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二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一语文 1.B(传ping赍,芰ji, 2.D 3.C(C娇枉过正比喻纠正谬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A.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只能作状语。此处应为“不谋而合”.B.一言九鼎,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分量大,能起很大作用。此处应为“一诺千金”。D.苦心孤谐:苦心钻研或经营,达到了很高造诣。此处应为“苦口婆心”)。 4.D(A项,“不寒而栗”指天不寒冷而发科,形容非常害怕,恐惧。用在此处不合语境。B项, “反戈一击”指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比喻掉转方向,对自己阵营的坏人坏事进 行斗争.所给语境是盐军对另一方的行为,用词不当。c项,“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面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是上级对下级而言,句意是代表们积极发言,应该是会议组织者广开言路,而不是代表,D项,“各有千秋”意思是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用在此处恰当), 5.C(A项,“可以等功能”句式杂糅:B项,表意不明,“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是指《三体》还是《星际察超》,有歧义;D项,“不仅“更”.......语序不当 6.C(A关联词语顺序不当,不仅应该在主语“城区学校”的前边;B杂糅,“提到了”改为 “提到的”D偷换主语,最后一句的主语应是“不服的村民” 7.A.首句末尾说“意境与意象”“具有共同的审美特征”,据此可找出5语意与之衔接最紧,5中的“这"很明显承上文指代“特征”:2中有“这种主客观的统一“明显承4而来,2在4后:“而是”前面应该有“不是”,恰好是6. 8.解析:选CA项,谢:辞别;B项,渐:慢湿;D项,当:对着。 9.解析:选DA项,“章”通“彰”,“莫”通“暮”;B项,“帘”通“在”,“说“通“脱”c项,“匪”通“非”,“纫”通“韧”。 10.解析:选D;A项,古义,“至”的意思“到”,“于"是介词,表示动作对象:今义,另提一事.B项,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C项,古义,走投无路:今义, 经济困难。 11.A 12.B.B项是判斯句。A.C.D三项是被动句。 13.D 14.A应是“分别开创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 15.答案:B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成时,相当于现在的1---21时 16.A解析:弭:平定、平息。 17.B 18.B解析:1 3写任应轸为民请命,表明其以民生为重:5写汪应轸发展生产的行动,体现了其以民生为重;2是写汪应轸对谷永的评价:2是写泗州百姓的情况:6是写汪应轸主张尊崇儒家正统思想。 19.A解析:根据原文,汪应轸并非当面劝谏皇帝南巡,而是通过上疏奏请的方式,此处属无中生有。此外;汪应轸及联名上书的官员遭受的杖责最主要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奏请时讽喻失当,还由于汪应轸这种直言敢谏的方式触怒了皇帝。 20.(1)应轸券道:“本州女子粗俗浅陋,没有用来应从皇上的旨意的人。臣过去曾招募了一些善养蚕纺织的妇女,请收入宫中,传授养查纺织的技术。”此事才作罢。 解析:荒陋,租俗浅陋;无以,没有用来..的人;向,过去:纳,收納收入;寝,搁置 (2)凡是一方有盗贼作乱的消息,不进行剿灭,以致(盗贼)蔓延到其他地方的(地方官>,都应从重论处。解析:警,盗贼作乱的消息;致延蔓,以致(盜贼);俱,都:论,论处.) [参考译文] 汪应轸,字子宿。少年时就有志向操守。正德十四年;皇上下诏书宣布即将程南方巡视。应轸上疏反对说:“自从皇上下诏以来,大臣和百姓徘徊不定,没有主意。临清以南一带,百划都燃卉军业不事贸易,往山谷逃事。如果皇上不立即收回成4,恐怕发生意外。从前谷永劝阻汉成帝,说:‘陛下厌弃高贵的尊号,喜欢平民的卑称。几度离开深宫,早晚露身在外,与众小人为伍。掌管宫延门户和在宫中值宿警卫的人,手持武器却守卫穷空。”他的话对干观在很确当,谷永,是谄裙阿谀的臣子:汉成帝,是昏庸的君主。谷永进言汉成帝尚能容忍他。难进以陛下的圣明,还不能接受臣下的直言进谏吗?”政章呈入,滞留在宫中。换着应轸又与翰林院修撰舒芬等人联名王奏请求(法件事)。疏在官门外,受杖负几乎良印。 (汪应轸)在翰林院学习结束后,朝延准备授官给事中。皇上有旨任他为地方官,应轸于是外任泗州知州。泗州土地贫瘠人民懒情,不懂耕种养委。应轸鼓励百姓耕种,买来桑树种植。又招募江南的女工,把蚕茧抽丝纺织的技术救给当地人。百姓因此丰衣足食。皇上正在南方征伐,中使驿车骚扰道路。汪应轸率领一百多个精壮农夫排列在水边,船未了,立即把船拉出本州外。皇帝车驾驻住南京,命令泗州进献善于歌唱奏乐的关女数十人。应轸奏道:“本州女子租俗浅陋,没有什么人用来应从皇上的旨意。臣过去曾招募了一些善于养蚕纺织的妇女,请收入宫中,传授养蚕纺织的技术。”此事才作罢。 世宗登基,应轸召入任户科路事中。山东的矿盗兴起,流审进入京师地区和河南境内。应轸上奏说:“平定盗贼和抵御贼寇不同。抵御贼寇,只委将其驱赶出境即可。如果为了平定盗贼听任其流出本地,这是嫁祸邻近的地方。凡是一方有盗贼作乱的消息,不进行别灭,以致<盗贼)蔓延到其他地方的(地方官),都应从重论处。”获得皇上批准。应轸在户科一年多,一共呈上三十多道疏章,都切中时弊。为便于养亲,请求改任南京官职,于是调往南京户科。张聰、柱寻在南京,正在议论迫刘献皇帝尊号。一向知道应轸有名,想靠他协助自己。巨轸与他们的议不一致,就上奏请求遵循礼经,尊崇正道,以安人心,皇上不子答复。嘉靖三年(1524)春天,他出任江西金事。过了二年,上疏称病,不等到命令下来就回家乡,因病去世。 21.<5分)选C2分,选E3分。(解析]C项中“钦佩、敬仰之情”错:E项中“豪放飘逸”应为“沉郁悲壮”.) 22.(6分)1惜愤。“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用反讽的手法表明诗人对诸将的厌恶,对袁绍兄弟借国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之实细子揭露,并对由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憎愤。2失望。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决散,由此诗人对诸侯内部感到失望。3同情。诗人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的给子同情。(每一点情感1分分析1分) 23.默写1.于嗟鸠今,无食桑甚.2.女也不英,土或其行。3.反是不思,亦已焉我。4.昔我往先,需曾安等,5众旅余之地眉令,调等调余以善器。7.虽体解吾犹未变分,岂余心之可惩?8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9.青青子衿,悠悠我心10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24.抄写:略 |