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一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第7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①斗方名士:指以风雅自命的无聊文人。用来指企业界名人,感情色彩与指代对象都不恰当②鳞次栉比:多形容房屋建筑物或船只密集。符合语境③不甚了了: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符合语境。④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与后文的“弱势个体”搭配不当⑤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比喻正当壮年。符合语境。⑥移天易日:比喻野心家篡夺政权。褒贬误用。 2.C 【解析】①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也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使用正确。②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形式。使用正确。③一得之见:一点点肤浅的见解。用于此处谦敬失当。④终南捷径:求名利的最近便是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使用正确。⑤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成渠,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该成语不能作状语,此处用法不当。⑥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使用对象错误。 3.C【解析】A搭配不当,描述与流行语搭配不当,描述与集体记忆搭配不当。B把“尽管”放到“他”后面。D把“在马尼拉举行的第二十八届中菲经贸联委会” 中的“的”改为“了”。 4.A 解析:B.句式杂糅,“关键的问题还是我国军事实力在起作用”将“关键的问题还是我国军事实力”和“关键还是我国军事实力在起作用”杂糅,可二者取其一.C.搭配不当,“这将加快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与规模”中“加快规模”搭配不当,可改为“这将加快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扩大规模”.D.不和逻辑,有歧义,“全世界近百个媒体的记者和编辑前来采访报道”中“编辑采访报道”不和事理逻辑,编辑是对作品等进行编写,不负责“采访”,可删除“和编辑”.近百个导致有歧义 文言文 5.B 6.D【解析】“‘谕旨’是指帝王诸侯及部分高官的诏令”中“诸侯及部分高官”有误,应排除。 7.D【解析】“采取‘无为’之策,静观其变”有误,原文是“与主帅以恩信抚接”,说明王凯到任后,还是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的。 8.任满升迁,边境敌军还在掠夺,皇帝任命他为任巡检使,与张岊在青眉浪保护粮道,敌军突然大批到达,与张岊失散。(“秩满” “抄掠”“……于青眉浪”状语后置,“猝”各1分,句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凯字胜之。祖父王审钧,曾为永兴军驻泊都监,因为攻打敌人而战死,于是在京兆安家。钱财富足,王凯分散施舍结交宾客。当时寇准任长安太守,见到他的外形相貌觉得不寻常。为他上言:“王审钧为忠义而死,应当录用他的遗孤。”于是授为三班奉职、监凤翔盩厔税。在此之前,守卫的士兵打扫遗漏的草料归自己,王凯禁止,因而众人都想杀害他。事情被发觉,其他监官都定罪为故意纵容,王凯惟独得以免罪。元昊反叛,王凯曾从双烽桥、染枝谷出发,遇到夏军,打败了他们。又攻破庞青、黄罗部,第二次在伺候烽作战,前后斩首三百余级,缴获部落的牛马、骆驼、器械以数千计。夏军包围麟州,登城抵御战斗,三十一个昼夜,敌解围离去。特别提升西头供奉官。任满期满,边境敌军还在掠夺,皇帝任命他为巡检使,与张岊在青眉浪保护粮道,敌军突然大批到达,与张岊失散。王凯就分兵从敌人后面出击夹攻他们,又与张岊会合,斩首百余级。又进入兔毛川,贼军人马三万,王凯率六千士兵陷入包围,飞箭射在脸上,战斗不停,又斩首百余级,贼军自相践踏,死的人数以千计。后来夏军二万侵犯青塞堡,王凯从鞋邪谷出兵,转战四十里,大败他们,夺回被抢走的牛马返回。王凯治理军队有纪律,善于安抚士卒,平时与他们均分饮食,临阵作战执槌击鼓,毅然毫不宽容。因此士卒敬畏信服,作战无不出力,前后与敌人相遇,从未挫败。兔毛川之战,内侍宋永诚在军中哭泣,王凯弹劾罢免他。经略使明镐上言王凯在黄河外九年,很有功劳,于是领资州刺史。很久以后召回朝廷,没来得及召见,适逢甘陵盗贼起事,就命令领兵赶赴城下。贼被平定,授泽州刺史、邠州知州。不久,又徙秦凤路,辞行之日,皇帝告诉他唃氏木征,贸易断绝,很有入寇的趋势,应当安静地对待。王凯到达,与主帅以恩惠信用安抚接待,于是恢复进贡。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赠官彰武军节度使,谥号庄恪。 (一) 诗歌阅读(22分) 9.B项得3分,C项得2分(B项“双飞燕”不是虚写,而是登楼所见实景;“写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理解错误。