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广西陆川县中学2017年秋季期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1-08 12:40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3分)
2.C.(3分)
3.A.(3分)
4.  (3分)B 。 ( A.“铺垫”分析错误; C.“更……负疚和惭愧”理解错误。D.“自私冷酷、贪得无厌”,分析不妥当;)
5.  (5分)①引进种植西洋香菇,帮助大家脱贫致富时的积极热心;②村民违约后,面对西洋香菇报废,贷款无法收回时的悲哀;③事后被人埋怨,被调整到其他村庄时的迷茫、屈辱和压抑;④离开村庄时,为村民的憨厚朴实而感动。(每点1分,心理变化过程顺序正确1分,意思相近即可)
6.(6分)①村长是事件的主要参与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村长的狭隘、愚昧导致了老黄脱贫致富项目的失败,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引人深思。③村长这一形象,对“老黄”起到了衬托作用,使“老黄”的形象特点更为鲜明。(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7.D【解析】曲解文意,“有的认为二十四节气已不再具有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表述不准确,原文材料最后一段说的是“二十四节气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
8.BE。(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3分。)
【解析】B项,概括不全,原文说“‘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不是所有老一辈人。E项,扩大了范围,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而不是“世界人民”。
9.①依然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1分)
②能提醒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按照自然的节奏和规律生活。(1分)
③在生活习俗中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1分)
(答一点给1分,答两点给2分,答三点给4分)
10.A.(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11.C.(“授”一般指授职、任命,不表示官职升迁。)
12.B.(“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强加因果)
13.(1)这一年,成遵议论时事以及举发弹劾的共有七十多项,全是指责抨击当时社会的弊端,执政的大臣因此憎恨他。[5分;译出大意给2分;“凡(共)”“指讦(指责抨击)”“恶(憎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当时刑部长期查办而不能断决的  案件积有数百起,成遵与同僚们分别审阅,共同议论这些案情的轻重,分别判处相应的罪名。[5分;译出大意给2分;定语后置句“狱按久而不决者”、“狱(案件)”“当(判罪,判处)”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参考译文:成遵是南阳穰县人。幼年聪敏颖悟,每日读书记忆数千言。家境贫寒,但成遵勤奋刻苦,不废弃学业。二十岁能作文章。当时南阳地方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成遵准备考科举,因为怕作文不合规范格式而担忧。正好杨惠刚考中进士,来做穰县县尹,成遵于是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非常高兴。成遵来到京师后,跟从夏镇学习,于是进入(国子监)做国子生。元统元年,成遵考中进士,授翰林国史馆编修官。至正元年,提升为太常博士。不久授任监察御史。随从(顺帝)到上京,用封章上奏,说天子应当注意日常生活,节制嗜好欲望,以保重圣体,圣体安康那么国家就安定了。言论非常急切,顺帝为之动容并称好。又奏言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顺帝都高兴地接受了。这一年,成遵议论时事以及举发弹劾的共七十多项,全是指责抨击当时社会的弊端,执政的大臣因此憎恨他。三年,由刑部员外郎出任陕西行省员外郎。至正五年,为母亲服丧。至正十年,改任中书右司郎中。当时刑部长期查办而不能断决的案件积有数百起,成遵与同僚们分别审阅,共同议论这些案情的轻重,分别判处相应的罪名。没过多久,就没有遗留的案件了。