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一一《孟子》 生活不是静止,而是对“旧事物”的吸引力的永恒反抗。一一罗曼·罗兰 请以上面两句名言为基础确定立意,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知之•行之•思之 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故庄子云:“道在便溺”。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是因为知易而行难。行难,故特以行之。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 “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说,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材料作文。这是两句含蕴丰富,可以引发读者悠远想象的话。要想写好这篇由富有哲思的话引发出来的作文,需要深层次地挖掘话语的含义。“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用来比喻没有制度约束,不能成就事业。规矩与创新、守合理合法的规矩,冲破不合理不合法的规矩、规矩生活不是静止等。遵守规矩才能赢得有序的环境,发展才能成为可能。只是遵守规矩会陷入循规蹈矩的窘境,让发展停滞。破中有立,破立结合是社会时代发展的必然规律,缺失这个规律,发展不能成其方圆。“生活不是静止,而是对‘旧事物’的吸引力的永恒反抗”,“生活不是静止”,那就只能是运动的发展的,那究竟是往哪一个方向运动发展呢?“就是向摆脱‘旧事物’的方向运动”,发展的本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日常生活和历史经验也告诉了我们,世界并无永恒的事物,朝代、人物、文学、科技、艺术等等都会不断变化,从“旧事物”变成“新事物”,‘新事物’又会变为‘旧事物’,如此轮回,永无止境。立意角度广泛,如做人、学问、事业、文学创作、科技、政治、经济、传统等。规矩和旧事物要引申,“旧事物”的吸引力永恒反抗,要不断创新,但求新不代表完全不守规矩。比如共享单车,突破了自行车私有的思维,但是盲目扩张,不守规矩就导致了一系列的乱像。规矩和“旧事物”,可以理解为类似于节制、束缚、传统、约定、障碍或苦难等。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如本题,规矩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基础,所谓突破规矩,也不过是想创立新的规矩。而事实上,规矩的继承与创新是从未停止的。所以,突破规矩的对面是继承规矩。日常生活和历史经验也告诉了我们,世界并无永恒的事物,朝代、人物、文学、科技、艺术等等都会不断变化,从“旧事物”变成“新事物”,‘新事物’又会变为‘旧事物’,如此轮回,永无止境。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