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1-10 10:02
贵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语文参考答案
1.(3分)B 【解析】A项,以偏概全,原文第一段为“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差别”,选项中为“所有生活水平的差别”。C项,或然变必然,原文第四段为“在那些每单位时间工人能生产大量物品和劳务的国家,大多数人享有较高生活水平”,选项中加了“只要……就……”。D项,曲解文意,原文第五段分析到,20世纪美国工人生活水平提高的真正原因是他们不断提高的生产率。
2.(3分)C 【解析】C项,原文第五段没有用美国和日本的生产率作对比,而是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举了“20世纪美国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收入增长放缓”两个例子。
3.(3分)C 【解析】C项,因果倒置,原文第六段为“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决策者需要通过让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生产物品与劳务需要的工具并获取最好的技术,从而提高生产率”,“提高生活水平”是结果,“提高生产率”是原因。
4.(3分)D 【解析】本篇小说在结构上就是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文中有两处情节突转,除了结尾,还有一处是在得知丈夫突遇车祸死亡后,马拉德夫人在悲痛后发现了久埋心中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为获得自由而兴奋不已。
5.(5分)①渲染了欢快、愉悦的气氛。②烘托(暗示)人物轻松而又愉悦的心情。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人物心情的转变作铺垫。(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
6.(6分)①出人意料之处:女主人公本以为丈夫意外死亡,自己从此摆脱压制,得以解放,没想到丈夫竟回来了。(2分)②情理之中之处:对于马拉德夫人的猝死,文章埋下了多处伏笔。对伏笔的列举:略。(2分,写到任意一处伏笔即可再得2分)
7.(3分)C 【解析】文章中没有说明赵逵夫先生对屈原持保留态度,相反在文章的第十自然段写到,“这位屈原的仰慕者,用另一种方式,延续了千年前伟大爱国诗人要为国家培植栋梁的信念”。
8.(5分)CE (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解析】A项,不是“刚刚毕业”而是“正在攻读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B项,原文为“与会专家认为此文驳斥了屈原是传说中人物的论点,维护了伟大诗人屈原的历史地位”。D项,原文是“不要觉得学习古典文学传统文化没有用,要深入学习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只有这样才会铸造我们民族的灵魂”。
9.(4分)①照应标题,总结了上文;②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③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增添文采;④突出传主乐于培育新人的精神品质。(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10.(3分)B 【解析】副词“徒”,修饰动词“令”,应断一起;连词“而”与前面构成转折,不应断开。
11.(3分)A 【解析】“弱冠”应是男子年满20岁而非男女。
12.(3分)C 【解析】听说杨业战败立即领兵退走的不是王侁而是潘美。
13.(10分)翻译:
(1)(5分)有的人暗中向皇帝写诬告信指责他的缺点,皇帝见了都不追问,反把这些奏章封好交给杨业。(潜:偷偷,暗中;谤:诽谤,诬告;斥:指责;览:阅,看;付:交给。各1分)
(2)(5分)王侁反对这个建议说:“率领数万精兵却害怕、软弱到这样的程度。我军只管直奔雁门北川中,击鼓前进。”(沮:反对;畏懦:害怕,软弱;但:只管;趋:奔赴;鼓:击鼓。各1分)
14.(5分)CE (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解析】C项,诗人的心灵此时并没有得到慰藉,月光所照,唯沧江中之一叶孤舟,反而触动了诗人的孤寂感。E项,“讲求用笔上的浓而重”错,诗人在用笔上是轻而淡的特点。且整首诗在用笔上并非经营锤炼,全诗“愁”“急”二字给人以经营锤炼的感觉,其余皆不见有这样的痕迹。特别是后半部分的抒情,更像是脱口而出,跟朋友谈心。但即使是开头的经营,也不是追求强刺激,而是为了让后面发展得更自然一些,减少文字上的用力。
15.(6分)①借景抒情:借秋日夜晚桐庐江上萧索、零落的景象,表达诗人失落飘零、迷惘悲苦、孤寂无依的心绪。(2分)②借典抒情:借王粲《登楼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独客异乡的惆怅和浓烈的思乡情感。(2分)③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通过“愁”“忆”“泪”等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抒发了作者独客异乡的悲苦、孤寂、对扬州老朋友的深切怀念以及仕途失意、前路迷茫的抑郁苦闷之情。(2分)