当时有命令交纳粮食入官府可以补授官职,有人隐瞒了自己的奸恶罪行而通过交纳粮食获得七品杂流官,被仇家告发。官府议论交纳粮食补授官职的法令,并没有犯罪不授予的条文,成遵说:“卖官鬻爵,已经不是盛世该有的制度,何况又把官职卖给奸淫之人,还将用什么来治理天下?一定要追回给他的敕命,退还他的粮食,并将此写成法令,才行。”中书省官员听从了这一建议。至正十四年,调任武昌路总管。正逢行省官员率军出征,成遵代理行省事务,当时行省和武昌衙署中,只有成遵一人负责。于是他远设哨所,关闭城门,征发百姓当兵,得到五千多人,设置四个万夫长,分配防守四面的城门,因此防御准备得很周到,号令严肃,赏罚分明得当。贼寇战船在长江中往来游弋,但始终不敢近岸,武昌城赖此得以安宁。至正十七年,升任中书左丞。当时,太平任丞相,因为处理事情触犯了皇太子,皇太子对他极为憎恨,认为成遵和参知政事赵中都是太平的党羽。至正十九年,当权者秉承皇太子暗示的意思,唆使邓子初等人诬告成遵与参知政事赵中等六人都接受了赃物,皇太子命御史台等部门官员共同审讯他们,罗织罪名进行结案,成遵等人最终都被杖责而死,朝廷内外都为他们感到冤屈。至正二十四年,御史台官员辨明成遵等人全都是被诬陷,皇上下诏并发还原来授予他们的委任状。
14.AC。(答对一项2分,答对两项5分。A项,“以此表达对大唐万里山河的赞美及对英雄为国奋战沙场的称颂”理解不妥,注释(2)中有“五胡乱华”“边塞战士死伤极多”,此联主要是借古伤今,隐含对唐王朝衰败的指责和讥讽,沉郁的感情与上下联相吻合;C项“情感一反之前的沉郁,充满了壮怀,慷慨激昂”理解错误,尾联虽有投笔从戎之意,但不是抒其壮志,而是发其余悲,虽棱棱有骨,却不免衰飒,表达的是屡试不第、怀才不遇的愤懑无奈,终是晚唐风调。)
15.(1)是全诗的诗眼,点明旨意(1分);(2)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因屡试不第而登楼远眺的激愤惆怅(2分)(3)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1分);(4)统领全诗,为下文吊古伤今,抒写羁旅之愁、怀才不遇之苦做铺垫(2分)
赏析:此诗载于《全唐诗》,《乾隆宁夏府志》与《朔方道志》亦收录此诗罗隐是个十试不第的读书人,但据说是因为人很丑才屡试不中,因此郁郁不得志。罗隐由于科考屡屡失败,曾经起过投笔从戎之心,于是在登夏州城楼时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吊古伤今,慷慨激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唐末七律的独特成就。清人洪亮吉《北江诗话》评曰:“七律至唐末造,惟罗昭谏最感慨苍凉,沉郁顿挫,实可以远绍浣花,近俪玉溪。盖由其人品之高,见地之卓,迥非他人所及。次则韩致尧之沉丽,司空表圣之超脱,真有念念不忘君国之思。孰云吟咏不以性情为主哉!若吴子华之悲壮,韦端己之凄艳,则又...
【作者介绍】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
16.(1)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布尽还复来。
17.D.(投鼠忌器:想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近旁的器物。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后也比喻技艺等方面继承人稀少。粉墨登场:粉、墨:搽脸和画眉用的化妆品。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青眼相看:青眼:眼睛正视,黑眼珠在中间,比喻对人尊重或喜欢。形容以看得起的态度相待。亦作“青眼相待”、“青眼待”。长篇累牍:累,重叠;牍,古代写字用的木板。篇幅很长的文章。含贬义,用于评论写作。)
18.A.(B “大约”“多”去掉一个;C主客倒置,“看电视、玩电脑、读书、写字时间过长及课业负担过重”与“近视”互换位置)D “高学历者、中等收入人群和行政事业单位及国企人员”并列不当;
19.C.(敬谦词,家大舍小令外人。在汉语称呼语系统中,有“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诀,即称呼自己的亲属用谦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用“家”,如“家父”“家母”等,比自己辈分低或年幼的用“舍”,如“舍弟”“舍侄”等,称呼对方的亲属一般用“令”,如“令尊”“令爱”等。)
20.①也透露着一种人格品性。②为他们的书法作品锦上添花。③书法和书法家的人格有密切关系(答对一处给2分,意思对即可)。
21.②推广共享单车未必就能根除机动车排除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③共享单车的普及未必就能解决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答出一项给2分,答出两项给5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