻木不仁”。
18.DA语序不当,应先谈“发展我国地质事业”,后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B 项不合逻辑,应将“而在于”改为“更在于”C 项“晚一倍”逻辑不通,可改为“晚得多”。
19.AA项,“赐教”,敬辞,表示给予指教。B项,“斧正”,敬辞,表示 请别人修改文章。C项,“抛砖引玉”是谦辞。D项,“垂询”,敬辞,表示别人(一般是长辈或上级)询问自己。
20.他与楚王同姓不同氏 姓、氏有别有很多(意思对即可,答对一处得1分,两处3分,三处5分)
21.江上划龙舟比赛不一定都是为欢庆端午节而举办的划龙舟比赛时江上不一定都会有很多人围观场面也不一定十分热闹。(答对一处得3分,两处6分)
22.主要立意:善意的谎言,照样能给人温暖;科学是戳穿谎言的利器(实践出真知)追求真知,不被谎言迷惑。要求:评分标准参考2017年高考评分标准平均分控制在43—44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