16.(每空1分,共5分)
(1)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2)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3)奈何取之尽锱铢
17.(3分)B 【解析】①差强人意:勉强使人满意。此处不合语境。②不胜其烦:意思是烦琐得使人受不了。使用正确。③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用在此处望文生义,不合语境。④沧海横流:海水四处奔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使用正确。⑤日中则昃:昃,太阳偏西。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使用正确。⑥高山景行: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用在此处望文生义。
18.(3分)A 【解析】B项,成分残缺,应在“高考”后加“相关政策”。C项,语序不当,应改为“达到和优于设计要求”。D项,缺主语,应在“迫切需要”前加“社会发展”。
19.(3分)D 【解析】 ④是总起句,①和③、②和⑤应紧紧相连,再根据最后一条横线后的话语可知⑥应放在最后。
20.(6分)
①将“莅临现场”改为“踊跃报名”,或改为其他。
②将“全部”改为“全都”,只要消除“全部”与“全不”的歧义即可。
③将“48元”改为“若干”。
(每空2分)
21.(5分)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1分)
②习 近 平 总 书 记在本次会议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2分)
③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分)
22.(60分)【写作指导】本题是一道寓意类的材料作文,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寓意的把握。此题的关键在审题立意,可采用“多想辐射法”思考。这则材料主要有三个对象,一个是国王,主要行为:本想将国内所有的道路铺上牛皮,但最终听从了仆人用牛皮包脚的建议,避免了全国上下的劳民伤财。一个聪明的仆人,主要行为:发现了用牛皮包脚的好处,并勇敢向国王建议。还有一个是其他人,主要行为:只能摇头叹息。从不同对象出发,有以下立意:
从国王的角度:想改变世界很难,要改变自己,较容易。与其改变世界,不如先改变自己。如果你希望看到世界改变,那么第一个必须改变的是自己。
从仆人的角度:懂得变通而且敢于直言。
从其他人的角度:不思改变,逆来顺受。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杨业,并州太原人。杨业幼年洒脱不羁,好行侠义,擅长骑马射箭,喜欢打猎,所猎之物比他人多一倍。他二十岁左右追随北汉刘崇,任保卫指挥使,以勇猛而闻名。接连升职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到之处即闻克敌报捷,国人称他为“无敌”。
契丹入侵雁门关,杨业率领部下数千名骑兵从西陉出发,由小道赶到雁门北口,再转向南下从敌人背后攻击,契丹大败。从此,契丹军队一望见杨业的旗帜就退去。守边的主将大多妒忌他,有的人暗中向皇帝写诬告信指责他的缺点,皇帝见了都不追问,反把这些奏章封好交给杨业。
雍熙三年(986年),宋军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杨业为他的副职,派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侁,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监护这支军队。
契丹国辽圣宗的母亲萧太后与她的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和五押惕隐领兵十多万,又攻占了寰州。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兵更加强盛,不可与他们对战。”王侁反对这个建议说:“率领数万精兵却害怕、软弱到这样的程度。我军只管直奔雁门北川中,击鼓前进。”刘文裕也赞成这个意见。杨业说:“不能这样,这是必定失败的形势。”王侁说:“君侯你向来号称无敌,如今看见敌人就停止不前、屈服不战,莫非你还有别的打算吗?”杨业说:“我杨业不是躲避死,只因为此时对我们有不利之处,白白地被人杀伤士卒而得不到成功。现在你用怕死来责备我杨业,我应当在各位的前面作战。”于是杨业指着陈家谷口说:“各位在那里摆下步兵弓箭手,作为左右翼用来增援,等我杨业转战到这里,立即用步兵夹击敌人救援我,不这样,就没有活着的人了。”潘美与王侁率领部下的士兵在谷口布战阵势。从凌晨寅时到上午巳时,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观望,以为契丹已经逃跑,想争这场战争的功劳,就领军离开谷口。潘美没能制止,于是沿交河往西南走二十里。不久听说杨业战败,潘美立即领兵退走。杨业奋力战斗,自中午杀到日落,果然到达谷口。看到这里没有人,就拍着胸脯大哭,再率领帐下的将士奋力战斗,身受数十处创伤,身边的士兵快要全部战死时,杨业还亲手杀死几十人到上百人。他的马受重伤不能前进,于是他被契丹兵捉住,他的儿子杨延玉也战死在这里。杨业因而叹息说:“皇上对我很看重,我本打算用讨伐贼寇保卫边疆来报答他,却反被奸臣所迫害,致使国家的军队战败,还有什么脸活着呢!”于是杨业绝食三日而死。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