C项不是近景,是远景。) 10.(1)乐景衬哀情。(1分)词人登上齐云楼,遥望长安的宫室,目力不及,只见燕子快乐双飞。词人用燕的快乐反衬自己的失意和痛苦。(2分) (2)寓情于景。(1分)遥望远方,渭水长流,千山阻隔,表达了词人思念旧日宫殿却欲归不能的忧愤之情。(2分) 诗歌赏析 这首词是晚唐皇帝李晔(庙号昭宗)所作。据《旧唐书·昭宗纪》说,乾宁三年(896),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攻长安,李晔逃奔华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华县),受制于华州节度使韩建,心绪烦乱郁闷。“七月甲戌,帝与学士、亲王登齐云楼,西望长安,令乐工唱御制《菩萨蛮》词,奏毕,皆泣下沾襟。”从写作经过来看,这是一首比较典型的为情造文之作。 首句“登楼遥望秦宫殿”,直笔陡起,如开门见山。古人登楼,一自王粲(càn)写作《登楼赋》之后,往往与无穷的忧愁联系在一起。李晔贵为天子,却被叛臣凌逼,仓皇避难华州,其内心的忧愤不难想见。何况华州节度使韩建早有不臣之心,更使李晔于忧愤之外,还有危惧之感,亟盼返回京师。但其时京师尚在叛臣控制之下,欲归不得,只能以“遥望”暂慰渴想之劳。“秦宫殿”实指唐宫殿。借秦说唐,自有难言之隐衷。盖封建帝王不能不顾及自己的体面,长安本属秦地,说秦宫殿,可稍掩眼下政衰世乱、銮舆播迁的耻辱。华州与长安相距百余里,齐云楼虽高,也为目力所不可及,故次句但云“茫茫只见双飞燕”而已。 “茫茫”,辽阔旷远的样子。在这辽阔旷远的秦川上,只见燕子双飞。燕子微物,本非日理万机的天子所当措意,但今日的情形与往昔不同。长安宫殿既不可望见,则能见到的似曾在宫殿的画梁上构巢停息的燕子,也是慰情聊胜于无了。写景至此,其对长安宫室日夜思念而形成的一种纠结不解之情,已尽此一言之中。 以下两句“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继写入目的大景远景。渭水连接着长安与华州两地。居高临下,只见一条浊流从西向东奔泻。这种景象,在一般人看来,原属平常之事,而今日的李晔正当愁肠百结之时,便觉得自己的满腔愁思,恰如流泻的渭水,激荡不平,无有穷已。更有甚者,从华州西望,在广袤的原野上,还有着高低起伏、垒垒块块的“千山万丘”。且不说长安宫殿无由得见,正缘这些山丘的蔽掩阻挡,就说此等零乱错杂的物象,在作者本已纷乱如麻的心理上平白增添无数烦躁与抑塞,亦已经够难忍受的了。 过片两句“远烟笼碧树,陌上行人去。”虽然也是写遥望所见,但感情内容已经深化一步。作者力图从无可奈何的忧愤中解脱出来,以求改变这种类似拘囚的境遇。他的目光已由遥望宫殿,转向探寻出路。这种探寻是徒劳的。远望天际,惟见“烟笼碧树”而已。这凄迷的景象,犹如团裹于心头的愁云惨雾,驱之不散。其时唐祚日衰,无土不藩,无藩不叛,有谁乃心王室,兴师勤王?四海之内,俱无唐帝托足之地,近看楼下,虽有行人来往,怎奈各自匆匆而去,更无一个半个可亲可用之人,徒增空漠无依之感。李晔处此困境,虽有切盼救助之心,而终无可盼可助之人。于是一种透肌彻骨的凄楚、空虚、冰冷之意,与夫深苦极痛的绕天之愁,一齐袭向心头,层楼虽高,天地虽宽,而无一寸可安身之地,亦无片刻可使定神之时,因而结尾处终于从内心深处发出痛心疾首、悲怆欲绝的呼声:“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前人曾将这两句与唐太宗“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题河中府逍遥楼》)相比较,以见其“志意不侔”(《全唐诗话》)。 其实,以天子之尊,而不得不作此孱弱的哀鸣,亦足见唐室已经到了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之时了,岂止“志意不侔”而已!本词以“望”字统摄全篇。上片写登临极目的所见所感,由景生情,又融情与景;下片从“望”字生出切盼之心,景为情设,情由景生。通篇结撰出一种极为真切自然的有我之境,而无矫揉造作之态,故词的思想内容虽无足论,而艺术上却有可取:言情处动人心志,写景处豁人耳目。古人云:“为情者要约而写真。”(《文心雕龙·情采》)本词情真语真,浑朴苍凉。持平而论,其艺术价值不减唐词名家之作。(吴汝煜) 诗歌二 11.选A得2分,选B得3分。选C、D、E不得分。(C项,“风雨不动安如山”是杜甫的诗句;D项,诗句指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E项,作者并未详细描绘池州胜景,且并未表达对先贤的景仰之情。) 12.杨诗记叙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2分)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抒发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或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抒发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3分)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徒生寂寞苍茫之感。