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 劫和舟 。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阯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刺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 /不服则以武慑之。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永乐为皇帝年号,是明朝第二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一生只能用一个年号。 B.酋长是一个部落的首领。酋长制度最初是从原始的氏族制度发展演变而来的。据考察,这种制度尤其盛行在广大偏远、落后的地区。 C.晏驾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类似于“驾崩”。《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此称法。如《战国策•秦策五》:“ 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 。” D.践阼亦作“践胙” “践祚”。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因而践阼指皇帝登基。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 C.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D.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1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时,交阯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5分)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1.下列对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B.“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 ,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D.“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E.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12.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3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3分) (1)《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写自己早晨进谏晚上就被免职的一句是:_________。 (3)《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作者“趋百里外”求学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岳阳楼记》中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________。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绘声绘色地刻画出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6)《雁门太守行》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声音激昂、色彩浓艳地铺写出战地的悲壮和战斗的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7)李商隐的《无题》中运用想象,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感叹时光易逝,相会无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B.公民美德是社会公民个体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实践中,应具备的社会公共伦理品质或实际显示出的具有公共示范性意义的社会美德。 C.由于环境污染,常继发厌氧细菌的严重感染,极易发生破伤风,致使在当地或运送外地途中救治不及而死亡。 D.林小云在学校有“心算第一人”的美誉,有人说这是训练的结果,也有人说她的速算能力其实可以从家庭遗传的角度得以解释。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试问那些买官的人民“公仆”们,你们买官的钱有多少是老百姓的血汗呢? B.标准的城市生活是那种昼夜被电灯操控、季节被空调调控、山水被镶进画框的生活,也就是说,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 C.在大城市中,很多白领因为工作压力的增大,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问题,但是却讳疾忌医。 D.走节俭型政府之路就是要采取严厉措施,从政府入手,从公务消费入手,坚决杜绝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将省下来的钱,用在为民谋利的“刀刃”上。 1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这项工程的设计人员决定改弦更张,重新设计,选择更为恰当的施工方案。 ②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 ③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④今天烈日炎炎,紫外线辐射强烈,大家最好不要外出,在家休养生息。 ⑤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批评,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 他家的门槛。 ⑥不管走到哪里,她总是穿金戴银,珠圆玉润,一身珠光宝气,令人感到十分庸俗。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17.下列各种表述中,表达准确、得体的一项( )(3分) A.我是传媒学院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日前惠顾你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可通知我。 B.刚才刘老师的一番话真是抛砖引玉,使我深受教育,像刘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难道我们倒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 C.王大石捧着一幅字画凑到马医生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如此盛情,却之不恭,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马医生脸上堆满了笑容。 D.我收到昔日好友的来信,他在信中问候说:“家严身体安康吗?” 18.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个文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火焰温度不同, ① ,温度越高波长越短,温度越低波长越长。当燃烧的温度达到上百万摄氏度时,可以发出波长短到肉眼已经看不见的光,也就是x射线。 ② ,可见光的能量只有几个电子伏特,而x射线的能量可以达到几十万电子伏特。通过捕捉x射线,科学家得以对宇宙中的高温等极端物理环境进行研究。比如黑洞会发出强烈的x射线, ③ 。1970年发射的第一个x射线天文卫星的观测证实了黑洞的存在。 19.仔细观察下面这幅题为《悬案》的漫画,请阐释画面的内容及漫画的寓意。 要求语言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6分) 漫画内容(2分): 漫画寓意(4分):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60分) 2017年10月9日,一篇名为《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文章被发表在公众号“清华附小2012级4班”上,很快,此文刷爆朋友圈,截至10月11日17时30分,文章的阅读量已经突破十万加,收获了7000多个赞。《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朋友圈》《苏轼的心情曲线》《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苏轼vs李白》……初看这些研究课题,你或许会以为是研究生或本科生毕业论文,可是你错了。他们的作者是一群小学生。这也为他们赢得了“史上最强小学生”的美誉。 在一片夸赞声中,也有不少网友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要推进中小学探究式教育,不能只用学科分数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也有人认为这种研究对学生、老师和家长的要求都比较高,向其他地区推广的难度太大,这种模式不具有可复制性。还有人质疑,这种看似高大上的活动,实则给老师和家长带来巨大的负担,并不能反映小学生的真实水平。 对以上说法,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观点。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