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诗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官 街 鼓① 李 贺 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 汉城黄柳映新帘,柏陵飞燕埋香骨。 磓碎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 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 【注】①官街鼓,又称“咚咚鼓”,是唐代的一种报时的信号。 ③中国,指京都长安. 1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三、四两句描绘了宫中图景,宫墙内,春天的柳枝由枯转荣,吐出鹅黄的嫩芽,宫中却传出美人死去的消息,极写时光飞逝。 B.千年人事灰飞烟灭,就像是被鼓点磓碎的,而“日长白”写出了宇宙永恒存在,与之相比“孝武秦皇”的生命是多么短促可悲。 C.“从君翠发芦花色”中的“君”指“孝武秦皇”,人日趋衰老,然而官街鼓永远不老,只有它“独共南山守中国”,这两句用了对比的手法。 D.官街鼓报时是唐制,“孝武秦皇”当然“听不得”,而诗中却把鼓声写得自古已有之,而且永不消逝,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讴咏了官街鼓。 E.诗歌最后两句突发异想:天上的神仙也会老死,不死的只有官街鼓,他的鼓声与漏声相继不断,万古长存,从根本上否定追求长生,迷信神仙的愚蠢行为。 14.请赏析诗歌前两句叠词的作用。(6分) (四)古诗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在 武 昌 作 徐祯卿①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注】①徐祯卿,明代文学家,1505年,考中进士,授大理寺左寺副一职。不久因讽刺朝政被远贬湖南,在从京师到湖南的赴任途中经过武昌,写下此诗。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化用了《楚辞·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点明了时令,写出了洞庭、潇湘的萧瑟的深秋景象。 B.首联所写的湖南洞庭、潇湘的景色,为虚写之景,意在以景起兴,借景传情。 C.“高斋今夜雨”中的“高斋”,一般是指文人的书房,今夜“高斋”正处于淫雨的包围之中,这 里有狭小、孤独、寒冷、封闭的含义。 D.颈联对仗工整,“重”与“凄”,形容词相对,“桑梓”与“江汉”都表示地点,是名词相对,“念”与“情”为名词相对。 E.颈联中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桑梓”与“江汉”写出了眼前之景物,“念”与“情”蕴含其中,“重”与“凄”写出感情之深。 16.诗的尾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五)默写(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0分) (1)《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宋濂的同学整体形象光鲜亮丽的句子是“ (2)在《望岳》中,作者以夸张的手法写极目远视的句子是“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 (4)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 (5)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沦陷地区引发词人深重不安的景象是“ (6)在《离骚》中,诗人因为“蕙纕”“揽茝”而被申斥,表达了“ 三、语言表达(11分)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正方辩手的总结陈辞,立论准确,论述透彻,论据充分,堪称引玉之砖,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②在事项繁琐、做事拖拉的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提倡遇事生风的精神尤其显得必要。 ③比赛结束后,新闻发布会将准时召开,各方记者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④像林黛玉这样的秀外慧中的女子,最后忧郁而亡,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⑤一路行来,蓝天白云、层峦叠嶂、悬泉瀑布、苍松翠柏、奇花异草,让人应接不暇。 A.①③ 1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十九大报告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列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专家表示,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是未来五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 B.如今,人工智能已不再停留在大家的想象之中。阿尔法狗自从去年在围棋大战中打败人类,人工智能终于跳出了实验室的禁锢,成为活跃在科技领域的核心力量。 C.几乎全世界人口的“吃穿用行”都离不开“中国制造”。可是,制造能力足够了,制造水平和效率仍有待增强。 D.冬季气温低,轮胎气压也会随之降低,这时,如果不适当地增加胎压,不仅会增加车的油耗,还会加速轮胎的磨损。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亭子,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嘉靖三十四年,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治罪处死,他书写的绝命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至今流传。1916年9月,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为友人书写此联将“辣”改成了“妙”而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诵甚广。1967年9月6日,杨联陞向恩师钱穆“求字”,恳请钱穆先生书写“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以“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自我警勉;而钱穆先生为杨联陞书写时改为“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两字之改,再出新意,传为佳话。 这几个不同版本的对联,你最喜欢哪一个?请写一篇文章,明确你的选择,并阐述你的观点、态度和理由;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