(1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42分) 小说一 13.D 解析: “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和世道的黑暗”的解读错误,小说聚焦乡村打工者的悲惨遭遇,显示出真实的艺术力量,表达的是作者深厚的悲悯之情与真挚的人文关怀。 14.①第一处是对车厢里环境的描写,通过描写车厢的拥挤,交代了小说主人公李大壮乡村打工者的身份,揭示了乡村打工者生存的艰难,还起到了营造感伤气氛的作用。 ②第二处是对车站环境的描写,通过强调冬天早晨的寒冷,揭示了小说主人公李大壮心境的凄凉,渲染了悲伤的气氛,有力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15.①从情节安排来看,小说以“回家”为线索,使叙事显得更加集中。 ②从人物塑造来看,小说通过“回家”这一典型事件和火车上、车站等典型的场景较好地展示了人物的形象特点。 ③从主题表达来看,小说以小见大,以李大壮一家的“回家”来展示乡村打工者群体的生存状况,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悲悯之情。 ④从艺术感染力来看,回家过年本是一件高兴的事,而李大壮一家的回家却是如此悲惨,对比中更能突出乡村打工者处境的艰难,引起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 小说二 16.C(没有画完,依据不足;夸张手法说法欠妥,应是运用心理描写) 17.①描写太阳落山的情状,烘托老人垂暮的苍凉;②描写老人欣赏赞美太阳,表现老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以及坚强、乐观的品格;③描写老人平静从容地看落日,表现其内心的淡定从容;④描写少女对落日升日落的思考,表现她对艺术和人生的迷茫,为文尾女孩的长大形成呼应,突出老人对她的影响和震撼。(任意答对三点即可) 18.①历史政治意蕴:写老人不幸的身世,控诉战争给人民精神造成的创伤。②伦理道德意蕴:写老人孤单寂寞的遭遇,针砭亲情的淡薄。③生命意蕴:老人的一生总的看来是平凡的,但其中蕴含着人生中莫大的痛苦和挫折。这位从容安详地看落日,乐观平和待生活的老人能以平常心面对不平常的的遭际,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常。这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坚强和乐观。 小说三 19.【答案】B 【解析】A项,小说还采用了插叙的记叙方式。C项“也说明了‘我’对那5个孩子能否继承楚尔吹奏技艺的担心”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但我知道……旋律一定会在图瓦村落中响起”可知,“我”并不担心。D项“表达了对大自然风光的讴歌之情”分析错误。 20.①热爱艺术,技艺高超。他一生珍爱楚尔,在河畔尽情吹奏,乐声悠扬婉转,天籁一般。②忠于爱情,恪守承诺。一生只为爱人吹奏楚尔,并为她谱写曲子,痴情为她吹奏20年。③深明事理,传承文明。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毅然决定把楚尔吹奏技艺传承下去。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特点,需要我们结合小说中描写 21.【答案】(示例一)以“额尔齐斯河畔”为题更好。①点出故事发生的地点,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额尔齐斯河畔”给人诗情画意的美感,烘托主人公额尔德西人物形象,彰显艺术魅力;③以具体独特的边疆河流为标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二)以“楚尔”为题更好。①突出故事主要情节,表明故事紧紧围绕“楚尔”展开;②以乐器为题,彰显此乐器对主人公的重要性,突出人物形象;③“楚尔”见证了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是主人公感情的寄托物,同时它身上承载着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题,更有利于表现文章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小说的标题选择哪个更合适,可以见仁见智,关键在于言之成理。解答此题,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小说内容具体阐释理由。说明理由时,可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故事情节、小说环境等方面来思考。 22.(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五)语言运用 23. ① 即“得利”和“得道”。② 就是用经典滋养我们的心灵 。③“得利”容易,“得道”难。 【解答】第一处,根据“所谓‘得利’…所谓‘得道’ ”语境,可填出“即‘得利’和‘得道’”;第二处,根据“就是在经典中获得知识”句式和“获得人生的升华”语意,可填出“就是用经典滋养我们的心灵”;第三处,从“一个人要想从阅读经典中得利,只要有一定阅读基础便可,而要想得道,就需要排除利的干扰”可知,“得道”比较难,据此可填“‘得利’容易,‘得道’难”; (六)写作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